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912~20150918)(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925才提供)

維也納對抗熱島效應-20150914.jpg - 日誌用相簿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912~20150918)(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925才提供)

歐盟訂定水資源再利用政策計畫(20150911_ENDS 連結1)

歐盟執委會的文件指出,由於歐洲60%河川流域是跨國界的,因此其試圖極大化水資源再利用(water reuse)的行動具有正當理由。歐盟西元2016年將完成影響評估,其目前考慮選項包括改善水價的執行與執法,以及提倡風險導向方法(risk-based approach)之非強制性措施,以管制水資源再利用。另一選項則是由歐盟執委會基於風險導向方法提出具拘束力標準,以極大化水資源再利用。此外,執委會也可能提出具拘束力的要求讓會員國考慮或建立水再利用目標。目前,歐盟會員國間不同的要求阻礙了水再利用的投資與創新,也讓相關公司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由於農業灌溉具有極高的水再利用潛能,因此歐盟有必要介入以確保農民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並確保不同標準不會被用來當成限制食品貿易的說辭。新提案對環境的好處包括減少水的抽取與缺水情況,改善氣候變遷調適,以及強化氮與磷的回收等。

歐盟玻璃回收率達到全球最高之73% (20150915_ Recycling Portal 連結2)

根據歐洲玻璃容器聯合會(European Container Glass Federation, FEVE)發表之最新業界資料,歐盟28國的平均玻璃包材回收率達到73%。超過250億個玻璃容器持續在瓶至瓶(bottle to bottle)的封閉迴路下被回收,讓玻璃成為循環經濟的模範材質。瑞典、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與德國都持續創下亮眼的回收率,成為表現最佳的國家。義大利、荷蘭與馬爾他等國與過去幾年相比,也有進展;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與克羅埃西亞也創下不錯的回收成長率。持續升高的回收努力,讓歐洲成為全球玻璃容器回收率最高的區域。玻璃回收讓玻璃容器產業透過能源與原物料的節省,大幅降低其環境足跡,同時也協助歐盟留住125,000個穩定的在地工作。玻璃工廠有半數以上的產品是出貨至方圓300公里內的地區,其中有超過7成原物料的運輸路程低於300公里歐洲玻璃容器聯合會秘書長表示,同樣的玻璃重複被回收,呼籲歐盟執委會在其即將提出的循環經濟方案中認可瓶至瓶的多次回收,這是在歐盟激勵真正且永續的回收計畫和吸引投資的關鍵。

褐地再開發的投資報酬高(20150915_ CRC CARE 連結3)

美國「全球能源、環境和永續研究所」(Global Institute for Energy,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研究人員表示,活化「褐地」(受污染的前工業場址)可為整個社區創造利益、改善形象和整體生活品質,也能為企業、政府和附近社區帶來可觀的投資報酬。平均而言,美國環保署在西元2014年會計年度投資於褐地的每1美元可產生17.79美元的利益,該署褐地基金花費在評估、清理和循環貸款基金合作協議上的每10萬美元,可產生7.3個工作機會。美國環保署的研究也發現,一旦褐地已受評估或清理完成,附近住宅區的房地產價值會升高5.1-12.8%褐地再開發的另一項重要優點是它對永續發展的助益。該學者指出,隨著世人對氣候變遷和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的關切升高,國家或地方層級「綠建築」法規和條例也大量出現,其中許多已影響了褐地的再開發,使將永續建築原則納入褐地再開發中成為趨勢。例如,許多褐地開發案被鼓勵重複使用建材、節能與節水、裝設更有效率的隔溫材料和植樹等。於是之前認為的許多老舊有毒場址已蛻變成活力十足的工商業中心,透過清理和再使用創造工作機會。

維也納將推出對抗熱島效應策略(20150914_DW 連結4)

