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01.21~2014.01.27)
歐盟執委會提出2030年氣候和能源架構(20140122_Europa連結1)
歐盟執委會提出新的歐盟2030年氣候和能源架構,主軸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至低於1990年水準40%、全歐再生能源約束性目標為至少27%、更新的能源效率政策企圖、新的治理體系及一套新指標,以確保具競爭力且安全的能源系統。該2030年架構有能源價格和成本詳盡分析所支持,將確保投資者之法規確定性與在各會員國間採用協調的方式,從而促使新科技的發展。該架構旨在促進邁向低碳經濟及具競爭力且安全的能源體系,確保所有消費者享有可負擔的能源;增加歐盟能源供應安全;減少歐盟對能源進口依賴;及創造經濟成長和就業的新機會。此2030年架構文件將在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進行辯論。
歐洲環境署2014年施政焦點著重資源使用(20140120_ Recycling Portal 連結2)
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 2014年的環境優先施政焦點,將著重資源使用(resource use),包括更高效率使用資源如改善回收率和廢棄物處理,取代2013年「空氣年」的主題。數個概念將形塑EEA 的2014整年工作。一是「循環經濟」,在此概念下廢棄物被看成一種可再次引入至人類經濟的重要資源。另一則是「綠色經濟」,它被解釋成一種同時可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提高人類福祉並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體系。EEA的工作將著重於這些概念對歐洲在實踐上的意義。2014年也是EEA新工作時期的開端,為2014年至2018年之多年度工作計畫的開始,EEA將致力提升歐盟已實施之環境和氣候政策相關領域的知識,監控邁向歐洲2020年議程的目標和指標進度,以及支持歐洲至2050年時轉型為低碳、資源效率及具生態系統恢復力社會(ecosystem resilient society)的企圖。
聯合國推出UNEP Live知識平台(20140116_ UNEP連結3)
地球觀測組織第十次全會,推出尖端動態平台UNEP Live,以收集、處理及分享世界最佳環境科學及研究,將透過配送網絡、雲端計算、巨量資料、及強化之搜尋功能,提供民眾及決策者資料取得入口。從繪製自然資產地圖至預測水力發電量、智慧能源至物質永續使用,大量資料存在廣泛的環境領域中。然而與會者同意有必要將這些資料轉化為優良的政治及社會經濟決策,以協助過渡至包容性綠色經濟。為此,UNEP Live將為資料提供者與使用者搭起橋樑,將著重於最新且新興的議題。透過平台的應用程式、多媒體內容、數位出版工具等,使用者將可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國家及地區資源及其他知識與資料提供者取得資料。UNEP Live也將支援為達全球與區域性環境目標(如後2015年議程與永續發展目標)之國家監測、報告與資料驗證便捷化。
歐盟執委會研究機構發展「化學品足跡」(20140123_ Europa連結4)
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發展出一套評估化學品足跡的概念架構,包含永續化學品管理的3個概念:生命週期評估(LCA)、人體與環境暴露風險評估、及處理化學污染影響不確定性的預警原則。根據這些概念,研究人員評估化學品足跡可能至少需要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以LCA為基礎,評估直接或間接釋入環境的化學品以及其可能風險,第二個步驟為建立釋入環境中的化學品與被影響之生態系統復原能力(即乘載能力)之連結。為說明化學品足跡的發展,研究人員使用第一個步驟評估化學品對歐盟會員國淡水生態系統之影響,可從產品生產或消耗的角度以LCA計算得出。分析顯示區內消耗造成的影響主要來自農藥排放,特別是排入水及空氣的安殺番,以及排入水中的賽洛寧及a-cypermethrin。而進出口相關之消耗造成的影響大部分來自金屬排放(如排入空氣的銅或釩)。
美國環保署發布有害廢棄物電子聯單建置法案(20140115_USEPA 連結5)
美國環保署(USEPA)日前發布1項最終法規,將把目前紙本追蹤有害廢棄物的系統升級為電子系統。該最終法規授權使用電子聯單追蹤「資源保護和回收法」規範的有害廢棄物,將使需要使用紙本表格的現行流程得以精簡,並大量減少數百萬張紙本聯單。「有害廢棄物電子遞送聯單設立法案」要求USEPA發布法規授權使用電子聯單,做為目前紙本聯單的同等法律效力形式,用來追蹤從產生者地點運至最終棄置地點的危險廢棄物。USEPA的目標是促成電子聯單的最大使用。該電子聯單計畫是全署開發新工具的先鋒舉措,以減少受監管單位的申報負擔,並改善該署、各州和公眾環境資料之可取得性。在電子聯單計畫實施前,USEPA仍須採取數項步驟,包括建立系統和初始費用架構。
歐洲食品安全局展開雙酚A健康風險評估草案公眾諮詢(20140117_ EFSA連結6)
