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71013~20171024)(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71109才提供)

專家警告全球污染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並已達危機水平(20171019_INDEPWNDENT 連結1)

「刺胳針污染與健康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 on Pollution and Health)研究報告指出,空氣與水污染帶來的毒害,並指出污染在英國每年奪走5萬人的生命。報告指出,污染在英國造成的死亡人數幾乎比所有其他西歐國家多,並認為該數字也比先前擔心的要高。專家之前預估英國每年4萬人死於空氣污染,並導致政府應採取立即行動的呼籲。而此40多名國際研究人員參與之2年計畫發現,世界空氣品質已達「危機點」,必須趕緊應對。全球在西元2015年有900萬人因空氣污染死亡。新研究指出,民眾正受到損害其健康與福祉之污染「深重且普遍」的威脅,英國與世界各國政府皆有明顯可用的解決方法,但卻未能面對挑戰,因此未來的死亡人數會更高。例如英國屢次表示會制定新清潔空氣法,但卻被批評已讓許多最重要的污染解決措施受到拖延,例如實施柴油稅。車輛與工廠的空氣污染是所有致命污染中最具殺傷力的,每年造成650萬人死亡,但水與其他地方也存在危險,包括導致傳染病的供水污染,該問題約造成180萬人死亡。

中國大陸擴張海上野心的同時也重視船舶污染管制(20171024_Eco-Business連結2)

許多新聞媒體都大幅報導中國大陸擴張其海上野心宣布沿著海上絲路的新計畫,卻少有人注意到此舉造成的環境影響,或中國大陸正採取之控制船舶空氣污染的大有可為措施。根據日前發布的新報告,中國大陸(包括香港)是第2大船舶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獨立環境組織「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透露船舶空氣污染在西元20082012年期間有下降,但目前又與能源使用一樣再次上升。中國大陸甫結束其「空氣污染防制行動計畫」第一階段的中期審查,正考慮設立更具企圖心的細懸浮微粒(PM2.5)與氮氧化物(NOx)目標,之前也已實施一系列控制船舶與港口空氣污染的國內政策。在西元20158月,中國大陸交通運輸部發布「西元20152020年船舶與港口管制空氣污染行動計畫」,目標是在西元2020年前3個沿海港口的船運空氣污染減少65%;之後該部又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與渤海等3個區域劃為境內排放管制區(domestic emission control areas,下稱DECA);最後,中國環保部則在西元20168月發布國內首個小型船用引擎排放標準。中央政府與上海、深圳等港口也積極推廣如「海岸電力」等的新技術。

聯合國遷徒物種公約大會代表呼籲全球聯合打擊海洋污染(20171023_denr.gov.ph 連結3)

各國的環境部部長與來自國際組織、企業部門及公民團體的代表日前在「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第12次締約方大會的「領袖早餐會議」上呼籲,採取全球聯合行動來打擊海洋污染,並減少其對遷徙動物與人類的影響。該締約方大會由菲律賓主辦,是首次在亞洲舉行,被視為西元2017年全球最大的野生動物會議。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部長指出,海洋垃圾影響超過800種野生動物物種,且該數字可能更高,因為包括微塑膠等複雜問題仍有待研究;該國目前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措施包括將整合式的海岸管理策略納入地方政府單位的資源利用與發展計畫中。他表示,數項禁止、逐漸淘汰、徵稅或規範塑膠袋使用的法案正在該國的國會中審議,雖然尚未通過,但某些地方政府單位與其他部門已開始使用商業可行且環境友善的塑膠替代品。菲律賓也持續積極參與國際淨灘日(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而民眾的參與往往可導致正面行為改變。

歐洲環境署報告指出協調是降低極端天氣風險的關鍵(20171017_EEA連結4)

