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10.07~2014.10.13)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20141031才提供這一期週報,效率奇差)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10.07~2014.10.13)

歐盟執委會通過運輸燃料排放量計算機制提案(20141007_Europa 連結1)

歐盟執委會通過1項提案,以執行西元2009年燃料品質指令有關強制供應商在西元2020年前,減少其供應之車輛使用燃料或能源生命週期溫室氣體密集度6%,同時強制供應商向會員國指定機關,申報其供應之燃料溫室氣體密集度資訊。該提案建立燃料品質指令要求之低碳燃料標準,並使其具歐盟法律效力。此提案建立一套計算不同燃料類別之碳密集度的方法,根據個別燃料種類整個生命週期排放量,分別為其訂定預設值(default value)此後當供應商向會員國申報其燃料供應之碳密集度時,便使用預設值來確保會員國西元20206%的運輸排放減量。此新方法及強化的申報方式,預期將使市場收到6%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必須達成的信息,代表任何高碳密集度原油(如油砂)的增加(比起其西元2010年基線水準),必須以投入等比例努力於其他較低排放領域來達成,如透過永續生質燃料及電力的使用,或降低化石燃料開採的溫室氣體排放等。

聯合國發表第4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20141006_ UNEP 連結2)

聯合國發表全球生物多樣性狀態進度報告指出,若各國政府想在西元2020年時達成全球議定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及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就迫切需要大膽創新的行動。此「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4」指出,朝向達成大多數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某些要件的努力已取得重大進展。然而,大多數仍需要額外行動才能使西元2011至西元2020年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如預期進行。執行此計畫獲得的進展(符合進度)包括:保護區-近1/4的國家已通過保護其國土17%的目標,以目前的成長進度看來,西元2020年前可達成陸地區域受保護比率的目標,然而要達成海洋區域受保護比率仍需額外努力;基因資源的取得與利益共享;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194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中,已有179個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仍須投入額外努力以確保目標能在西元2020年前達成的有:使包括森林的所有自然棲地流失率減半;污染(包括營養過多)減量;減輕易受氣候變遷或海洋酸化影響的生態系統(如珊瑚礁)之多重壓力。

瑞典新政府提出多項環保政策(20141006_ ENDS 連結3)

瑞典新政府已為未來4年設定了環境政策優先項目,包括航空稅與針對較低污染汽車的優惠。由社會民主黨主導的「紅-綠」聯盟政府,也承諾將使幼稚園和學校遠離有害化學物質,並將要求國營能源公司Vattenfall走向100%再生能源。該政府也將執行核安政策,使2座最老舊的反應爐在4年內退場,但卻不想明令關閉此2電廠,以免引發要求賠償的法律訴訟。同時也計劃針對裝有防滑釘的輪胎收取費用以降低微粒物質污染,並使費用收入用在基礎設施投資。此外,由全民支付的既有較高效率汽車優惠,將由另一種提高較高污染汽車稅率的系統所取代,並使此項收入用來支持較乾淨汽車;航空稅則預定於西元2016年前提出。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表稅收優惠使用報告(20141002_ OECD 連結4)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表報告,檢視為達環境政策目標的稅收優惠使用。稅收優惠包括利用稅收制度調整相對價格,以影響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行為,使其偏好被視為對環境有益的商品或服務。稅收優惠有許多形式,通常是某特定稅收部分或全部減免。因為稅收優惠有助企業或消費者避免或降低花費,因此政府經常有優先使用的壓力,卻導致有時未能妥善使用,該情況通常發生用於處理負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這種稅收優惠並不適合使用的地方時。此報告認為稅收優惠相對優勢在於當其能提供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ties)支持時,即可幫助產生更大社會利益。

韓國將以早期偵測因應有毒化學品外洩事故(20141007_ Korean MOE 連結5)

韓國政府將提出措施,經由早期偵測來使化學品事故的損害減至最低。「安全及公共管理部」和「環境部」將針對有害物質外洩和空氣品質設立監控系統,針對位於該國最大石化工業園區的3家中小企業,於今年年底實施試行計畫。該計畫將建立全天候監控系統,在化學品易外洩的地方如化學貯槽和集流管處裝設感測器。此外,偵測灰塵、臭味和監測天氣的感測器,將安裝在廠房附近,以分析如風向、風速、溫度和濕度等氣象資訊,並預測化學品擴散範圍,以便即時回應化學品事故。有此系統,毒性化學物質外洩的資訊會立即傳送至化學災害管理中心、市政府和消防局,使相關單位得以共同因應事故,而政府也能找出疏散居民的最佳時機,並於工業園區設立官民合作機制來處理化學品事故。

澳洲公司獨創技術能回收受污染塑膠膜(20141007_ Eco-business 6)

