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7.18~2015.07.24)(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731才提供)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7.18~2015.07.24)(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731才提供)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決議支持更嚴格的新國家排放限值(20150715_ European Parliament 連結1)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日前達成協議,針對6個主要污染物要求設立更嚴格的國家排放限值,以達到至西元2030年全歐盟排放減半且節400億歐元空氣污染成本的目標。環境委員會要求未來的國家排放限值(national emission ceiling, NEC)指令能自西元2020年起包含汞的限值,以及所有成員國須在西元2020年和2030年達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甲烷、氨和細懸浮微粒(PM2.5)的新限值。環境委員會強調為達成西元2030年目標,建議在法案中增加西元2025年中點排放目標(midpoint emissions targets)而此中點目標對除了甲烷以外的所有污染物應是完全強制性。

美國環保署在線上資料庫發表更新版環境與公共衛生指標(20150720_USEPA連結2)

美國環保署日前於其線上資料庫發表更新版的環境與公共衛生指標,讓民眾更容易查詢全美目前與歷來環境與公共衛生相關情況的資料。這是美國環保署「環境現狀報告」(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的線上更新版本,使用者可以利用互動圖表、表格與地圖,探索包括空氣、水、土地、人類暴露、健康與生態狀況等85種個別指標,並下載各項指標的資料。最新環境與公衛趨勢包括:西元19902011年間全美關鍵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已降低,因此全美環境空氣6種基準污染物(一氧化碳、鉛、二氧化氮、臭氧、細懸浮微粒與二氧化硫)的平均濃度已顯著下降;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全美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西元1990年至2013年之間增加6%,但與西元2005年水準相比則減少9%發電業持續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西元2005年至2012年間,食品可偵測出之殺蟲劑殘留物污染的比率已降低等。

歐盟各國同意展延紡織品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禁令(20150721_ENDS連結3)

歐盟會員國日前無異議通過展延現有進口服裝與其它紡織產品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nonylphenol ethoxylates, NPE)的限制。此措施目的在保護水生物種,歐洲早在10多年前就禁止紡織生產使用壬基酚聚乙氧基醇,但洗滌進口的紡織品還是會將該物質釋入水生環境。壬基酚聚乙氧基醇在環境中會分解成壬基苯酚(nonylphenol, NP)等物質,並會在魚類體內累積、干擾其內分泌並傷害生殖力與成長等。壬基酚聚乙氧基醇在紡織業被用來當成清潔劑、染色劑與清洗劑。歐盟的決定草案指出,有好幾項研究都在紡織品中發現壬基酚聚乙氧基醇。該紡織品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濃度不得超過0.01%的新禁令將在歐盟執委會正式通過的5年後生效,而執委會很可能會在近期通過此案。成衣公司與紡織廠抱怨遵循此限制將極為困難,原因是壬基酚聚乙氧基醇在供應鏈中的使用無所不在,且具有多種用途。此外,歐盟新限制將不適用於二手或回收衣物,因為一般認為它們已經過重覆洗滌,只含有可忽略的壬基酚聚乙氧基醇含量。歐盟會員國必須去除水體的壬基苯酚污染,因為該物質是水架構指令的優先處理物質之一。

廢棄物團體全球聯盟呼籲禁用塑膠袋包括「環保的」(20150723_Eco-Business連結4)

由廢棄物團體組成的全球聯盟,日前呼籲各國淘汰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來降低海洋和掩埋場的污染。為突顯736屆國際零塑膠袋日,由「焚化爐替代選項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和「歐洲零廢棄組織」(Zero Waste Europe)領軍的環保團體,舉辦多項活動來提升大眾對塑膠袋破壞性影響之意識並呼籲各政府推出禁止或規範其生產、配銷、消耗和廢棄的政策。環保人士在聲明中表示,塑膠袋廢棄物是需要全球性解決辦法的全球議題,要求各歐盟成員國對塑膠袋(包括「可分解」塑膠袋),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採取行動。菲律賓學者指出,並非所有的可分解塑膠是真的生物可分解,例如氧化式可分解(oxo-degradable)塑膠袋只會碎成很細小的塑膠碎片,反而容易在環境中擴散,使清理更加困難。但生產和銷售氧化式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團體卻指出,認證公司Intertek在西元2012年進行的生命週期評估顯示,傳統的和氧化式生物可分解塑膠袋比起生物基質或紙製塑膠袋有更小的環境影響。

法國環境暨衛生機關發表飲用水中2種藥物殘留評估結果 (20150715_ ANSES 連結5)

水中的藥品殘留一直是衛生機關和科學界主要關注議題之一,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職業衛生安全署(ANSES)自西元2006年起便致力於此議題的研究,並在西元2013年提出評估飲用水藥物殘留健康風險的通用方法。在利用此方法評估人類使用並常在水中發現的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3種動物用抗生素後,該署也使用此方法評估酮洛芬(ketoprofen)布洛芬(ibuprofen)2種在法國被使用的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並於日前發表結論。該署認為,以在法國飲用水中發現的濃度看來,並無與此2種藥物殘留量相關的健康風險。布洛芬是法國最普遍使用的非類固醇抗炎藥,而酮洛芬不僅是人類用藥,也是動物用藥。

韓國推出化災線上系統(20150715_Korean MOE連結6)

