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日文《阿里山事業概況》中譯內容

前言:

永山止米郎(1884-1940),日本茨城縣人,東京帝大農科與法政大學英法科畢業,高等文官考試合格。台灣總督府官員,曾任新竹州知事,台南州知事,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理事長。1914年至1920年間擔任過殖產局營林所營業課長兼殖產局營林所嘉義出張所所長

 取自:https://www6.plala.or.jp/guti/cemetery/PERSON/N/nagayama_to.html

因為他曾參與阿里山林場伐木事業管理,對台灣在日本時代林業狀況有一番瞭解,所以著有《台湾ニ於ケル木材貿易 : 附・商品トシテノ台湾材及其特質》、《全世界二於ケル木材貿易》、《阿里山事業ノ概況》及《臺灣檜ト其競爭力》等書。

1923.05.29-1923.06.05間,《台灣日日新報》連載他撰寫的〈阿里山事業に就て〉,以那次文章為基礎,1925年他就出版了《阿里山事業ノ概況》一書。

 取自:https://www.lib.kobe-u.ac.jp/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10075399&TYPE=IMAGE_FILE&POS=1

《阿里山事業ノ概況》介紹了阿里山區氣候、林相分布、樹種、材積、集材方式、台灣檜木特色、林業鐵路特色、鐵路營運風險、林業永續經營及鐵路翻越玉山到花蓮構想、從林業擴展到觀光的願景等,可以一窺日本時代營運阿里山林場的作法與想法。

嘉義市專業收集日本時代文史資料的「達叔工作室」日前提供《阿里山事業ノ概況》的掃描電子檔給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該處即委託臺灣鐵道文化研究及推廣者古庭維(《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春臨臺灣文化事業坊社長)及其尊翁古育民翻譯全文。因為是1925年的日文,跟現代日文語法與用字有些不同,所以考究起來費了番功夫。這得來不易的文史資料,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很願意分享給大眾瞭解,所以讓我在此披露,請參考以下中譯全文。

不過在閱讀中文翻譯前,容我以大事記方式簡述日本時代阿里山鐵路與林業發展過程,讓讀者先有個時空背景,才比較容易解讀文中所言:

1894年(光緒20年、明治27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
1896-1900年,日人透過不同路徑看到與探勘到阿里山區大片巨木森林寶藏。
1902年(明治35年),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受臺灣總督府之託,實地踏查曾文溪、清水溪及石鼓盤溪流域等阿里山一帶的森林資源,發現林相優秀、材質良好、蓄積量豐富,建議以美國式森林開發技術鋪設鐵道運送木材。
1903年明治36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根據河合鈰太郎的報告,確立阿里山森林開發案,特命河合博士負責阿里山森林開發與鐵道選線事宜。
1906年明治39年),臺灣總督府委由大阪「藤田組」民營建設林業鐵路開發阿里山森林。
1908年明治41年),鐵路修到梨園寮(31.4公里)已花費130餘萬日圓,藤田組不堪賠累,宣布退出阿里山森林開發案。
1910年明治43年),臺灣總督府接手興建鐵路,確立阿里山林場官營。
1912年(大正元年)12月25日,嘉義至二萬平通車,日本官方宣布阿里山森林鐵路正式通車,伐木事業大力展開。
1913年(大正2年)4月1日,二萬平到神木車站通車,伐木區域逐步上升與擴大。
1914年(大正3年)3月14日,鐵路終點延伸至阿里山車站(現在的沼平車站),同時嘉義製材場也正式營運,阿里山鐵道登山本線正式完成,開始大量砍伐與運輸木材。
1927年(昭和2年)阿里山入選臺灣八景。
1937年(昭和12年)阿里山與新高山(玉山)被指定為日本國立公園預定地。 
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撤離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接收阿里山林場。
1963年(民國52年),阿里山林場結束官營伐木,林業發展退場,林鐵逐漸從產業鐵道轉為觀光鐵道。
1981年(民國70年)1月21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開園。

另,我會在段落中以(編按:)形式註明日本年代對照西元,以及華氏溫度對照攝氏溫度,以利讀者即時理解。


本文由古育民翻譯,古庭維編輯及譯註。

 

阿里山事業的概況

(原文:阿里山事業ノ概況

事務官  永山止米郎

(大正十四年三月三日)
(編按:大正十四年-1925年)

阿里山森林也是台灣檜木的一大產地,這種認知在今日,似乎已廣為傳播而為人所周知;但同時,如果對整體事業瞭解不夠徹底,可能動輒有所誤傳,這種情事,似乎也是所在多有。 

阿里山係連亙起伏於玉山 [譯註:原文作「新高山」] 西側的廣大森林,氣候溫和,適合植物生育成長,樹木長幹美材,林木蒼鬱,歷經幾千年星霜,乃現代僅見的一大稀有天然林。面積約一萬町步 [譯註:1町步約9917.4平方公尺,約當1公頃],最高峰海拔約八千七百尺 [譯註:日尺,與台尺同,1尺約當0.303公尺],透過一條支脈與玉山相連接。

