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與《高山青》的由來

這幾年在阿里山區進行社區生態旅遊輔導與解說員的教育訓練工作,常要面對一個問題,也是在阿里山導覽解說會碰到的問題,我想這也是一般遊客到阿里山會問的問題,那就是:「阿里山」這名稱的由來,以及歌曲「高山青」的由來

一次解決這二問題解說資料的最好方式就是 po 上網,學員可以藉此瞭解或複習,也可避免每次教學講到這二問題資料有可能東缺西漏的缺點。因為手邊有一些書籍與剪報就跟這二問題有關,加上網路資訊發達,於是整理成以下內容,歡迎參閱。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證據,懇請在回應欄中指正,讓更多解說伙伴學習與參考。

「阿里山」的由來:

台灣有個阿里山山脈,但沒有一個山頭叫作「阿里山」。而阿里山名號響徹國際,更是大陸人士來台必遊之處,阿里山之名到底從何而來,應該是遊客想知道也是導覽解說都會提到的事情。我們解說一定要有所本,不可瞎掰胡說或道聽塗說。底下我們就來看看各種阿里山名稱的由來說法:

  1.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相關出版品介紹阿里山的由來是說:「相傳於250年前鄒(曹)族有一位酋長名叫『阿巴里』,勇敢善獵由達邦翻山越嶺,至今之阿里山打獵,常滿載而歸,就常常帶族人入山打獵,每次都豐收,族人為感念他,乃將其地名稱為阿里山。」這個說法因為是在官方出版品,所以成為目前最「統一」的版本。但這說法有許多時空、鄒族習俗與領域上的矛盾,根據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考據,此說乃源於一位大陸來台之阿里山伐木主管隨口之說,因嘉義縣誌撰稿人請教他而成官方版本。
  2. 日據時期日本人安倍明義在其「台灣地名研究」中說:「阿里山是連接玉山西峰的支脈山彙的總稱,佔據該山地的曹族被稱為阿里山番。關於『阿里山』名稱的由來已無從考查,很可能是出自鳳山平埔番所稱該地山區生番的名稱『Karii』。諸羅平埔番也以『Karii』轉訛『Arii』稱該地之山番。」(註:「曹族」後改稱「鄒族」。)
  3. 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接受安倍明義的推測,因此將阿里山地名由來整理成:「遠在十七世紀末,阿里山的地名即已存在,其泛指嘉義東方的淺山及深山地區。清代華人承襲平埔族稱呼內山原住民的通稱『Kali』,用以籠統指稱鄒族等山地原住民聚落,及其所在山區。由於平埔族的『Kali』音,在歷代口傳過程中,遺失了子音K,或由清朝漢人轉化,將嘉義內山地區,約定成俗地通稱『阿里山』。日本領台後,有可能將將『阿里山』的範圍內推,且可能係大檜林發現人石田常平,或小池三九郎等,日治早期探險人無心的用語,遂將古史的阿里山,置放於大檜林的所在地,也就是今之所謂阿里山區。」

建議阿里山區的導覽解說員將這些說法簡要陳述,讓遊客知道阿里山可能的由來,而不要一昧的以錯誤的「阿巴里酋長」之說誤導遊客認知。

「高山青」的由來: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已成阿里山代表曲,許多人更誤認為是台灣山地歌謠,其實它是一部電影的插曲,歌詞如下: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啊 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是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嘿

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依呀嘿
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嗨呀
喔依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嗨呀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是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嘿

啊 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是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嘿

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依呀嘿
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嗨呀
喔依那奴灣多依呀那呀候嗨呀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是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這部電影也有一些故事可講,底下整理一些蒐集來的資料,供解說員參考運用:

1948年6月,上海萬象電影公司(後改組為台灣萬象電影公司)來台拍攝「阿里山風雲」,敘述吳鳳與鄒族人故事。該片導演:張徹、張英,編劇:張徹,監製:徐欣夫,吳驚鴻、王珏、藍天虹、張茜西、崔冰、趙明、李影、井淼、周藍萍等演出,是在花蓮拍攝的。不料時逢國共在上海開戰,後來國民黨政府全面撤離到台灣,攝製組也因此留在台灣。但因大陸資金與器材無法供輸,拍片進度受阻,後得撤退來台的中國電影製片廠支援才完成該片,也得以於1950年2月16日在臺北中山堂首映,成為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國語劇情片(黑白的)。片中的插曲「高山青」被廣為傳唱,成為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之作。

編劇張徹,也是該片導演之一(另一為張英),他後來在香港拍出許多武俠名片如「獨臂刀」(王羽、焦姣主演)、「獨臂刀王」(王羽、焦姣主演)、「新獨臂刀」(谷峰、姜大衛、李菁、狄龍主演)及「十三太保」(姜大衛、狄龍主演)等。

據傳「高山青」由張徹作曲、鄧禹平(時任場記,後來成為台灣著名的流行音樂詞曲創作者,如「我的思念」、「傘的宇宙」、「我送你一首小詩」……等)作詞,顧媚主唱。顧媚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歌手、演員,由於歌聲動人,身材嬌小,而有「小雲雀」封號。1962年為林黛主演的「不了情」幕後代唱,主題曲「不了情」轟動一時,成為她的招牌歌。唱過的其他名曲有「母親您在何方」、「梭羅河畔」、「相思河畔」、「我心裡的太陽」等。1965從歌而影,與陳厚主演以她名號「小雲雀」為名的電影。