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展開其雙酚A(bisphenol A, BPA)暴露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草案之公眾諮詢。2012年3月, EFSA食品接觸材料、酵素、調味料及加工輔助劑小組(Panel on Food Contact Materials, Enzymes, Flavourings and Processing Aids, CEF)決定著手全面重新評估,經由飲食和如感熱紙及灰塵等非食物源頭而暴露於BPA的相關人體風險。EFSA審視超過450份與BPA有關之潛在健康危險相關研究,並找出被認為與該化學品暴露有關之肝、腎和乳腺不利影響,也因此建議降低其目前每日可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該局亦指出,不確定性仍存在於其他一些被視為不太可能的健康風險,因此,所提的TDI值應是在臨時性的前提下設立,等到美國國家毒物計畫中心研究結果出爐,許多當前關於BPA潛在健康影響的不確定性將能獲得解決。然而,EFSA總結指出,BPA對消費者只構成低健康風險。EFSA表示,大部分支持這些結論的科學仍處於發展階段,因此該意見草案中仍包含了許多不確定性,故將在2014年稍後發表的最終版意見中,完成對這些不確定性的評估。
新加坡發展電動車汽車共享機制(20140121_ Eco-business連結7)
「汽車共享」(car-sharing)已在全球成為廣受都市通勤族歡迎的選擇,新加坡由於交通壅塞,在亞洲城市中其汽車共享屬已成長的城市之一。該機制提供無法買車的通勤者新選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LTA)指出,該國目前已有300個共享服務運作於100個地點。汽車共享是提倡產品或服務的共享而非個別擁有權的新興運動,能同時處理成本、空間以及碳足跡等問題。LTA近期宣告該國將步入電動車共享計畫的新測試階段。汽車共享現已在全球5大洲共計27個國家進行。然而新加坡汽車共享協會指出,目前尚無完善設施足以推動電動車分享制度,尤其大部分的汽車共享站是在新加坡的公共住宅中,且停車塔中並無設置充電站。該協會建議,政府應積極介入相關基礎設施的建構,除技術創新發展計畫外,亦應補助電動車的初始成本。
國際特赦組織批印度許可程序變更損及人權(20140115_ The Times of India 連結8)
國際特赦組織印度分會指出,印度近期對環境許可程序之變更可能會損害受採礦工程影響社區之人權。印度環境與森林部(India’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s, MoEF)日前表示,現有特定規模之煤礦已無須在擴大規模50%之內前,對受工程影響社區辦理公聽會,特定規模磚土與河沙開採工程亦不須強制辦理公聽會與環境影響評估。2009年時MoEF強制所有開發工程,即使之前已為原有工程計畫辦過公聽會,在尋求擴大規模時亦應再辦理公聽會,但在2012年,該部免除欲擴大規模至25%的煤礦辦理公聽會之要求。新規定僅適用於礦場許可作業區域之規模擴大,然而環保人士指出,礦場影響評估具地點特殊性,如果地點更改,雖然仍在租約區域,也會造成不同影響,有必要做新的人權風險評估。印度是「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成員之一,理應尊重個人或團體參與發展決策的權利。
密西西比河流域健康倡議可望改善分散性污染(20140117_ Iowa Farmer Today連結9)
處理分散性來源如農田之水污染問題是項巨大挑戰,美國的經驗可提供借鏡。密西西比河流域區約占美國大陸面積的41%,區域內的大部分地方性水質污染源自化學肥料和畜禽糞便的農業活動。該區排水進入墨西哥灣,也形成全美最大的缺氧「死區」。美國農業部在2009年推出密西西比河流域健康倡議(Mississippi River Basin Healthy Watershed Initiative, MRBI)為解決水質問題帶來了希望。新研究指出,稍加改良,MRBI的倡議可扮演改善美國內地與海岸水質之重要角色。該倡議的獨特在於採用有針對性的流域計畫和夥伴關係方式,來提供該部自然資源保護局(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NRCS)一直在提供的相同財務和技術援助。NRCS現在使用部分保護計畫基金來與許多位於經由挑選、高優先MRBI流域之農戶合作,藉由瞄準受影響流域內多個、策略性定位的農場來改善流域內溪河水質。如此密集及強力的保護行動,意味各MRBI計畫具有產生農場規模或地景規模利益的可能,進而取得可測量的地方水質改善與縮小死區面積等效果。
歐洲議會通過要求加重野生動物犯罪刑罰(20140115_ Europa 連結10)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指出有必要藉由加重刑罰、強制銷毀非法象牙及提升警察與執法人員能力,來對抗戰利品狩獵及有組織非法捕殺犀牛、大象及其他野生動物。議員認為,需儘速採取強力措施遏止這些非法盜獵行為,並應視這些殺戮行為等同非法毒品交易一般之組織性犯罪。野生動物犯罪是僅次於毒品交易、詐欺及人口販賣之世界第四大犯罪行為,年獲利至少190億美元。歐盟是犀角、象牙及其他瀕臨絕種之物種非法交易的重要市場及轉運路線,因此對管制此類交易占有地利之便。歐委會將於下個月發布通告及展開此議題的公眾諮詢。由於野生動物產品非法交易是全球性議題,議員們要求歐盟執委會在與國際夥伴談判時提出此議題,並在擬定援助政策時將之視為優先行動之一。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環境議題資料庫亦歡迎有興趣者前往參考
網址:https://www.oecdtw.com/
瀏覽人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