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林務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有座「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是嘉義縣政府縣定古蹟,紀念著日本統治臺灣時對阿里山林業開發與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極有貢獻的一位日本林業學者。

該碑正面的碑名由日本書法家也是大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所寫,但仔細一瞧,「博」字少一點,「功」字的「力」沒有出頭,遊客都很狐疑,是寫錯了嗎?還是另有玄機?

旅行社導遊及解說員都從書上、網路上看來的同一資訊,或解說訓練時講師轉述的,就說那是遵從受紀念者生前遺言而衍生來的「密碼」,其玄機為……

真是這麼回事嗎?我來推敲看看。


 

 

中國清朝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緒年間垂簾聽政,掌權長達四十七年。掌政期間剛愎自用、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小人當道、井蛙觀天、昏庸腐敗、愚民治國,清國力一蹶不振。1894(清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於1895年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後在俄國,德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干涉下,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臺灣、澎湖列島,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中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日軍不撤回,日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清廷在1684(清康熙23)年將臺灣納入版圖設福建省台灣府,211年後割讓給日本,臺灣進入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治臺後,對其第一個殖民地充滿好奇與期待,派出大量明治維新後受過西方科學教育的人才前往臺灣積極探勘、調查,作為開發與經營管理的基礎資料。臺灣各地山林也在幾次日本專家鍥而不捨的調查歷程後,開始遭受現代化、集團化、機械化的斧斤以對,而嘉義阿里山區數百至數千年生命的大片檜木林首當其衝。 

 河合鈰太郎,取自:東京帝國大學1904(明治37)年版寫真帖  

日本時代對阿里山林業「發展」關鍵人物之一是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1865(慶應1)年6月16日至1931(昭和6)年3月14日),號琴山,日本森林學者,出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曾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897(明治30)年9 月時,河合博士就以東京帝大教授身分,到臺灣進行調查工作,待到12 月離開。1902(明治35)年5月, 他接受台灣總督府之邀來台勘查阿里山森林資源,從嘉義、公田、達邦、十字路進入阿里山區,在曾文溪區、清水溪區及石鼓盤溪區一帶的森林踏查 。結束後,河合氏認為該區「林相優秀、材質良好、蓄積量豐富」,值得經營。並在《臺灣日日新報》的訪問中以德國的林業開發為案例,宣揚臺灣檜林不但具有高度經濟開發價值,開發成功後又可作為蕃地治理的範例,並提出較具經濟及可行性的美國式機械運材方案。1903(明治36)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根據河合鈰太郎的報告,確立阿里山森林開發案,聘請河合博士負責阿里山森林開發與鐵道選線事宜。其後他也擔任過建設阿里山鐵路民間開發單位藤田組的顧問。阿里山林木開發及林業鐵道建設是在河合博士建議下展開的計畫,而歷時多年的推展、調查與工程監督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所以後人將阿里山林業開發及林業鐵路的開通,視為河合氏的貢獻,在日本人的記述中,甚至稱其為「阿里山開發之父」。

 取自:《阿里山年表 

1914(大正3)年3月14日,上山運木的火車從嘉義車站首行至阿里山沼平車站,阿里山林業鐵路本線底定。有了火車可以載運大批林木,靜立在阿里山千百年的檜木群進入被大量砍伐的時代。現在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範圍是當年阿里山林場最先與最具規模的伐木作業區,管理單位與作業單位齊聚,村落成型,有辦公廳舍、住家、商店、相館、旅館、公共澡堂、小學校、寺廟、神社、俱樂部、郵便局、駐在所……等,生活機能齊備,形成一方天地。山中自有人間事,歲月長流盡藏史,林中生死各本命,亙古風流藏天地

 阿里山林場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官營林場,三大林場之首,照片當時尚有許多參天巨木,左方可看到高聳的集材柱及火車的冒煙。(攝於1927年)    取自:「阿里山鐵路的老照片(一)」部落格 

 1904(明治37)年10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率領殖產局長祝辰巳、鐵道部技師長谷川謹介、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嘉義廳長岡田信興等人前往阿里山現勘,途中經交力坪、奮起湖、十字路至飯包服(今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附近),並且命名周邊山川,如登山後眾人高呼萬歲而命名的「萬歲山」、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名的「兒玉山」、後藤新平之名的「後藤岩」(大塔山頂」 、祝辰巳之名的「祝山」、長谷川謹介之名的「長谷川溪」及河合鈰太郎之名的「河合溪」(綠框處,今阿里山溪)等。由此圖也可見當時阿里山林場聚落生活的盛況。      圖擷取自:《金子常光繪「國立公園候補地新高阿里山」圖,1934年》 


