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3.10.15~2013.10.21)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3.10.15~2013.10.21)

 

世界衛生組織將空氣污染物歸類為致癌物質(20131017_ Reuters連結1)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機構日前表示,人們呼吸的受污染空氣夾雜了致癌物質,將正式歸類為人類致癌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引用資料顯示,空氣污染在2010年造成全球223,000人死於肺癌,也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它會增加膀胱癌風險。該機構評比致癌物質的部門負責人表示,依世界各地不同的暴露水準,空氣污染被發現有類似吸入二手菸的風險。IARC在審視數千項追蹤中人口數十年空氣污染及其他以老鼠為實驗的研究後指出,空氣污染及其主要成分微粒物質現在將被歸類為第1(Group 1)人類致癌物,與其他逾100IARC1類已知致癌物如石棉、矽塵、紫外線及菸煙同一等級。雖然不同地區空氣污染成分和水準差異顯著,但此結論適用於世界所有地區。

聯合國推動國際生態系統水質準則方案(20131011_ UNEP連結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前在布達佩斯水資源峰會上,與數個國際機構合作推出國際生態系統水質準則(International Water Quality Guidelines for Ecosystems , IWQGES)方案,試圖改善全球水資源的永續管理。該準則是朝向全面性水質標準、監測計畫和進一步研究的關鍵性第一步。目前僅飲用水、休閒用途、灌溉、畜養業和水資源再使用等有國際準則,生態系統沒有類似的國際水質標準。IWQGES方案的目標是要制定一套自願性、基於科學的政策和技術準則,使區域、國家和地方當局能改善其水資源和水生生態系統永續管理架構。本準則意在成為其涵蓋範圍及重要性上都是全球性的準則,並把重點放在協助開發中國家改進其水生資源。該方案第一階段,由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的起草小組制定初步準則,再由UNEP組成的專家和決策者顧問小組及利益相關者諮商會議,進一步協助起草小組制定並完成該準則。

世界銀行研究指出企業應更努力保護海洋(20131016_ Eco-business連結3)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指出,企業應更努力協助避免漁獲耗盡及海洋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此研究由21位政府部長、學術界、保育人士與企業領導人參與,認為保護海洋免於過度捕撈、污染與氣候變遷的政策通常無效且不完整,建議應由更多企業、政府、地方社區等公私部門夥伴合作,以保護在開發中國家10億人口之蛋白質主要來源的生態系統。過去雖然呼籲採取行動但卻屢屢失敗,如2002年聯合國約翰尼斯堡峰會設定2015年前恢復全球漁業健康的目標將無法達成。北美最大海鮮公司野蜂食品公司總裁認為,企業常被誤認為是海洋管理的殺手,但該公司即與保育人士合作,確保所販售的鮪魚來自永續捕撈。同時不久後將與斐濟、模里西斯和哥倫比亞合作,宣布新的海岸國家夥伴關係。

歐盟朝氣候與能源目標邁進但各會員國進展不同(20131010_ Europa連結4)

據歐洲環境署(EEA)最新評估發現,儘管歐盟整體在2020前可望減少21%的溫室氣體排放,但各會員國在朝3項氣候與能源目標邁進過程中,卻出現不盡相同的進展。EEA新報告評估歐盟達成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比重與能源效率目標的進展,報告發現歐盟在1990年至2012年間,減少約18%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相當接近2020年前減少20%的目標。歐盟同時也依照再生能源消耗比重的目標邁進,2011年能源消耗13%來自再生能源,預計2020年比重將提升至20%此外,歐盟整體的主要能源消耗,預計2020年前可降至其設定的政治目標,但必須仰賴各會員國實施更多政策。有關各會員國達成3項氣候與能源目標的進度,儘管大致上相對良好,但無任何1個會員國可望同時達成3項目標,亦無會員國在3方面表現同時落後進度。

OECD呼籲碳價須一致性(20131010_ edie 連結5)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可靠且一致的碳定價,必須成為政府採取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的基石。OECD秘書長發表「氣候與碳:使價格與政策一致」報告時表示,若各國想要將氣候變遷限制在增溫2以內,全球能源系統就必須轉型,呼籲碳定價必須以一致的方式進行,確保傳達給消費者、生產商和投資者的價格信號一致,以便逐步去除化石燃料排放。他並質疑在世界各國仍持續補貼化石燃料探勘、生產和使用的情況下,現有氣候政策還能產生多少作用。該報告指出,各國政府須確保碳價格足以實現氣候目標,並確保其他政策與這些目標調整一致。隨著2015年新氣候協議國際談判的進行,各國政府都須檢討其政策施設,並嚴格評估其產生的整體效應是有助還是阻礙氣候行動。

歐洲環境署公布最新歐洲空品評估報告(20131015_ Europa 6)

