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4.06~2015.04.10)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4.06~2015.04.10)(環保署很沒效率的在20150417才提供)

聯合國地球之眼峰會將強化決策者環境資訊取得(20150401_ UNEP連結1)

來自政府、聯合國機構、非政府部門、私部門、學術界和民間人士的650多位代表,將於西元20151068日齊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市參加「2015年地球之眼高峰會(Eye on Earth Summit 2015)」,探討促進可支持永續發展之環境、社會和經濟之資料取得與分享的解決方案與行動。此次高峰會將探討經濟和產業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和消費模式造成的深遠影響,而克服此全球性挑戰有賴國際合作找出超越國界的革命性解決方案。另外,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有17個目標(goals)169個標的(targets),涵蓋眾多的永續發展議題,「地球之眼」的工作在提供衡量永續發展目標進度和影響所需的資料上,將是至關重要。

美國環保署停止許可4種新菸鹼類農藥新用途(20150403_ C&EN 連結2)

美國環保署在宣布限制與蜂群衰退有關聯的新菸鹼類農藥(neonicotinoid pesticides)新用途後,受到各方抨擊。農藥製造商想使用4種新菸鹼類中任何1種於更多作物或新產品,或是以空中噴灑等新方式進行施用的要求,都將被擱置。該署在日前給廠商的信中表示,可能不會批准此4種化合物的新用途直至完成風險評估以及對年幼且在成長中蜜蜂可能遭受的威脅有更好瞭解為止。該署在信中要求正在申請可尼丁(clothianidin)、達特南(dinotefuran)、益達胺(imidacloprid)、和賽速安(thiamethoxam)4種新菸鹼類農藥註冊的廠商,退回其申請。農藥產業商會CropLife America批評此舉將影響農人未來保護作物的能力。環境和野生動物團體組成的聯盟則表示,美國環保署必須做得更多,如果該署無法評估新用途的安全性,它同樣也無法評估將近100已被許可的戶外用途之安全性。

美國環保署與3聯邦機構合作開發有毒藻華預警系統(20150407_ USEPA 連結3)

美國環保署宣布將利用歷史與現有衛星資料發展1套可偵測藻華(algal blooms)的早期預警指標系統,該署研究人員將與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美國國家航空與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合作,利用來自這些機構的藍綠藻藻華衛星資料,開發可告知水質管理人員水質變化的行動應用軟體(app)研究人員將把數套衛星資料與從淡水湖泊或水庫蒐集到的環境樣本進行比對評估,此方法比起傳統的採樣方法可對更廣泛的地區進行更頻繁的觀察。研究人員也將比對淡水藻華與土地覆蓋改變的衛星資料,找出那些土地使用活動可能造成與藻華頻率及強度有關之環境改變。此橫跨聯邦機構的合作,將以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與太空總署用來研究全球海洋微小藻類族群的海洋衛星感測技術為基礎,進一步瞭解美國境內藍綠藻與浮游植物的大量出現對人體健康帶來的衝擊。

33國已提出國家自主決定氣候承諾(20150331_ Phys.org連結4)

3月底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預訂提出其氣候措施承諾的截止日,這些志願性且需公開接受監督的「國家自主決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被視為是後西元2020年全球氣候公約的核心。此331日截止日適用於西元201412月在利馬協議下認定「已準備好進行」的國家,且數個主要國家也已表明將在稍後宣布其承諾。目前已做出承諾的國家包括世界第2大排放國美國、代表28個國家的世界第3排放者歐盟,以及世界第5大排放國俄羅斯。印度環保部長也表示該國會在巴黎會議前提出承諾,但未說明確切日期。至於世界最大排放國中國大陸與澳洲和日本則預計在西元20156月前提出承諾。墨西哥為第1個提出承諾的開發中國家,承諾至西元2026年達到排放頂峰,至西元2030年削減溫室氣22%、黑碳51%,美國則計劃至西元2025年達成26-28%的溫室氣體減量(與西元2005年水準相比)。

歐洲金屬產業呼籲更新回收量計算方法(20150408_ENDS 連結5)

歐洲金屬、鋁、鋼鐵等貿易組織(包括EurometauxEAAEurofer)呼籲採用更一致的會員國回收量測量方法,計算在回收設施經處理的物質量而非僅是收集的廢棄物噸數,他們認為後者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方式。這些組織也表示,他們會贊成建立基於共同定義的高目標,只要這些目標是實際且經濟可行的。Eurometaux強調,目標應以品質而非數量為導向。歐盟計劃於西元2015年底提出法案,以及各種推動循環經濟方案的路線圖。業界也反對先前所提出的以國內生產毛額(GDP)除以原物料消耗量計算出的主要指標來測量資源效率,Eurometaux表示,這種以重量為基礎的指標可能會鼓勵「最少而非最佳的物質使用」,建議應發展一籃子量的指標和次指標。

德國研究建議以污水處理費資助第4階污水處理(20150401_ UBA6)