由於歐洲的乾旱,奧地利今年經歷特別炎熱的夏天。城市地區由於熱島效應變得更熱,且隨著氣候不斷變熱,維也納等都市正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原因造成城市和農村間存在巨大溫差:新鮮空氣和風無法自由流通穿越城市,顏色和材料也有影響,深色表面比淡色的吸收更多熱量,且土壤被密封,城市景觀能留住的水分比天然更少。專家表示,由於全球氣溫升高,以自然方法保持城市涼爽變得更為迫切,因為人工方法會產生負面的反饋效應。學者認為,「袖珍型公園」為解決方法之一。有研究證明,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即使是小型公園也能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此外,小型綠地也可藉由吸收水分減少洪災,並可防止下水道和污水管的溢流;公園可做為雨水儲存區域,將水引導至臨時的水池或濕地,以慢慢蒸發,降低城市氣溫。維也納將於今秋推出對抗城市熱島效應的策略,除了留住、儲存和讓雨水蒸發外,該策略也將要求新建物空出更多綠地,並鼓勵住在頂層公寓的居民開始種植植物。

英國西敏市以行為改變對抗菸蒂和口香糖垃圾(20150910_ Edie 連結5)

英國西敏市(Westminster City)5月推出的「整潔街道」(Neat Streets)活動,讓該市市議會、威立雅(Violia)司和環保團體Hubbub聯手在行人充斥的Villiers街,測試了許多創新計畫來減少民眾亂丟口香糖和菸蒂,這2種垃圾占被亂丟垃圾的78%。根據「保持英國整潔」(Keep Britain Tidy)組織的調查,這些試行計畫已促使口香糖垃圾在6月減少54%7月減少26%。該調查也顯示,自從此宣導活動推出已來,亂丟垃圾行為已全面減少了26%這些創新計畫包括:來自荷蘭的Fumo音樂柱,當菸蒂被棄置在柱裡時,它會以音樂和視覺顯示;「投票煙灰缸」活動,每週顯示不同的運動相關問題,讓吸菸人士藉由將菸蒂投入正確的煙灰缸來回答問題;「菸蒂消失」(Butt Out)活動,使當地啤酒屋配備新奇的可攜式煙灰盒,讓吸菸者可帶到行程中使用;設置在街道角落的巨大香菸堆以宣傳倫敦市的「非同小可問題」(No Small Problem)活動。

美國聯邦法院推翻美國環保署對碸蟲啶的核可(20150914_ New Scientist 連結6)

全球對於新菸鹼類農藥對蜜蜂構成威脅的爭論發生戲劇性轉折,美國法院推翻聯邦政府先前對碸蟲啶(sulfoxaflor)配方的核可決定。法官發現,美國環保署根據的是「有缺陷又有限」的資料,考慮到「蜂類數量岌岌可危的狀況」,認為該農藥的核可並不合理。此裁決使美國和歐盟對此爭議性化學品的法規形成奇怪的對比。美國核可大多數新菸鹼類農藥,但現在禁止了碸蟲啶。而歐盟則自西元2013年起禁止大多數新菸鹼類農藥使用於開花作物和春播農作物上,但卻在今年7月認為碸蟲啶並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無法接受的影響而予以核准。美國舊金山聯邦上訴法院認為,美國環保署在西元2013年核准碸蟲啶時,違反了該署對取得安全資訊的法規,而且在核准使用前應收集更多關於碸蟲啶對蜂類影響的資料。美國環保署對此並未表示意見,但先前曾解釋指出,碸蟲啶雖然對蜂類有毒,但關鍵在於限制暴露,即當作物會吸引蜂類時停止噴灑。

減少輕型塑膠購物袋使用需採用全面性的方法(20150910_Europa 連結7)

