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解說的生命教育與環境倫理意涵

台灣百合
 

暑假期間,民間團體、環境教育場域或休閒農場各式兒童夏令營(或親子夏令營)生意鼎盛,只見家長與孩子人手一支捕蟲網,在大自然中飛撲蝴蝶、蜻蜓或豆娘,然後生物知識飽滿的老師一一講解牠的名字、各部位名稱、辨識重點,有的營隊還教做昆蟲標本,當紀念品帶回家。家長與孩子不是使用捕蟲網的熟手,在撲抓、拿取昆蟲時,難免使得昆蟲折肢斷翅,造成傷害,但沒人會在意這樣的事情並有所檢討,因為昆蟲多得是,而只要參加者快樂或學到生物知識就好了。

生態解說最常被忽略的重點是如何掌握對動植物本身表現出愛護與尊重的細微訊息,在解說動植物的過程中要注意任何動作釋放出來對受眾的引導作用,期能在無形中感染受眾對自然生態關懷的心與愛護的情。

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把青蛙抓在手上解說很久,不管青蛙因為皮膚乾燥已經呼吸困難,又用強烈且發熱的探照燈近距離照射,對青蛙就是一種嚴重的傷害。講完後又隨手一扔,把青蛙丟向水塘,這些都在無形中傳達了對青蛙不憐愛、不尊重的訊息,青蛙在整個解說過程中只是上課工具,而不是以生命被對待。這樣的解說只是在上「生物課」,而沒有達到生態解說的生命教育意涵。

解說員無論是解說植物或動物,都要謹記舉手投足對受眾都具有無形的感染力,不要只顧單一生物知識的傳播,卻忘了生態系統知識與生態保育、生命教育及環境倫理意涵的傳達,甚至嘴上說的與手上做的又不一致,這樣就是失敗的解說,最多只是賣弄生物學問而已。

解說員是大自然與人類溝通的橋樑,是大自然向人類求饒的代言人。解說時千萬不可粗暴的對待被解說的物種,要溫柔對待,要尊重禮遇;能不抓就不抓,能不摘就不摘,能不碰就不碰,能不照就不照。若要抓、摘、碰、照,那就以最小心、最少量、最輕手、最短時來處理。生態解說的核心信念在傳達生態保育的概念及藉著解說過程引導遊客實踐環境倫理的作為,這是解說員在每次出勤時應該念茲在茲的。

延伸閱讀

本網誌「導覽解說」、「旅遊地經營管理」、「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等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5 則留言

  1. 賴老師,你好:

    今日拜讀了賴老師的博文,有所啟發。

    關於生態解說,我對賴老師在博文中提到的:“青蛙在整個解說過程中只是上課工具,而不是以生命被對待。這樣的解說只是在上「生物課」,而沒有達到生態解說的生命教育意涵” 這句話深有感觸。的而且確,在很多做自然教育的地方,都少不了動植物標本、活體展示、自然解說等,然而大多數的解說給人感覺都只是在就事說事、就物說物,將動植物標本乃至活體單一的視為解說工具,而沒有傾注感情,沒有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情感,而且正如賴老師提到的“無形中傳達了對自然生命不憐愛、不尊重的訊息”。

    感謝賴老師的博文,提醒了我們在做工作的同時,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所傳達的資訊,這些看似無關卻又擁有無形的強大影響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