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71005~20171012)(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71030才提供)

歐洲環境署發布歐洲空氣品質及其影響的最新分析(20171011_EEA 連結1)

歐洲環境署(EEA)根據歐洲西元2015年超過2,500個監測站官方數據的空氣品質及其影響的最新分析,發布「歐洲空氣品質2017年報告」。數據顯示,歐洲空氣品質因過去與現今政策及技術進展而逐漸改善。然而,高濃度的空氣污染仍對歐洲居民健康造成顯著影響,其中懸浮微粒、二氧化氮與地表臭氧導致最大危害。根據該報告,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在西元2014年造成估計約41個歐洲國家428,000人早逝。不良的空氣品質也造成相當大的經濟衝擊。報告也特別聚焦在重大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部門的農業。報告指出,包括技術與經濟可行措施等眾多行動皆能減少農業排放,但它們尚未以所需規模與強度的方式被採取。該報告的重要發現包括:歐盟28國分別有82%9%95%城市人口暴露在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值之懸浮微粒、二氧化氮與地表臭氧濃度中。

種植林木與使用持久性森林產品是捕捉碳的最佳方式(20171012_UNECE 連結2)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森林及林業委員會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歐洲林業委員會舉行聯合會議Las2017強調森林與木製產品對減緩氣候變遷及提供產品以滿足社會永續生活需求的重要性。木製建築有極佳潛能可在結構的整體生命週期中儲存碳及減少碳排放。高層木製建築專家指出,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有更顯著優勢,因為生產1噸水泥與鋼筋所需能源比生產1噸木材要分別多5倍及24倍。從事碳會計的科學家指出,全球對碳捕捉技術開發有顯著投資,然而,種植森林與使用持久性森林產品是目前最有效的碳捕捉方式;有效的減緩策略應包含永續性森林管理與使用持久性產品來儲存碳及取代碳密集材料。與會代表、林業業者與利益相關者皆一致認同永續森林管理及永續木製產品是能促進林業更繁榮及永續消費與生產的雙贏局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布首個奈米材料測試指引(20171011_UBA 連結3)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下稱OECD)第318號測試指引(OECD Test Guideline No. 318)含有OECD通過之針對奈米材料的首個標準化測試方法。它是化學品安全法規環境風險評估之奈米專屬要求調整(adaptation)所需的一個重要成分。該標準方法可用來判別奈米材料在水性介質中之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分散穩定性(dispersion stability)分散穩定性會影響奈米材料在環境中的流動性與存在性。因此,使用該指引收集的數據,可做為針對奈米材料環境行為與暴露進一步測試策略的重要基礎。除了溶解率,水性介質中的分散穩定性也是一項適當之奈米材料法規所必須考量的重要參數。因此,德國要求將該參數納入做為歐盟化學品法規REACH之奈米專屬調整的資訊要求。OECD化學品測試指引(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為一套標準化、國際接受與一致化的測試方法及指引文件,他們主要是針對可溶性與有機化學品制定。奈米材料的行為明顯不同於化學品,因此儘管OECD測試指引被認為大致適用於奈米材料,還是需要調整與補充。

研究顯示塗有鐵的褐藻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砷(20171005_European Commission 連結4)

許多開發中國家都發現做為其飲用水來源的地下水受到砷污染,採礦等活動排放的廢水也需要有效的方法來移除砷,礦場排出的廢水中常會發現2種主要形式的砷─亞砷酸鹽與砷酸鹽。本研究提出透過塗有氫氧化鐵之褐藻(海黍子馬尾藻)的吸附作用來去除水中亞砷酸鹽與砷酸鹽的新穎程序,在海藻上塗上氫氧化鐵創造出專供砷吸附用的部位。研究人員從葡萄牙維亞納堡區沙灘收集褐藻、塗上鐵並使用污染的地下水樣本進行實驗,最後比較該技術與傳統的混凝與膠凝處理。在最佳的條件下,塗有鐵的褐藻與傳統的混凝與膠凝處理皆能從受污染的水中移除100%的砷。新方法主要的缺點是鐵會從海藻溶濾進入水中,然而把pH值調到6以上便可減輕問題,也會使處理後的水更適合用在灌溉等用途。比起傳統的方法,新方法可減少額外的反應劑使用以及其過程產生的污泥。整體而言,本研究指出使用塗有鐵的海藻是去除水中的砷的可行方法。

