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07.22~2014.07.28)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07.22~2014.07.28)

蒙特婁議定書締約方討論保護臭氧層相關議題(20140721_UNEP連結1)

蒙特婁議定書197個締約方於71418日,在巴黎舉行第34屆締約方開放式工作小組會議,討論各種保護地球脆弱臭氧層的相關議題。締約方考量了西元2015年至西元20173年期間補足蒙特婁議定書多邊基金適當的資金需求。從西元1991年起,此基金已提供超過3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逐步停用臭氧層破壞物質(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DS)。締約方也針對數個議題發展出決定草案,包括各種臭氧層破壞物質的特許使用:延長某些實驗室與分析用途的全球特許使用權;建議准許俄羅斯在航太應用必要時,特許使用氟氯碳化物-113以及特許中國在測試水質時使用四氯化碳。締約方也針對民航用二手海龍的進出口,以及監控氫氯氟碳化物的交易、替代物與排放,發展出決定草案。開放式工作小組同時也討論許多產業之臭氧層破壞物質替代物,這些替代物目前與未來的需求,以及其經濟成本、影響與環保利益。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報告突顯出化學混合物風險(20140717_ ENDS連結2)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JRC)研究指出,歐洲亟需更新其評估化學混合物環境風險的方式。濃度在歐盟限值左右的1419種化學品混合物,會改變海水樣本的微生物組成,並損害微藻、魚類及青蛙胚胎。目前水的化學性質評估是針對物質採樣並檢視水體的生態組成,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歐盟法規也應要求採用生物測定,即對細胞樣本、個別物種和物種群的檢測。然而科學家警告,並無一種生物檢定可做為所有風險的指標,而應根據當地的風險選擇適合的測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認為,此項研究是首度使用廣泛種類的生物測定對如此複雜的混合物進行檢測。該14種物質混合物含有包括殺蟲劑、藥品、重金屬和塑化劑等有歐盟環境品質標準的化學物質。另一個19種物質混合物包含前述相同的14種物質,並加上未來可能在歐盟層級將加以規範的另5種物質。

歐盟執委會提出新能源效率目標(20140723_ Edie連結3)

歐盟執委會日前提出至西元2030年節省30%能源的新能源效率目標,歐盟執委會表示,該目標超過25%的節能是達成西元2030年削減40%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所必需的。該新目標受到環保團體及能源遊說人士的批評,並認為此退步的、聚焦於成本的方式,不足以解決歐洲目前的能源危機。地球之友及綠色和平人士批評指出,歐盟執委會提出30%的目標是罔顧其自身的分析,其之前的分析顯示,西元203040%的削減目標可帶來更大的環境及經濟利益,40%目標的模型顯示天然氣進口會降低40%,而不是在目前提案下的22%歐盟執委會的宣布也指出,雖然歐洲已接近達成其西元2020年削20%能源用量的目標(目前預估已達18-19%的減量),但仍需更多努力才能達成。

澳洲廢止碳稅和排放交易機制(20140717_ DW 連結4)

澳洲參議院日前投票廢除該國具爭議性的碳稅,並中止成立全球最大排放交易機制之一的計畫,該決議使澳洲目前沒有既定計畫可達成其減碳目標。首相艾伯特讚揚參議院決議,指稱這將有利經濟,每年並可為每戶省下約550澳元。他計劃利用納稅人資助的基金,來獎勵產業使用清潔能源,以取代碳稅。反對黨則表示該決議將損害澳洲的國際聲譽。反對黨領袖指出,首相艾伯特讓澳洲成為全球第1個在氣候變遷行動上倒退的國家。該碳稅是由前工黨政府所引進,針對全澳約350個最大企業,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收取25.40澳幣。實施碳稅導致工黨支持率快速下跌,許多消費者認為電費的上漲大部分是由於該項稅徵,而實際上它只占上漲費用中相對較小的部分。

中國大陸與美國簽定多項碳捕存技術合作研究計畫(20140722_ Eco-business連結5)

近年來引領碳捕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研究的中國大陸與美國,近期簽定一系列對抗氣候變遷的協議,其中有一半聚焦於碳捕存。這些協議建立了中國大陸國營能源企業與美國大學之間廣泛的碳捕存相關技術合作研究計畫,包括二氧化碳貯存技術以及結合碳捕捉與藻類來生產能源等。全球碳捕存方案的進行受到技術問題、高成本、能源企業或政府誰應投資於研發的爭議、以及許多國家法規不確定性等的阻礙。位於澳洲的「全球碳捕存協會(Global CCS Institute)」指出,全世界目前興建中或已營運的21大規模碳捕存方案,有能力每年捕獲4,000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每年自道路移除800萬輛汽車。雖然碳捕存的使用正擴張中,至今仍未使用於任何可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所需的規模上,大部分的碳捕存方案位於美國、中國大陸及加拿大,歐洲對此落後甚多。國際能源總署日前呼籲進行更多的碳捕存方案,該署指出,在此全球煤炭用量仍快速成長的時刻,碳捕存計畫顯得特別重要。

