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07.01~2014.07.07)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07.01~2014.07.07)

聯合國推動消費者資訊計畫(20140701_UNEP連結1)

1項新全球性計畫將利用消費者力量使世界變得更具資源效率。「消費者資訊計畫」(Consumer Information Programme, CIP)是西元2012年里約+20永續發展峰會要求之「永續消費和生產計畫10年架構」(10-Year Framework of Programmes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的第2項行動。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支持下,消費者資訊計畫將協助政府、標準組織、企業和非政府組織,致力於提供關於產品對地球及人類影響之清楚、準確且可靠資訊。該計畫將審視自願性標準、環保標章和行銷宣告等既有資訊工具和系統,以藉由統合資料及標準來提高其效果,同時也將探索新的溝通管道以有效傳達訊息給消費者。該計畫將做為全球平台,來提高民眾對重要政策、策略、計畫和夥伴關係的意識,鼓勵產品間和產業間的合作,以統合和釐清永續性資訊。

歐洲環境署報告指出空氣污染持續損害生態系統(20140630_ EEA連結2)

歐洲環境署發表2份報告指出,含氮污染物的排放持續損害敏感生態系統,然而情況在過去20年有顯著改善。第1份報告顯示,酸化情形已自西元1980年的高峰大幅下降,當時28個歐盟成員國近半數敏感生態系區域受影響,如今已減少到約5%的生態系統。而源自空氣污染的優養化在西元1990年達到最高峰,當時約80歐盟敏感生態系統的暴露超過安全水準,儘管有些許改善,但生態系統至今仍有近60%受到影響。該報告指出,未來數年內空氣污染仍會造成顯著優養化。第2份報告記錄這些空氣污染物排放自西元1990年以來的改變。二氧化硫是酸化的主因,二氧化硫排放問題一直是歐盟法規的重大成功故事,排放量在西元1990年至西元2012年間下降84%。造成水體優養化的污染物也有下降,例如氮氧化物和氨的排放分別下降51%28%

英國環境及廢棄物犯罪裁罰新準則生效(20140701_ Waste Managemant World連結3)

旨在協助英格蘭和威爾斯法官與地方行政官的英國量刑委員會新準則於西元201471生效,將改變此二區域環境犯罪的審判。此準則涵蓋非法傾倒和廢棄物犯罪等罪行,很可能導致嚴重犯案者被判處更高的罰金,同時確保英格蘭和威爾斯法庭面對違法情事採取一致的作法。該準則所針對的廢棄物或垃圾之非法棄置也包含公司或個人之廢棄物處理或棄置會造成污染、民眾健康損害或導致這些風險者,譬如水公司允許未經處理污泥流至海灘,或垃圾傾倒作業員未妥善貯存化學品貯桶以致化學品外洩至周遭區域等情事都包括在內。準則導入一種12分級的罰金系統,此乃根據3個主要因素,雖述明不須用於所有環境犯罪,但法庭應會盡可能採用:(1)犯行所造成的傷害,分為4類,第1類為最嚴重,第4類最輕;(2)犯行者的有罪程度,分為蓄意、魯莽、懈怠或更輕的歸責度;(3)犯行者的營業額,或其是慈善團體、地方機關或同等者,分為4類,大型(5,000萬英鎊以上)、中型(1,000萬至5,000萬英鎊)、小型(200萬至1,000萬英鎊、和微型(少於200萬英鎊)。

日本與亞銀宣布成立低碳技術推廣基金(20140625_ ADB 連結4)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宣布成立新的信託基金,由日本政府提供18億日幣,資助開發中會員國家採納先進低碳技術。日本環境大臣與亞銀總裁簽署環境議題合作意向書,合作項目包括「共同減量額度機制日本基金」(Japan Fund for the 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的有效執行。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亞洲已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區域,西元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43%,至西元2035年可能上升至50%許多先進低碳技術面臨高成本和技術不能達到預期績效等障礙,因此該基金將提供前期資金融資和技術支援,來協助去除這些障礙。有資格申請該資金的國家為已跟日本政府簽署共同減量額度機制瞭解備忘錄的亞銀開發中會員國家,如孟加拉、柬埔寨、印尼、寮國、馬爾地夫、蒙古、帛琉、越南等,此名單預計將持續擴大。該資金將資助已經實證但尚未在開發中國家普遍使用的先進低碳技術之採行,包括智慧電網、廢棄物能源化計畫、水供應及污水處理設施、交通系統和建物等的能源效率措施。

歐盟執委會提案減少新建或翻修建物環境影響(20140702_ Europa連結5)

歐盟執委會日前通過減少新建或翻修後建物之環境影響新提案,將透過提高資源效率以及改善可取得的建物環境表現資訊來達成。研究顯示,79%的歐洲家庭希望在租用或購買房地產時,能將環境層面納入考量,但目前在歐洲少於1%的建物有此方面的評估。新提案將提供建築師、建材製造商、營建業者以及任何想租用或購買建物者,更佳的環境及健康層面資訊取得管道,使他們可更容易比較各種不同設計、興建、使用與拆卸選項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因而增加歐盟各地永續建築的誘因。歐盟執委會將與利益相關者以及各國機關,共同發展評估建物環境表現架構及指標,以提供全歐洲私人或公家機關皆可採用的工具。另外,歐盟執委會也將採取直接改善建物環境表現的步驟,新提案將使建築及拆卸廢棄物的回收及再使用於新建或翻修變得更容易。這些提案連同日前發表的廢棄物及循環經濟溝通文件、企業綠色就業及綠色行動計畫,將為未來幾年的資源效率議程展開新頁。