巴黎城市韌性計畫將改造校園成綠洲(20171009_Eco-Business 連結5)

巴黎規劃啟動「巴黎韌性策略」,將該市的校園改造成公共「綠洲」,為兒童與其父母提供涼爽的綠色空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高溫與高降雨量,而這只是法國首都新城市計畫的35項行動之一。其他計畫將尋求加強巴黎與提供糧食給該市之附近鄉村的連結、成立並訓練居民團體來應對緊急狀況與領導社區活動,並改造巴黎的環狀道路及其支線。巴黎現今面臨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與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提高韌性再度成為巴黎市民的必要議程。由「百座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 100RC)網絡支持而起草的新策略,目的是將洪災或空氣污染等風險轉為機會。例如巴黎的700座校園覆蓋超過60萬平方米的土地,而這些大部分是以混凝土覆蓋,當熱浪來襲時,熱島效應將使天氣與街道變得太熱而使學生無法外出。該計畫將從明年開始試行,旨在將校園改造成可吸收大量雨水之涼爽綠地,並在週末開放讓當地民眾使用,展現提高韌性、適應氣候變遷與帶來社會凝聚力之多重效益方法。

香港以使用海水沖馬桶等方案來解決其水資源匱乏問題(20171010_Eco-Business 連結6)

香港擁有超過700萬人口卻只有少數可靠的飲用水源。該市沒有大型河流或天然湖泊,其丘陵地形也難以興建水庫,因此高度依賴自中國大陸廣東省引進的水源。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亞洲最潮濕的城市之一,經常受到熱帶風暴帶來的豪大雨。該市來自山上的逕流會流入其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造成頻繁的洪災與低窪地區的水量囤積。因此,該市成為尋找有趣解決方案的最佳地點。這些方案之一是使用海水而非稀有的淡水來沖馬桶。水從岸邊的42個海水處理廠抽取後,透過大型水管網絡輸送至企業與居民以供沖馬桶用,可降低淡水消耗量20%。電流通過海水會與其中的鹽產生「電氯化」(electro-chlorination)反應,製造出不僅能消毒海水,還能去除海水臭味的次氯酸鹽。該市的工程師經過數10年的研究與試驗,不僅讓使用海水沖馬桶具有成本效益,海水供應也已幾乎擴大至全香港。香港的另一個問題「豪大雨」,則引導該市提出一套在該市跑馬地運動場(Happy Valley Recreation Ground)興建地下蓄洪池的方案,每當大雨期間,從山上沖下的逕流會流入該蓄洪池,來防止山下的城市受到洪災。此蓄洪池的長度大約有5個足球場的長,建造成本為17億港幣,甫於今年3月完工。

新加坡將在另2個小販中心裝設廚餘消化器(20171012_The Straits Time 連結7)

新加坡Eco-Wiz公司開發與管理的廚餘消化器(food waste digester)可混合廚餘與微生物,將廚餘消化與分解成水,並使用這些水自行清洗或清洗回收站。繼該消化器在新加坡宏茂橋(Ang Mo Kio )小販中心試行成功後,新加坡國家環境署明年將在另外2個小販中心設置廚餘消化器。該署指出,選擇這些販賣中心是考量其攤位數量、產生的廚餘量,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宏茂橋消化器的處理容量為1噸的廚餘,占地3×5公尺,而將裝設消化器的2個小販中心每天也各自會產生1噸的廚餘,消化器預計能在24小時內將這些廚餘轉變為非飲用水。該署表示,宏茂橋消化器的表現與預期的一致,一台售價約10萬美元。去年宏茂橋的消化器是與另一款裝設在中峇魯市場(Tiong Bahru Marke)的消化器一同推出試行,該款消化器每年可處理約210噸的廚餘,但因其開放式的廚餘碾碎作業造成惡臭而被停用。該署正為中峇魯市場測試替代方案,將收集的廚餘送到國家公用事業局(PUB)Ulu Pandan的示範設施與污水污泥進行共消化。該署表示,2個小販中心的試行皆顯示現場的廚餘分類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英國飲料紙盒與環境聯盟將擴大推動咖啡紙杯回收(20171010_edie 連結8)