歐洲環境署發布「歐洲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災─強化知識基礎、政策與措施的連貫性」報告,評估目前的措施與知識水平,也凸顯國家、地區與地方主管機關用來處理天氣與氣候相關影響的新興創新工具。歐盟當務之急是降低危險天氣與氣候相關事件影響,同時適應氣候變遷。該報告提出歐洲10項關鍵自然災害,包括熱浪、劇烈降雨、河川洪災、風暴、山崩、乾旱、森林大火、雪崩、冰雹與暴潮。這些事件對人類健康、經濟與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而氣候預測顯示,在歐洲大多數的這些天災在未來10年發生的頻率與強度都會升高。該報告展示歐洲國家與地方層級及各部門之間的新治理模式。這些涉及空間規劃、風險降低政策與技術性措施,如增高堤防、保險方案與長期性融資,及「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如果適當執行,這些計畫是高效且具成本效益性,並可帶來多重利益。報告認為,機構之間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例如在荷蘭,國家政府、水務局、各省分與市政府在「三角洲計畫」(Delta Programme)防氣候變遷水資源管理上的緊密合作。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研究警告森林火災增多將影響空氣品質(20171016_JRC 連結5)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發布西元2016年度森林火災報告,確認歐洲與其鄰近地區的火災季節有越來越長且越猛烈的趨勢。該報告呼應一份發現全球火災趨勢可能造成有害排放增加並帶來顯著健康影響的國際研究。在西元2016年,葡萄牙在短短一週內發生多起森林火災,共10萬公頃的土地遭焚毀。西元2017年至今已有70萬公頃土地遭焚毀,將是歐洲野火最具毀滅性的一年之一。歐盟森林火災資訊系統的最新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野火都是人為的,只有少數如閃電等的自然現象造成。這些破壞性火災除直接危害生命與生計外,其煙霧也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風險。聯合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試圖調查該風險,結果發現當各國採取有效的空污減少措施時,野火的排放可能不會導致年均污染水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準則建議的門檻值,但在火災季節時,這些排放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及健康影響。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正透過地球觀測集團(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 GEO)與歐盟哥白尼計畫(EU Copernicus programme)領導全球倡議來建立「全球野火資訊系統」(Global Wildfire Information System, GWIS),以監測與評估全球野火的趨勢與影響。

美國環保署署長發布終止該署「控告與和解」作法指令(20171016_US EPA 連結6)

美國環保署署長為履行其終止「透過訴訟監管」作法承諾,發布一項命令,以終止署內「控告與和解」作法,讓該署協議裁決與和解協議的民眾參與度與透明度提升至史無前例水平。多年來,在監管程序之外,特殊利益集團會利用訴訟尋求聯邦機構(特別是美國環保署)在其指定的時間範圍內,發布對其利益及優先事項有利的法規。美國環保署常被外界團體提告來要求法院強迫該署透過法定義務的改變或執行法律訂定的時間表來採取某些措施,然後該署會透過協議裁決與和解協議默從,影響到該署的法定義務。更具體來說,該署不是承諾採取並不屬於其規範法規所強制要求的行動,便是同意根據特定及不合理的時間表行動。「控告與和解」案件在沒有各州與被監管社群的參與下建立該署義務、於法規制定過程排除有意義的民眾參與、有效迫使該署達成某些監管結果,並花費美國納稅人數百萬美元。署長透過該指令,確保在考量協議裁決或和解協議時,該署能透過下列準則提高透明度、改善公共參與度,並對美國民眾提供問責。準則包括:在收到通知後的15天內公開控告該署的意向通知書、積極通知及包括任何受潛在和解或協議裁決影響的州及/或受監管個體等。

美國環保署修改汰克草除草劑產品的施用要求(20171013_US EPA 連結7)

美國環保署已與孟山都(Monsanto)、巴斯夫(BASF與杜邦公司(DuPont)達成協議,將對用來控制基因改造棉花與大豆田地之雜草的汰克草(dicamba)除草劑配方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以最小化其飄移傷害鄰近作物的可能性。該署對於汰克草「從上方」施用(施用於生長中之作物)的新規定,將使農民在採購西元2018年種植季種子時可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該署與各州、贈地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y)與上述農藥製造商合作,探究近期美國農田帶及東南部作物損傷的潛在原因。該署仔細審查既有資訊,並擬定西元2018年種植季可實施的具體改變,而這是聯邦制合作帶來可行國家層級解決方案的例子。製造商已同意明年將改變這些產品的標籤,新增對「從上方」施用用途的要求,包括將產品歸類為「限制性使用」農藥,僅允許受過特別訓練之認證施用人員及受其監督人員施用;所有認證施用人員應接受專門針對汰克草的訓練以加強其適當使用;要求農民保留使用這些產品的具體紀錄,以提升其對標籤限制的遵守等。該署將監測這些改變是否成功,來決定是否在西元2018年種植季後持續允許汰克草之「從上方」施用用途。