美國環保署提議更新新設掩埋場空氣標準(20140701_ USEPA6)

做為美國總統氣候行動方案有關減少甲烷排放策略的一部分,美國環保署提議更新新設都市固態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掩埋場的空氣標準,要求某些種類掩埋場捕捉額外的掩埋場氣體,以減少甲烷排放,同時協助進一步減少有害民眾健康的污染。該署同時將針對是否,以及如何更新既有掩埋場準則徵詢民眾意見。該案將要求新設適用該法的都市固態廢棄物掩埋場,以比現行更低的排放限值(threshold)來管制氣體排量。在此提案下,掩埋場必須在西元2023年時捕捉2/3的甲烷與空氣毒物排放,將比現行規定高出13%。美國環保署估計,西元2023年全美遵循新提案額外要求的淨成本約為47.1萬美元。甲烷占全美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將近9%而掩埋場是該國人為甲烷排放的第3大來源,占西元2012年甲烷排放的18%。美國環保署「掩埋場甲烷推廣計畫」等法令規範與自願性計畫已協助西元1990年至西元2012年掩埋場排放減少30%。不過,若沒有更多行動,甲烷排放預估將持續增加至西元2030年。

歐盟研究指出細懸浮微粒增加糖尿病等疾病致死人數(20140626_ Europa連結7)

1項歐盟資助的計畫,研究地中海區城市中懸浮細微粒(PM2.5) 2.510微米顆粒的短期效應,為第1個在歐洲數國同時評估此類污染健康效應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懸浮細微粒2天皆增加10μg/m3後,糖尿病死亡人數會增加1%以上。若是6天皆增加,心臟疾病或下呼吸道感染致死人數亦會增加超過1%,而肺部疾病包括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致死人數則上升2.5%。這些結果僅在心臟疾病致死方面有統計上的意義,然而,該致死人數的增加比率與美國研究報告數據類似。懸浮細微粒增加對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則不顯著。在2.510微米的較大顆粒方面,與糖尿病和心臟病相關的死亡人數有增加,但該效應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這些較大顆粒並未顯示出與肺部疾病或下呼吸道感染相關死亡人數有任何明確的效應關連。作者表示,懸浮細微粒會引發糖尿病和心肺部疾病致死的短期健康效應。

專家認為應重新思考食物廢棄物管理架構(20140703_ Europa 連結8)

1項研究指出,為解決食物廢棄物問題,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生產與消費食物。學者建議採用全新的架構,將整個食物供應鏈如何減少浪費納入考量,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從開始即應避免生產與消費過多食物。新架構建立在廢棄物管理層級架構(waste hierarchy)上,一如歐盟廢棄物架構指令所使用的。此層級架構以避免產生廢棄物為首要,其次依序為再使用、回收、再利用、及棄置。專家強調區分食物過剩與食物浪費的重要性,其間的差異相當細微,些許過剩為確保食物供應安全所必需,因此不能被視為浪費,浪費是發生於當食物生產量超過食物安全需要量時。此架構建議,過剩食物可以透過整個供應鏈加以預防:農民可以只生產人們營養與食物安全必需的食物量;零售商可以只販售市場需要的食物;消費者可以只購買其需要的食物。不能避免的食物過剩應重新分配給缺乏食物的人們。另外,專家也認為應區分「可避免」及「不可避免」的食物浪費,可避免者應儘量加以避免,而不可避免者則應回收。

法國西元2016年起禁用一次性使用塑膠袋(20140626_ ENDS 連結9)

法國生態永續發展及能源部宣布,該國將從西元20161月起,禁用所有無法生物降解及堆肥的一次性使用塑膠袋。西元2002到西元2011年間,超市出售或發送的塑膠袋,數量已由105個下降至7億個,這是產業自願性承諾帶來的效果。但該部指出各式商店每年仍發送數十億個袋子,尤其是用來攜帶蔬菜水果的。它還引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發表的2份報告指出,據估計每年塑膠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害成本約為130億美元。另外,國會也在生物多樣性法案討論中通過3項減少使用殺蟲劑的措施,其中之一為導入完全禁止空中噴灑的禁令。

德國研究指出外食造成顯著環境影響(20140624_ UBA連結10)

餐廳、中央廚房與活動外燴所產生的食物浪費,對環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上述產業幾乎一半的食物被提早丟棄,因此寶貴資源如農田與水被不必要浪費掉,產生原本可以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是德國聯邦環境署最新研究計畫的初步結論。目前最大的食物浪費來源是農業;食物消費則排名第2特別是來自餐館、員工餐廳與活動外燴。以數字來說,每年每人平均在上述外食場所消耗53.3公斤的食物,其中有23.6公斤(44%)在使用前就被丟棄。因此有效對抗食物浪費的方法應該從外食產業著手。聯邦環境署認為,食品零售業者與食品服務產業間減少食物浪費的志願性協議應儘早落實。此外,導致食物浪費之有關食物外表與形狀的法定標準與品質要求,以及責任與衛生的規定,也有必要加以檢討是否應加以限制或廢除。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