澳洲「塑膠森林」(Plastics Forests)資源回收公司,試圖透過全球首創之塑膠膜升級再造(upcycling)技術,將包括塑膠購物袋與保鮮膜等大多數塑膠膜資源回收再製成各種有用產品,如電纜外皮、樹根護罩與花園護邊等。該公司經長期研發,成立了1家獨立新公司,專門生產升級再造之塑膠產品。現有回收業者處理塑膠膜的最大問題在於處理前的清洗必須使用大量清水,以及處理後產生的大量有毒污水。「塑膠森林」公司因此開發出全球獨創的方法以及乾洗塑膠膜的設備。該公司目前已經可以處理食品業,特別是雞肉、豬肉與穀物產業產生的數萬公斤塑膠膜廢棄物。該公司目前也與澳洲農業部門的Plasback計畫合作,回收用來掩蓋青貯飼料的塑膠膜。這些都是受污染的塑膠膜,不管是肉類處理的血或農業中的草、石頭或土壤,新技術都能處理。

美國環保署被指放任危險化學物質排入河川湖泊(20141006_ C&EN 連結7)

美國環保署的內部監督機構指出,該署放任企業將危險化學品排入污水管線,且在流經污水處理廠後污染了河流和湖泊。該署「督察長辦公室」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OIG)最新報告表示,美國環保署需要採取更多保護水道的措施,使水道免於受到污水處理廠排出廢水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威脅。督察長辦公室指稱,這個問題源於該署只偏狹地關注被稱為優先污染物的126項化學品清單。美國環保署上次修訂優先污染物清單是在西元1981年,而企業排放到污水處理廠的污染物數目在過去30年中已有增加。該清單缺少了「資源保存及再利用法」(Resource Conservation & Recovery Act)確認為有急性危害的殺蟲劑、金屬和有機溶劑。督察長辦公室建議該署應制定一個包含比目前126項化學物質更多的修正清單。美國環保署表示,將在1年內採取行動來回應該報告。

歐盟頒發音景獎來推廣減少噪音成功經驗(20141003_ EEA 連結8)

歐洲環境署在推出歐洲噪音觀察及資訊服務(Noise Observ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Europe, NOISE)西元2014年更新版,該系統是個顯示置身於歐洲各地主要交通網絡和400多個城市噪音危害水準的互動式資料庫,它顯示道路交通是不健康噪音的主要來源,共有6,100萬歐洲人受影響。歐洲環境署藉由頒發歐洲音景獎來推廣減少噪音污染行動的成功經驗,贏得西元2014年歐洲音景獎的是「聲學規劃和城市音聲設計手冊」方案。該方案在1位都柏林專家帶領下,試圖激發出該市議會及廣大公眾對都市音聲環境更深層的興趣。方案包括目前被裝設在都柏林明顯位置的2個大型公共音聲裝置。第1個是以覆蓋都柏林最受歡迎景點和文化區「聚會廣場」的4個伸縮傘為基礎的裝置。第2個裝置「玻璃屋」,則傾聽在相鄰戲院放映中的影片,用其旋律營造出盤旋在室外公共空間的微妙聲音痕跡。第2名則由亞里士多德大學的生態部門取得,他們提出如何辨識安靜區(Quiet Areas, QAs)的實用方法。

自行車計畫增加倫敦整體機動車輛使用(20141009_ Europa 連結9)

自行車分享計畫,即使用者可在A租賃站租自行車而在B租賃站歸還的計畫,已在全球逾700個城市實施。人們普遍認為自行車行程可取代開車行程,1項企圖瞭解澳洲、美國和英國共5個城市實施的計畫如何影響汽車使用之研究,顯示機動車輛使用在澳洲墨爾本及美國明尼亞波里斯每年減少約9公里、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減少243,291公里,在英國倫敦則減少632,841公里,為所有城市之最,然而倫敦支援廂形車的使用則使整體機動車輛使用不減,反而增加766,341公里,即每避免1公里的汽車行程,這些廂形車須行駛2.2公里支援廂形車為用來重新分配自行車的車輛,此種支援車輛在倫敦的高使用量與該市住宅區和商業區明顯分隔有關,它造成「浪潮式(tidal)」的通勤模式。該研究建議倫敦的自行車分享計畫應提高其私用車取代率,才能抵銷並超越支援車輛使用的負面效應。

歐洲再野化基金會展示如何逆轉物種消失(20141006_ Sustainable Business 連結10)

日前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發表報告指出,地球的野生動物在過去40年內消失了一半。物種崩潰最大原因是過度狩獵、盜獵與過度捕撈,其次是棲地毀滅與劣化,以及氣候變遷,後者未來幾年的影響將愈來愈顯著。淡水物種消失的幅度最大,達76%;海洋物種與陸地物種分別減少39%好消息是如果給予適當機會,物種的數量有機會回升。尼泊爾的老虎在受到保護後,數量在過去5年內上升63%烏干達和盧安達的生態旅遊也正助益當地的大猩猩。歐洲目前正積極復育消失的野生動物。拜「歐洲再野化基金會」(Rewilding Europe)的努力之賜,野生動物開始出現生機。該基金會正在歐洲各地,播撒野馬、歐洲野牛、紅鹿與高地山羊的種子族群,這些草食野生動物在人類介入之前,數量曾經相當興旺。同樣逐漸恢復的還有熊、野狼以及會讓上述物種保持自然平衡的山貓。整個再野化的概念是讓土地回到天然狀況,並由欣欣向榮的生態旅遊業支撐。該基金會希望在西元2020年前將再野化計畫推行至240萬英畝的土地上。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