韓國「國家化學品安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emical Safety, NICS)將開辦「化學安全資訊交流中心」(Chemistry Safety Clearing-house, CSC),自715起提供化災的歷史及其相關資訊。為了預防日益增多的化災並提高對其警覺,機構、企業及民眾可透過該系統所收集的案例來分享化災資訊。化學安全資訊交流中心改善「化災追蹤系統」(Chemical Accident Tracking System)無法在線上使用的缺點,使用者可依事件期間、地點,事故類型、原因、損失和行業別來搜尋過去的化災。任何人皆可容易使用該系統且無需登入。此外,該系統不僅提供正式通報的事故資訊,還有那些幾乎成為事故的倖免案例。這些案例是透過韓國環境部、貿易工業能源部和就業及勞動部所舉辦的競賽收集。化學安全資訊交流中心已公布西元20031月至2015385個正式通報的化災案例和63起驚險倖免案例,環境部和國家化學品安全研究所將會更新最新案例。國家化學品安全研究所希望該系統能對韓國政府強調開放、共享、交流和合作的「政府3.0(Government 3.0)政策有所貢獻,並預防類似事故發生。

德國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可能升高未來熱浪相關死亡人數(20150715_UBA連結7)

德國聯邦環境署(UBA)委託德國氣象局(Deutsche Wetterdienst, DWD)進行的研究指出,西元2000年至2010年熱浪期間冠心症死亡人數(Coronary deaths)平均升高了10-15%。德國氣象局副局長指出,隨著氣候變遷的進展,未來預計德國將遭受更多、更長且更強烈的熱浪;如果不去適應此改變,熱浪相關的冠心症死亡人數可能會升高35倍。此研究總結指出,更長且更強烈的高溫天氣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極大壓力,而更長且更熱的熱浪與更高的死亡率之間有相關性,特別是對老年人和患有某些長期疾病的人風險更高。針對熱浪預做準備有以下不同方式:德國氣象局熱浪健康預警系統(網路和天氣手機應用軟體)可幫助人們提早調整,以適應歷時更長的熱浪。不僅適應極度高溫的天氣很重要,適應升高的氣候變化性亦然。人人皆採取行動以更佳因應氣候變遷對健康產生的效應:更健康和均衡的飲食、足夠的運動、適量的飲酒和不抽菸等有助減少個人風險,對抗升高的氣候事件壓力。另外,報告也建議可採取純粹的預防措施,如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或提升醫療部門的準備度等。

英國報告指出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核武衝突相當  (20150721_Eco-business連結8)

英國政府委託完成的國際科學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與核武衝突相當。來自英國、美國、印度和中國的科學家在報告中表示,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取決於我們賦予人命的價值,不管是在現在或未來幾年。該報告並非首次將氣候的未明情況和核毀滅列在相同風險等級,但它受到世界核武強權之一的英國贊助則特別具有說服力。作者群根據目前政策和趨勢做出的最佳猜測是,溫室氣體排放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上升,然後趨於平穩或緩慢下降。關於此點,作者群認為有2個原因:政府未能對已有科技做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及科技進展速度不夠快,不能為政府提供需要的政策選項。在最壞的情況下,排放可能在本世紀都會持續上升。此報告預測的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的範圍很大,在氣溫預測於西元2100年前最有可能上升5的高排放路徑中,升溫37是可能的。而人類對各種高溫和高溼度組合的忍受度是有限的,當氣溫上升57之間時,炎熱地區便有可能會遇到連人躺在陰影下都會致命的情況。

先進篩選技術能協助回收塑膠(20150716_ Waste Management World連結9)

塑膠的回收技術目前已可達到從小至毫米(mm)的顆粒中篩選出99.9%的純度。從食品級的再生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和塑膠膜,至不透明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和電機電子廢棄物(WEEE),感測器篩選(sensor-based sorting)技術正協助全球回收公司在某些最複雜和最具挑戰性的塑膠回收應用中,達到突破性的回收率和純度。自電機電子廢棄物中回收塑膠可能是篩選技術最具挑戰性的塑膠回收應用之一,因其中1/3的電機電子廢棄物為混合塑膠,然而業者卻逐漸看到電機電子廢棄物含有某些可被回收再使用的稀有、高價值聚合物。傳統篩選方法無法達到所需的微細篩選,人類無法分辨某片塑膠是否含有阻燃劑並可能因此污染整個批次,但感測器篩選則有辦法辨識並將不同種類的塑膠分開。在初步分類和金屬移除後,剩餘部分便幾乎是不含金屬的塑膠,在送進自動篩選單元後,此物質可再依顏色和所需要的聚合物來篩選,塑膠回收的重點是放在主要的聚合物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現代的系統有辦法辨識並個別分離出這些聚合物。

英國研究發現焚化爐對空氣品質影響有限(20150720_ENDS連結10)

英國研究發現,廢棄物轉化能源(energy-from-waste)設施之廢氣排放對其周邊地區空氣污染水準影響有限。研究團隊在英國2個主要的焚化爐方圓10公里內發現空氣中有少量的重金屬,但只在有限的時間內且含量也有限。研究人員首先辨識出英格蘭和威爾斯6個焚化爐排放中的特定金屬比率,做為這些排放的「指紋」,然後評估位於這些廠方圓10公里的測量站收集到的空氣樣本,針對砷、鎘、鉻、鉛、錳、鎳、釩和汞等污染物偵測這些廠的指紋。結果發現,其中4個廠並無法偵測到這些指紋,只在2個廠附近的空氣中才能偵測到,而且只在研究期間0.2%0.1%的時間裡偵測到。此2廠是英國每日粒狀物排放第2及第3大的能源回收焚化爐,此或許可解釋為何它們的指紋會被檢測出。研究人員也發現6個廠之設施會因「污染團著地」 (即粒狀物從空中落到地面的現象),對周邊地區造成污染,但其貢獻極小。因此,研究人員總結認為,這些設施對懸浮微粒(PM10)濃度的貢獻不大。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