有關「高山青」由張徹作曲之說法是有爭議的,因為有可能是周藍萍作的。張徹若能作曲,不致於終其一生就創作這麼一首歌(而且歌曲這麼暢銷),而周藍萍本就是音樂班出身(後成為台灣最早的本土國語流行歌曲作曲天王,如創作了「綠島小夜曲」、「回想曲」、「昨夜你對我一笑」……等名曲),當時是剛到台灣只好四處打工,也許協助作了曲或修了曲,但人微言輕,畢竟掛不上作曲者之名,才讓導演掛名也有可能。


附註:當年考據可能不嚴謹,看底下照片如果穿的是「阿里山風雲」劇服(女星曾芸的穿著),則似與鄒族服飾有異。因該片是在花蓮港區拍攝,會不會就把阿美族服飾當成曹族(現在稱鄒族)服飾來用?

請點閱國家電影資料館「阿里山風雲」殘本影片https://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Ww2QU5ETT0=

圖一:「阿里山風雲」曾芸與導演丈夫張英(掃瞄自1995年1月11日聯合報副刊)

圖二:「阿里山風雲」女主角吳驚鴻(掃瞄自1995年1月11日聯合報副刊)

圖三:顧媚劇照(掃瞄自「時代曲的流光歲月」

參考資料:

1.陳玉峰(2005),「阿巴里與阿里山的大烏龍」,阿里山:永遠的檜木林原鄉,前衛出版社,頁765-768。

2.安倍明義(1938),「台灣地名研究」中譯本,武陵出版有限公司,頁200。

3.劉國煒(出版年代不明),「金曲五十年」,動工國際廣告有限公司,頁126。

4.黃奇智(2000),「時代曲的流光歲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頁112-113。

5.吳澄(1980),「用眼睛看的中國電影史」,龍江文化公司,頁351。

6.凌晨(1977),「凌晨之歌 9:南屏晚鐘」,長橋出版社,頁159。

7.張英(1995),「六十年影劇生涯不是夢」(上、下),聯合報副刊,1995年1月11、12日。

8.張英:四川才子台灣過客 https://www.huaxia.com/20040702/00217802.html

9.張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BE%B9

10.獨臂刀系列  https://hk.movies.yahoo.com/040810/173/13d1t.html

11.十三太保  https://www.mtime.com/movie/23236/

12.阿里山風雲  https://www.dianying.com/ft/title/als1949

13.顧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1%A7%E5%AA%9A

14.國家電影資料館「阿里山風雲」殘本影片  https://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Ww2QU5ETT0=

阿里山風雲劇情簡介:「滿清年間,朝廷採取分化政策,使漢、藩不和。吳鳳出任通使以來,卻一直從事調和工作,與清之治藩政策背道而馳。吳深受山里加,達威亞兩族愛戴,被朝廷視為眼中釘。時新縣官上任,遂向刁師爺打探藩情,以對付吳。山族族長奧戈為出草殺人而苦惱,友人娃娜加以開解。娃勸奧勿因族例破壞漢,藩多年諧和,奧猶豫不決。刁侄化文偷聽二人對話,遂向奧未婚妻卡影告密,以挑起糾紛。卡見奧、 娃態度親暱,爭論間與奧發生衝突。卡兄百兒為達族族主,個性魯莽衝動,不甘愛妹遭欺負,往找奧晦氣。奧、百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險釀成兩族混戰,幸得吳出面調停。娃為使兩族團結,誓言與奧斷絕交往。娃避見奧,奧失望下重遊舊地,心裡浮現娃倩影。族人希望娃說服奧履行族例,娃不允。奧往尋娃,不惜解除婚約以換取與娃復合。」


附帶說明

網路上很多資料寫的是「1948年6月,上海國泰影業公司來台拍攝「阿里山風雲」,這是錯誤的。依照早期的紙本以及較權威的資料,當時來台拍攝的是「上海萬象電影公司」。

資料來源:臺灣新生報19851026

資料來源: 《用眼睛看的中國電影史》,351頁,龍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9
出處:台灣流行音樂名人堂

延伸閱讀:

陳煒智先生講《阿里山風雲》與《高山青》軼事:https://reurl.cc/YEdg8x

陳煒智先生臉書寫《阿里山風雲》與《高山青》軼事:https://www.facebook.com/EWCFILM/posts/pfbid032Z1fs89javvC52xRnWg3iyHWG8rnXYpTDBYsJt2cpfGHU6HXrEDdn4LGFMvitHUml

至情無聲-《高山青》與《岳陽樓記》的牽拖-王弘明撰

《高山青》作詞者鄧禹平的世紀絕戀-王弘明撰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阿里山「杉蕗糖」重現百年林業聚落味道記憶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神木頌」碑文「天光國挨」什麼意思?

綠島小夜曲不是政治犯譜寫的,指的也不是台東綠島

綠島小夜曲是師生戀定情之作

  周藍萍時代經典回想曲特輯出爐了! 

 「綠島小夜曲」是爸爸送給媽媽的情歌周揚明解開多年心中的謎

紀露霞找到「綠島小夜曲」最早的唱片錄音

臺灣大學圖書館「四海唱片」數位化典藏專區

楊渡〈綠島小夜曲〉的故事:《有溫度的台灣史》選摘(5)

電影吳鳳片中的插曲黑膠唱片

新高山與次高山的命名由來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