污水處理費可以用來資助大型污水處理廠升級至「4(fourth treatment stage)」污水處理。據德國新發表的研究顯示,這些設施可以減少出現在水體中如藥品等的微量污染物(micropollutant)。在河川、湖泊與其他地表水中,某些微量污染物的濃度往往過高,有些甚至高過法定的環境品質標準,若想降低這些污染物則必須採取整套措施,包括化學品與商品法規中對污染物使用的限制、環境友善的廢棄處置、空氣污染排放減量、或額外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管末處理技術。德國聯邦環境署(UBA)也正在評估這些措施,並將擬定整體策略提案。該署認為在第5類城市污水處理廠(服務超過10萬人者)增加額外的(第4淨水階段可以是整體策略之一。這項研究建議污水處理費應用來資助第4階的污水處理,原因是此選項證實具有最佳的成本效益。這項研究建議資助第5類污水處理廠第4階污水處理每年所需投資費用的75%,為期15年。

美國環保署和石油公司就未檢測地下儲槽達成和解協議(20150406_USEPA 連結7)

美國環保署最近與希爾頓石油公司(Hilton Oil Co.)達成和解協議,該公司將採取行動來符合地下儲槽法規,以保護其麻州設施所在地的地下水和土壤。該公司亦同意支付27,000美元罰金。美國環保署在西元20136月檢查該設施後提出告訴,宣稱希爾頓石油公司沒有文件證明該公司已進行必要的儲槽監測,來確保該設施的儲槽不會滲漏有害石油產品進入地下。該署也控訴該設施並未每月測試儲槽是否會滲漏,而且未進行檢查以確保儲槽沒有生鏽。地下儲槽是由美國環保署依據「資源保育和回收法」(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RCRA)進行監管。地下儲槽(Underground storage tanks, USTs)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導每年有成千上萬件來自儲槽的滲漏和溢出。由於地下儲槽被埋入地下幾英尺深,以致往往看不到流進土壤和地下水的洩漏。為確保洩漏能被迅速檢測出,資源保育和回收法要求所有的業主和操作者為每個地下儲槽提供滲漏檢測方法,並要求業主和操作者須對檢漏和對儲槽進行的任何活動保持完整紀錄

德國研究顯示民眾視環境保護為解決問題之方法(20150406_ UBA 連結8)

德國聯邦環境部和聯邦環境署的1項研究顯示,該國民眾的環境意識正發生變化。研究顯示,越來越多民眾將保護氣候和環境視為對未來挑戰,以及確保繁榮、競爭力和就業的解決方法之一。近三分之二受訪者(63%)指稱,環境和氣候保護是因應如全球化等未來任務的一項基本要求。這項數據在西元2012年時僅為40%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保護環境和氣候為確保繁榮(56%)維持德國競爭力(48%)、和創造就業機會(46%)的基本要求。該研究指出,噪音是主要的健康問題,三分之二受訪者受到噪音一定程度的干擾,甚至每10人就有1人表示噪音是個強烈至非常強烈的干擾。近半數受訪者指稱,他們在買家電或照明產品時「總是(always)挑選節能型選項。另外,有82%的受訪者贊成改變城市景觀,使得幾乎不需要開車。民眾越來越願意嘗試替代選項如汽車共享,一部共享汽車可以取代5部傳統車輛,因此汽車共享有潛力成為保護氣候和資源效率的關鍵方法之一。

研究指出以污水培養藻類可生產燃料並去除營養鹽(20150402_ Science Daily連結9)

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在1項檢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做為藻類生質燃料原料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可以很容易培養高價值的高含油藻類品種,同時自污水去除超過90%的硝酸鹽和50%的磷。研究人員指出,污水處理設施目前並無高成本效益去除大量硝酸鹽或磷的方法,因此利用污水生產藻類有潛力一次解決2種問題。研究團隊於西元2013年在休士頓的污水處理廠,設置使用12個未加蓋的600儲槽測試系統,儲槽的進流水是採用該處理廠沉澱池處理並過濾後的水,各儲槽培養不同配方的藻類,有些是單一品種的高含油藻株,有些則含有混合品種,有些甚至養殖以吃藻類的浮游動物為食的魚類。研究人員指出,12個儲槽都發現藻類大量生長,而且單一品種、無魚類且無交叉污染的儲槽是表現最佳的儲槽,此結果對偏好此選項的藻類生產商將是一大鼓舞。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判斷污水為原料的藻類培養是否具成本效益和在何種情況下才能達成。

研究顯示生物多樣性損失可以逆轉(20150402_ Phys.org 連結10)

人類活動如農業等通常會污染環境、迫使野生生物滅絕並永遠改變地區生態系統。日前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提供自西元1,500年代以來此種破壞的全球觀察,它顯示至西元2005年,全球土地使用改變已造成地區生態系統平均物種數目下降14%此研究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育監測中心和數所英國大學共同進行,是第1個人類對地區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全球性分析。此地區生態系統物種數目下滑14%的數字是全球的平均值,有些地區如西歐,地區生物多樣性已下降20-30%。而20%普遍視為是會危及生態系統提供洪災保護或害蟲爆發管控等生態服務能力的臨界點。此團隊採用政府間氣候變遷工作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4種氣候變遷減緩情境模擬,發現在「一切照常(business-as-usual)」的情境下,地區物種的平均數目會再進一步下降3.4%。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國際社會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並透過妥善定價森林來減緩氣候變遷,至本世紀末人類將可修復之前50年的生物多樣性損失。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