1904年後藤新平一行人探勘所留下的影像,眾人驚艷於阿里山檜木的巨大,於巨木前留下的珍貴影像。 
  

1931(昭和6)年3月,河合鈰太郎博士於日本東京去世,享年66歲,博士過世後,其故舊門生認為以博士的德行與對阿里山開發的貢獻,理應立碑以資彰顯及紀念,因此由永山止太郎、中里正、上野忠貞、大石浩、藤岡光長與其他共19 名人士發起(詳:《忘れられた顕彰—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建碑》,於博士過世該年的6 月開始向總督府營林所申請立碑紀念,並募得1200 日圓的款項。1932(昭和7)年11月在阿里山豎立「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琴山」是河合鈰太郎的別號。1933(昭和8年)1月26日,河合鈰太郎博士遺孀保子女士來臺,為旌功碑舉行揭幕儀式。(註: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揭幕日期在網路、文獻各有不同日期,本文所寫日期以藤岡光長所寫《故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先生の記念建碑を報ず》為準。) 

 「旌功碑」之「旌」是表彰、表揚的意思,「旌功碑」就是表彰功績的石碑。旌功碑基座與碑石材質是花崗岩,顏色偏灰白,硬度高具光澤感,日本本州山口縣德町出產,稱為「黒髪島石」,此石材也被運用於1936年11月7日落成的日本國會外牆上 。該碑目前是嘉義縣政府縣定古蹟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之陽面(正面)碑名,由京都帝國大學文部博士西田幾多郎題字。西田幾多郎除了精研書法外,還是日本的哲學泰斗。《今週刊》曾報導李登輝總統任內,曾令國安局編譯組翻譯西田幾多郎的文章,想讓政府各首長閱讀,學習其思想。只是哲學論述太深澀,翻譯結果連翻譯人員自己都看不懂,只好另由李重要的「文膽」李靜宜獨力完成。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之陰面(背面),由京都帝國大學文部博士鈴木虎雄撰寫碑文。 

碑文如下:

 取自:林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及樹靈塔等三處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2014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最被討論的是為何「博」字少一點,「功」字「力」變成「刀」。有書謂:「『傳說』河合氏謙沖不敢居功,遺言如有任何對他個人的尊讚,不敢承受」也因這段話造成現在導遊或解說員講解這塊碑石字形與一般寫法不同之「統一說法」,連維基百科的《河合鈰太郎》條文所附的圖說都這麼寫,這就是典型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不管對錯,不假思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維基百科的《河合鈰太郎》條文所附的圖說是以訛傳訛。 

我覺得「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說法大有問題,以訛傳訛

一、誰會自以為豐功偉業,自認偉大到死後會有人為他謳功頌德,而在死前遺言要低調,不張揚,以表不居功?除了帝王還有誰會這樣想的?一個森林學者,會驕傲到自以為就是開發阿里山林產的最大功臣嗎?

二、書上寫「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是「傳說」,我覺得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要嘛將河合氏遺言找出來,要嘛就註明引述之出處。寫個「傳說」就解釋「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的由來,太過草率與牽强了。

三、若真有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交代,題碑者西田幾多郎就聰明到以「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來表達亡者之意?而後世日本相關文章沒有人解釋過這一用意,現在的臺灣人就聰明到可以「體會」西田幾多郎之用心?

四、若真有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交代,西田幾多郎題碑也真這麼設想,並在字形上表意,但鈴木虎雄撰寫的碑文卻又記載因河合氏之規劃,讓深山林木得以砍伐利用「年材二十萬石,價二百萬圓」,而且「諸方林業,此為其模範。況祕境一闢,高居爽涼;山水雄壯,人樂登眺;聲教所暨,化被蕃族。凡斯數事,無非先生規畫之效,何可以沒?」並再以辭賦頌其功,這不是大力表彰他的功業嗎?「陽面」與「陰面」豈不自相矛盾?而鈴木虎雄還是西田幾多郎找來撰文的!