主要企業如咖世家(Costa Coffee)英國麥當勞與星巴克已達成協議要加速全國含聚乙烯內襯紙杯的回收。英國飲料紙盒與環境聯盟(Alliance for Beverage Cartons and the Environment, ACE UK)14個跨產業合作者,包括尼路咖啡、桂格與雀巢等已共同簽署提供更多民眾回收紙杯管道的協議。該產業試圖仿效飲料紙盒回收的成功經驗,將在英國各地推出超過400個回收點;飲料紙盒現今已由92%的英國地方主管機關透過路邊回收與回收箱系統回收。英國人每分鐘丟棄5千多個咖啡紙杯,但僅不到1%被確實回收。紙杯難以回收的原因是其內面有聚乙烯封膜,而無法與地方議會回收的普通紙類廢棄物一起回收。從明年起,所有飲料紙盒與環境聯盟的回收箱將開始回收紙杯,這將在英國97個地方主管機關新增382個回收點,下個階段也已安排新增33回收點。這些站點收集的紙杯將由該聯盟位於Halifax的回收機構處理。該聯盟也誓言要推動讓紙杯被包括在地方主管機關的路邊回收項目中

荷蘭新聯合政府計劃大幅削減碳排放並導入碳底價(20171011_ENDSEurope 連結9)

荷蘭新聯合政府承諾將斥資40億歐元來削減碳排放、淘汰燃煤電廠,以及導入碳底價。日前公布的高企圖心計畫中也呼籲歐盟在氣候變遷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將其在西元2030年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的目標提高至55%,以呼應德國智庫應用生態研究所(Öko-Institut)提出的要求。新荷蘭政府的計畫包括西元2030年前碳排放削減至西元1990年水平再減49%之國家氣候與能源法,相當於將減少56百萬噸的二氧化碳。該政府計劃關閉該國剩下的5座燃煤電廠來減少1,2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並使用碳捕存來捕獲其他的排放。它也計劃提高離岸風電的投資。當起草新國家氣候與能源法時,該政府打算與各能源部門商談以訂出含有特定排放目標的時間表,並計劃在西元2030年前導入碳底價。

印度爆竹禁令因無可信的環境影響評估屢次大轉彎(20171009_THE TIMES OF INDIA 連結10) 

尋求在印度國家首都地區(National Capital Region, NCR)禁止施放爆竹的請願已自西元2015年在最高法院等待判決,但最高法院在此議題上的作法並不一致。其首個禁止爆竹販售的命令已遭修改,允許限制性的銷售,但最後該禁令又在今年的排燈節(Diwali)重新強制實行。最高法院的立場不一主要是因為至今沒有一個印度的部會曾對施放爆竹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做出可信與可靠的研究,而私人機構做的研究也出現互相矛盾的結果。最高法院在西元2015年拒絕在排燈節期間禁止爆竹的請求,而在西元2016年的排燈節出現令人擔憂的污染水平後,才不得不介入而暫停所有爆竹販售者的營業許可證。當時最高法院也指示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局(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下稱CPCB)對煙火使用物質的有害效應進行研究,CPCB指出爆竹非其管轄範圍,該任務應委由另一個政府機構「石油與爆炸物安全組織」(Petroleum and Explosives Safety Organization, PESO)進行。由於此2政府機構並未產生任何有關可信與實證的研究,使最高法院在今年9月被迫修改其爆竹禁令並允許其銷售。然而,最高法院已指派由CPCB及其他機構代表組成的高階委員會,對在十勝節(Dussehra)及排燈節期間燃放煙火對民眾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研究,並要求其在今年年底前提交報告。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環醫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