歐洲環境署(EEA)公布最新歐洲空品評估報告,約九成歐盟城市居民至少暴露於1種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有害健康的最危險空氣污染物。20092011年間,高達96%城市居民暴露在超出WHO準則標準的懸浮微粒(PM2.5)濃度中,98%暴露於超標臭氧中,較低比例歐盟居民暴露在超出歐盟限值或目標之污染物,因其標準較WHO準則寬鬆。報告指出不僅城市,部分鄉村地區亦有顯著空氣污染。對於減排空氣污染物,已有數項成功之舉,如過去十年已減少電廠、工廠與運輸排放二氧化硫,減少暴露;逐步淘汰含鉛汽油也降低影響神經發展的鉛濃度。除健康疑慮,報告亦強調優氧化等環境問題。雖然自2002年起氮氧化物與氨氣分別減少27%7%排放量,但仍不如預期,有8國歐盟會員國在遵法期限後一年違反法定限值。

英國民眾支持開徵「綠稅」以發展再生能源(20131014_ Business Green 連結7)

英國最新民調顯示,近四成民眾支持利用「綠稅(green taxes)」支持再生能源發展,僅兩成九民眾持反對意見,其他則不確定。民調結果透露英國民眾對資助再生能源的強力支持,同時發現高達四成五民眾認為「綠稅」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方法,反觀僅三成八民眾認為是浪費金錢。英國民眾不認為綠稅是其能源帳單近來持續攀升的主因,是另一鼓舞英國政府的民調結果。逾兩成民眾認為英國的能源倘若對環境更為友善,並不介意能源漲價,但另有近五成民眾表示支持現行的「能源平衡與環保衝擊」政策。

德國預期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中和(20131011_ UBA連結8)

德國聯邦環境署(UBA)署長Flasbarth表示,目前該國每年每人平均排放的10噸二氧化碳當量,至2050年時可被降至少於1噸,和1990年的排放量相比,等同減少95%。Flasbarth於發表「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的德國」報告時指出,德國到本世紀中葉時,幾乎可達成溫室氣體中和。能源是走向氣候保護正確方向的決定性部門,電力、熱力和傳統燃料目前約占德國溫室氣體排放的80%,但德國可在2050年時將最終能源消耗量降至2010年的一半,且可以再生能源完全滿足其需求。德國目前已能防止超過四分之三的排放,且無需核電或碳封存,但只有各部門皆盡己所能,才有可能減少95%溫室氣體排放量。UBA需特別依靠風力與太陽能來達到此2050年的目標。在UBA所設的情境下,2050年時載人汽車須60%以電力趨動,飛機、船舶及重型運貨車輛須持續依賴液態燃料,只是這些燃料將是合成的、對氣候友善的、及以電能至液體程序(power to liquid process)所製成的。至於這些以電力為基礎的燃料是否及何時可以供給不同型式的運輸使用,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英國將採取強制回收目標(20131011_ Letsrecycle連結9)

為修改辦法以調整電子產品製造商支付電子廢棄物處理費用方式,「歐盟廢電機電子回收指令」(WEEE)的遵約計畫從20141月起,必須達成強制回收目標。英國商業、創新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BIS)在回應如何將WEEE指令修正納入該國法律,以及製造商反應遵約規定的成本並未真正反映回收成本時,宣布採取上述措施。根據新提議的系統,除非製造商每年生產之電子產品少於5公噸,都必須強制加入製造商遵約計畫。每個遵約計畫將根據所產生之電子廢棄物種類,依英國整體目標與會員廠商前1年的產品市占率,訂出符合比率的回收噸數目標。電子廢棄物超收,則必須自行支付超出費用或保留收入;若不足則依不足的噸數支付「遵約費」。新法也提供當地政府更多電子廢棄物處理與管理流程選擇,並自行吸收所有回收的費用或盈餘。

全球海洋系統2100年將被氣候變遷破壞(20131015_ Science Daily連結10)

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之海洋生物地質化學連鎖改變,可能對海洋生物棲息地與有機生物造成連帶影響,並會波及深海,最後影響到人類本身。研究考量海水溶氧量的消耗與海洋生態系統生產力下降等可預測的綜合變化後,認為至2100年,全球海洋都將被氣候變遷影響。這些改變對人類影響極大,食物鏈、漁業與觀光業都會受到衝擊。研究發現全球有4.7億至8.7億人口仰賴海洋獲取食物、工作與收入,並居住在多重海洋生物地質化學改變會影響海洋貨品與服務的國家,且大多數海洋表面,會同時遭受不同程度的海洋暖化、酸化、溶氧消耗或生產力下降的衝擊,只有極少部分位於極地的海洋,會面臨溶氧與生產力增加的相反效果;但海洋溫度不可能下降,pH值也不會提升。研究人員在研究分析眾多海洋生物棲息地後,發現珊瑚礁、海草床與較淺軟之海底棲息地,將面臨海洋生物地質化學之最大絕對改變,而深海棲息地的影響最小。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