研究指出美國眾多地區公共給水硝酸鹽濃度偏高(20171016_FAIRWARNING 8)

科學家長久以來已知受肥料硝酸鹽污染的飲用水可能損害嬰兒血液的帶氧能力而對其構成威脅。此種稱為「藍嬰症」的問題導致聯邦監管機關訂定公共給水的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10 ppm的環境標準。然而,近期有些證據顯示,長期攝取僅含聯邦限值一半硝酸鹽的飲用水便足以對兒童或成人構成危害,潛在提高罹患膀胱、甲狀腺、腎臟、卵巢與大腸癌的風險。根據美國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下稱EWG)的新報告,西元2014-2015年間,美國超過1,700個水利機關(water districts)測到5ppm或更高的硝酸鹽水平。其中絕大多數為供水給不超過25,000個民眾的鄉村系統,且通常位在農田肥料與禽畜排泄物的逕流會滲入公共水源的農業區。而在這些鄉村的水利機關中有118個系統已達到或超過美國環保署10 ppm限值。許多農村社區透過暫時的方法來處理此種污染問題,同時考慮興建離子交換或逆滲透系統等較複雜的淨水廠。去年,一份俄亥俄州的研究發現長期飲用超過5 ppm飲用水的更年期後女性與罹患膀胱癌風險的升高有關,但1參與該研究的學者指出,510 ppm的硝酸鹽水平的影響如何至今仍無法確定,因為許多其他研究並未顯示這些水平與健康風險相關。

研究顯示英格蘭與威爾斯污水溢流問題嚴重(20171016_The Guardian 連結9)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下稱WWF)的分析報告指出,英格蘭與威爾斯數千個場址的原污水正流入河川,而該2地區40%的河川已受到污水污染,可能危害野生動物及構成人類健康風險。原污水被刻意釋入河川的總量無法得知是個「巨大問題」。既有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之溢流場址每月至少1次讓污水溢入河流,而14%的場址則至少每週1次。WWF認為這比法規規定僅在異常豪雨造成處理廠無法應付時才允許溢流的情形要頻繁得多。該報告也指出,經通報的污水污染事件數,包括污水處理廠失效情形,自西元2012年來首次在西元2016年上升。威爾斯西南部的數據顯示,該區的溢流平均每年發生217小時,而其中的9%每年發生至少730小時,相當於溢流一整個月。WWF警告,如果再不採取行動,該情況將因人口增加、都市化增加,以及氣候變遷造成更頻繁的暴雨而惡化;這些公司似乎是依賴溢流來解決處理廠容量不足問題。

研究發現印度7大城市的靜音區噪音皆超標(20171023_The Times Of India 連結10)

印度1份分析國內7大城市噪音水平的研究發現,在這些城市幾乎不可能找到安靜的地方。該研究分析西元2015來自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7大城市70個監測站的數據。其中17站位於靜音區、25站位於商業區、16站位於住宅區,其餘的12站位於工業區。有趣的是,位於工業區的12個監測站中有10符合環境噪音標準,但靜音區中竟無1個符合標準。該研究也發現,位於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監測站日間(早上6點至晚上10點)與夜間(晚上10點至早上6點)噪音皆未達到標準。靜音區的噪音水平在日間及夜間分別不應超過50分貝及40分貝,但該研究顯示這些區域的日間及夜間噪音水平皆未達標準。根據「機動車輛法規」,喇叭的噪音被定在介於93分貝至112分貝之間,而暴露於超過93分貝的噪音長達8小時就可能導致無法復原的聽力損失。某些區域需立即採取全面的噪音降低措施,使噪音水平降至環境標準以下。建議的控制措施包括適當的土地利用規劃及為敏感受音區設置緩衝區、嚴格執行車輛噪音標準、設立禁鳴喇叭區、開發管控交通噪音的多孔彈性(poro-elastic)路面等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環醫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