報告分析歐盟不同會員國實施減少塑膠購物袋使用量的現有措施,考量國家立法、民眾自發性運動與經濟措施,並評估不同措施對塑膠袋使用與亂丟程度帶來的衝擊。比利時、丹麥、法國、愛爾蘭與荷蘭實施減少購物塑膠袋使用的國家立法,上述國家民眾西元2011/12年的塑膠袋使用量低於平均數值。然而,雖然也有國家立法,愛沙尼亞、義大利、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與英國,使用量則維持在平均數量,而捷克與拉脫維亞,使用量卻仍高於平均值。部分歐盟會員國雖然使用量近平均值,但亂丟比率卻比較高,其他國家則較低。鼓勵民眾自發行動減少塑膠購物袋使用的國家,則是成效不一;至於採取收費或稅賦措施的國家,成效也是有好有壞。研究顯示,沒有單一解決方案可以有效減少所有會員國的塑膠袋使用與亂丟情況。研究人員表示各國在設計國家策略時必需採取更為全面性(holistic)的方法,結合消費者及利益關係人的研究、適合各個特定國家之政策措施、涵蓋跨部門因素的措施中期影響評估等,而不是在未經研究前就實施全面性的禁令或稅賦。

研究發現多數新柴油車超過歐盟新排放標準(20150915_Euractiv 連結8)

研究報告指出,當在道路上而非測試車道上測試時,10台新上市的柴油車中有9台會超過新的歐盟污染排放限值。平均而言,這些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許可值的7倍,最差的還高達22倍。當在真實情況下測試時,來自各主要製造商的車款都會超標。91起,新柴油車必須符合新的「歐盟6期」(Euro 6)標準,但製造商可以使用多種方法來確保其車輛在測試情況下,表現得比一般民眾行駛的情況下更好,包括移除零件以減重、使用特別的潤滑油、輪胎過度充氣、使用特別平滑的測試車道等,這些方法也被用來提高車輛的表面燃油效率。此份由「運輸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 T&E)組織發表的報告也發現,因為美國的排放標準更嚴格,汽車製造商往往會在美國銷售同型車中較低污染的車款,而這僅須加裝貴幾百歐元的污染捕捉裝置即可達成。雖然歐盟已有計畫導入新的道路測試以測量柴油車的真實情況排放,但最快也需至西元2018年才會適用於所有歐盟汽車。

監管食品和農業部門的奈米科技需加強國際合作(20150911_ JRC 連結9)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報告顯示,全球各地對奈米科技使用於食品和飼料生產的監管方式不同:只有歐盟和瑞士將奈米專屬規定納入現有法律,其他國家則依靠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指引和產業標準。各國需有更多合作以分享資訊,並確保對民眾和環境的保護。此「歐盟和非歐盟國家農業/飼料/食品部門奈米科技監管面向」的報告,檢討全球不同國家管理奈米科技潛在風險或安全性的方式,並指出使用奈米科技製作的農業和食品產品對國際市場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其他受管理的產品一樣,申請人在申請上市許可時必須證明新產品能被安全地使用,不會對消費者和環境構成不必要的安全風險。某些國家在審查其處理奈米科技安全性的監管架構上較為積極,分析顯示,只有歐盟和瑞士導入強制性的奈米材料定義。

科學家呼籲重視毒化物混合物的風險(20150915_Phys.org 連結10)

澳洲「環境污染評估與整治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RC CARE)與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企圖釐清已知毒素的混合物是否比個別毒素危險性更高的複雜議題。學者研究含多達4種多環芳香烴(polyaromatic hydrocarbon)與重金屬及砷、鎘與鉛等類金屬的混合物,發現其對引發會導致癌症之基因突變,似乎有些微的加總效應。這項研究試圖釐清工業污染場址與其下方地下水中常見的7種污染物之不同組合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交互效應與毒性。此研究背景是因為全球現已登錄144,000種人造化學品,且市場每年會增加1,0002,000種化學品,人類不但因此會更暴露於數種物質,也會暴露於含有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物質的複雜混合物。學者表示混合物的毒性主要仍需視個別毒素的劑量與濃度而定,但在某些情況下,其結合起來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基因影響。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