荷蘭提出3種藥物的地表水水質標準(20140721_ RIVM6)

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及環境研究院(Rijksinstituut voor Volksgezondheid en Milieu, RIVM)提出3種藥物的地表水水質標準: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癲癇用藥)、美托洛爾(metoprolol, 心臟疾病用藥)和二甲雙胍(metformin, 糖尿病用藥)。目前荷蘭主要河川的水質尚未超出這些提議值。水資源機關目前正在蒐集監測資料,以確定如溝渠、小河和運河等小水道的水質超出所提標準的情形,藥物主要經由污水系統到達地表水,而在小型水體時較未受到稀釋。過去幾年來,荷蘭地表水都可測得這3種藥物,且已被列入會負面影響水質的物質「觀察名單」中。這些新提出的標準將使這3種藥物對人體和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更容易被評估,並將被用於負責制定標準的基礎設施暨環境部之建議值。

葡萄牙計劃對環境稅制度進行重大改革(20140721_ ENDS連結7)

葡萄牙環境部正計劃對該國環境稅制度進行重大改革,該綠色稅賦提案已開始接受公眾諮詢。此提案提出在能源、交通、水、廢棄物和生物多樣性等眾多領域的財政措施,例如將針對航空空氣污染和塑膠袋課稅。其他提議包括推出針對建築物節能的白色證書(white certificate)計畫、改變對水資源的課稅以激勵農業等部門提高效率、以及在大型城市實施交通擁堵費。這些措施每年可帶來1.8億歐元的稅收,此改革將是稅收中和,表示政府籌集的新資金將通過各種稅賦減免回到葡萄牙家庭身上。歐盟執委會正大力鼓勵葡萄牙和其他有高公共債務水準的成員國增加環境稅,它被視為比增加勞動稅更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

英國農業環境機制有益小型哺乳動物族群恢復(20140717_ Europa 連結8)

最新研究顯示,小型哺乳動物因英國的農業環境機制(agri-environment scheme, AES)明顯受益。在政府主導的農業環境機制下,政府鼓勵農地空出混合野草生長的邊界(6公尺寬)及半天然棲地區域,結果發現在此類農地與附近的田鼠、鼩鼱與老鼠,數目與多樣性都明顯提升。歐洲各地過度密集的農業活動,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原兇。英國英格蘭進行的「環境監管農業環境機制」,是一種補助農民採行特殊措施以恢復野生動物生機的自選性機制。這項研究探索此機制對小型哺乳動物族群的影響,它們是包括矇眼貂與倉鴞等受保護物種的主要獵食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研究的農業環境機制場址小型哺乳類的總數,在實驗的前2年內即增加1倍。另外,該機制有明顯的外溢效果:即物種的數目與多樣性不僅會在實施該機制的土地上提升,在周遭的傳統農地上也會,表示農業環境機制能產生全地景性的影響。

德國研究指出防風雨外套含有害環境的化學物質(20140719_ UBA連結9)

德國聯邦環境署(Umweltbundesamt, UBA)測試15件防風雨功能外套及5種由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製成的防水劑,在此15件外套中都可發現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在環境中具持久性,被散布至全球各地,也具生物蓄積性,某些還被證實對生殖有毒。外套所含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在濃度上有很大差異,自0.03718微克/每平方米紡織品(µg/m²)都有,共測到20種該物質,許多都超過1µg/m²這個至今唯一適用於禁用全氟辛烷磺(PFOS)的法定限值,此值可作為評估其他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時的參考數值。所有受測試夾克所含的全氟辛烷磺酸都未超過此數值,但另一方面,他們所含的高度關注物質全氟辛酸(PFOA)皆相對較高,最高達4.6µg/m²某些全氟辛酸前趨物及其他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甚至高達698µg/m²。為了降低產品所含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的風險,德國聯邦環境署建議歐盟化學品法規(REACH)應限制此類產品進口。

英國倫敦試行紡織品混合收集(20140716_ Letsrecycle連結10)

英國倫敦路厄斯罕區(Lewisham council)正試行將紡織品與其它乾燥的可回收物進行混合收集,預計發送資源回收設施的「回收袋(survival bags)」給1.8萬戶家庭。這項與紡織品包商共同推展的機制下,這些回收袋讓舊衣服、鞋子與非衣物的紡織品如床單、窗簾與浴巾等,可以用240公升帶輪回收箱進行收集,做為行政區每21次的混合收集服務項目之一。如果試行成功,此機制可望推廣至其他的倫敦地區,更多試行也將在於Suffolk郡的5萬個家戶,以及在於EssexThurrock區的1萬個家戶中展開。此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袋是LMB公司耗費3年的研發,以及接續廢棄物資源暨行動計畫(Waste &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研究的成果,它是由重型的聚乙烯製成,附有可自行黏合的袋口,袋底也具有一單向洩氣閥以允許空氣釋出,減少被刺破或漲破的機會,也可避免其他可回收物的水分或氣味進入袋中。研發期間,這種46公分76公分的袋子已經8個資源回收設施測試過。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