五、1933(昭和8年)1月26日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揭幕後,建碑倡議者之一藤岡光長就在2月24日撰文《故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先生の記念建碑を報ず》記錄這一盛事,並且宣揚河合氏對臺灣山林(包括阿里山、巒大山、太平山)開發之偉大貢獻,可見建碑目的自始就是彰顯與紀念河合博士對日本在殖民地臺灣林業發展之功績。

  

六、「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本意就是「表彰琴山河合博士功績的紀念碑」,既要表彰,西田幾多郎卻又要在碑名字形上動手腳以副河合氏「謙沖不敢居功」遺願,豈不矯揉造作,一位日本哲學大家有需要這樣做嗎? 即便真這麼做了,後代知曉者幾希?還真多虧有人寫下這「傳說」,讓臺灣人比日本人更可以解開西田幾多郎所寫的「密碼」。 

除了上述河合博士謙沖不居功說法外,還有另一說法是:「台灣的工匠們迫於威脅和壓迫不能不建,但又不甘心就這樣為侵略者歌功頌德,於是,在刻字時,故意把博士的「博」字右上方的一點漏掉;在刻寫「功」字時,故意把功字左邊的「力」字刻成了「刀」字,其寓是:博士掉頭,功德靠刀。」

我查了一些資料,覺得「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沒有什麼玄機,也沒有什麼寓意,純是書法字體字形的表現,也是一種中文「異體字」,不是錯字,也非「傳說」河合博士謙虛不居功之故,根本沒有其他特殊意涵。 

有學者也說,這情況在北魏、隋、唐的碑石上經常出現,這並非是文字內容的考量。原因其實有二,第一個原因在於文字本身就隨著時代改變,所謂「正確」文字其實是在後代經由官方確立,而非字的原始面貌,因此當時這些「功」、「博」其實是可通用的「別字」而非「錯字」。另一個原因在於這三個朝代當時的背景,並非將文字視為傳達文意的工具,而是表達自我的「藝術」作品,如歐陽珣、顏真卿、張公禮等人,皆曾寫過未出頭的功字,目的是表現出書寫的流暢與文字的美感。(本段文字取自: 林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及樹靈塔等三處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2014

以下是中國書法在「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的表現: 

「博」字少一點的書法字

 

 

「博」的書法字體請參閱:https://www.sfds.cn/535A/ 

「功」字不出頭的書法字: 


 「功」的書法字體請參閱:https://www.70thvictory.com.tw/shufa/gong237.htm 

異體字辭典呈現:

 博的異體字

 功的異體字

總之,「博」少一點、「功」 的力變成刀都是異體字的呈現,所謂河合氏「謙沖不敢居功」遺願造成碑名「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實乃無稽之言,不足為信,也不宜繼續傳布。 

延伸閱讀

至情無聲-《高山青》與《岳陽樓記》的牽拖-王弘明撰

《高山青》作詞者鄧禹平的世紀絕戀-王弘明撰

阿里山的運材車全部改成貨車嗎?-王弘明撰

阿里山木材誰砍得多——日本政府抑或中華民國政府?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

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1925年日文《阿里山事業概況》中譯內容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神木頌」碑文「天光國挨」什麼意思?

阿里山「杉蕗糖」重現百年林業聚落味道記憶

「阿里山」與「高山青」的由來

主持人、解說員、演講者最不該說的一句話 

生態解說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俗名誤稱學名 

再談將俗名誤稱學名及解說植物藥用問題 

綠島小夜曲不是政治犯譜寫的,指的也不是台東綠島 

鰲鼓濕地不是世界七大,也不是亞洲或台灣最大濕地 

ChatGPT對鰲鼓濕地的描述錯誤百出

阿塱壹古道不是阿塱壹古道 

昆欄樹(雲葉)可作救荒本草說法的繆誤

植物「豬殃殃」名稱由來之辯證~江某老師撰文 

本網誌「導覽解說」、「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11 則留言

  1. 早期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請了書法大師書寫國家公園名碑,豎立在公園邊界的道路旁。使用的字體是以行書為主,而把「明」字寫成「目」旁。
    這些名碑豎立後引發相當多的爭議,就連解說員訓練課程中,也爭論不斷。後來,終於藝術作品向制式文化低頭,陽管處把那些書法藝術作品,全部更換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電腦系統標準楷書了。

  2. 我因為常參與解說員訓練事務,要提供給解說員比較正確的資訊,所以會花心思對疑惑處追根究柢。 (確實花了很多時間)

  3. 對於台灣人而言,這只是日本帝國在台灣殖民時期掠奪台灣山林對日本有功人士紀念碑。
    至於書法別字的做法很常見,很多導覽的說法,我都當它是娛樂不要太在意,很多遊客只在意好玩有趣根本不在意他的正確性, 這也就是很多文化導覽根本無法傳遞正確知識的原因。

  4. 賴大哥,未看您內文時,我也覺得是寫書法的方式,看完您的文章後,我也覺得我的想法沒錯;也沒人訪問是否不敢居功的想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