(編按:八千七百尺-2636公尺,最高峰-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 

林木隨著氣候變遷,適合各種生長環境的樹種因而各異。同樣氣候的地方,在自然環境下,原則上會生長同樣種類的樹木,這就形成了所謂植物帶。台灣的植物帶,大致可區分為四。其一為熱帶 [譯註:原文用語,約對應為亞熱帶闊葉林及暖溫帶闊葉林],以阿里山為中心,並以該地高度為標準,在約當四千尺以下地域,長滿椰樹類 [譯註:此處應指棕櫚科]、榕樹、相思樹、樹蕨 [譯註:原文作「蛇木」] 以及牛奶榕 [譯註:又名假枇杷,原文作「イヌビワ類」] 等,這種狀況終究在日本本土 [譯註:原文作「內地」] 誠屬不可多見,帶有一種熱帶氣氛色彩。其次為四千尺至六千尺的地域,此即暖帶林 [譯註:原文用語,約對應為暖溫帶闊葉林],有櫧樹 [譯註:櫧與柯為殼斗科之泛稱] 及楠仔 [譯註:紅楠] 等,常綠闊葉樹蔚然成林,呈現一片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這當中,樹圍直徑三、四尺,樹枝下長達十數間 [譯註:1間約當1.818公尺] 者,也非絕無僅有,相較於內地而言,恰似九州或四國地方的林相。從這個高度起往上,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變成針葉樹林帶,在這高度六千尺至九千尺之間,稱之為溫帶林 [譯註:原文用語,約對應為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及冷溫帶針葉林],其間有著名的檜木大森林、五葉松 [譯註:原文作「姬子松」]亞杉(台灣杉)及台灣鐵杉 [譯註:原文作「] ,而阿里山即位在此區域內。

(編按:四千尺-1200公尺,六千尺-1800公尺,九千尺-2700公尺  

根據最近的統計,阿里山一年中最高氣溫為七月,約華氏七十五度左右,最低為一月,約華氏三十五度,年平均溫度為華氏五十五度。因此夏天的阿里山,恰與栃木縣的中禪寺湖畔差不多,而冬天的溫度,則與鹿兒島周邊相彷彿。

(編按:華氏75度-攝氏24度,華氏35度-攝氏1.7度,華氏55度-攝氏13度 

當高度到達海拔六千五百尺左右,佈滿老大紅檜,當中也有樹高二十數間,樹幹周圍超過六十尺的大樹。隨著高度逐漸往上,開始混生扁柏,最後變成扁柏純林。其中標高七千尺至八千尺之間,可謂阿里山之精髓,全區但見巨枝老幹,蔚然成林,方圓十數里不見天日,乃天下稀有之一大美林。阿里山的事業區域,即為此溫帶林之全部,加上擁有繁茂櫧樹樹及楠仔等的暖帶林上部地區。其立木材積約有二千萬石 [譯註:1石約當180.39公升] 以上。針葉樹中數量最多的是扁柏和紅檜,這兩者合稱為台灣產檜木,材積約有九百萬石,容量比率各半。其次為台灣鐵杉材積約有七十萬石,亞杉及五葉松,則各有約二三十萬石。闊葉樹則以櫧樹樹及楠仔等為最多,其中櫧樹樹各約有三百萬石以上蓄積。

(編按:六千五百尺-2000公尺,六十尺-18公尺,七千尺-2100公尺,八千尺-2400公尺,九千尺-2700公尺)  

高度超越阿里山以後,即為寒帶林,檜木、亞杉、五葉松等則逐漸絕跡,取而代之的是雲杉 [譯註:原文作「蝦夷松」]杜松 [譯註:原文用語] 等,以氣候而言,相當於北海道地域。 

阿里山乃海拔八千尺高山,所蘊育林木,亦多屬直徑二尺至五尺的長大良材,因此舉凡伐木、集材、運材,乃至於製材方法等,近年來關於長大材利用,均採用最顯著發達的美國式 [譯註:原文作「米國式」],並由河合博士擔任總設計。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嘉義製材工場與阿里山鐵道,以及在阿里山的集材作業等三項。過去以來,來台灣訪問者,無不造訪嘉義製材所,今天已是蒞臨台灣視察者中,最重要的參訪項目 [譯註:原文作「プログラム」,即program] 之一了。

(編按:二尺-0.6公尺,五尺-1.5公尺)  

製材工場加上其他設施,總基地面積共十八萬坪,當中工場廠房一千餘坪,除中央部分為三層樓建築外,其餘全部鋼筋混凝土 [譯註:原文作「コンクリート」,即concrete] 結構的二層樓宏偉建築,建物內區分為製材室、動力室、乾燥室、鋸屑室、修理室、分類室 [譯註:原文作「仕分室」]以及送出送入台等。本工場特色,在於針對如何消化長大材,設計出許多便利方法,如木材從貯水池送至工場,以及在工場內無論製作大材,甚或製作小型製成品,皆能藉由電力,自由自在地運送至所定地點,如此嶄新型式的工場,在本邦也只有台灣方才得以見到。而這最新式工場的動力,其最高功率為約八百千瓦 [譯註:原文作「キロワツー」,即kilowatt],每天製材能量為約五、六百石。 

至於木材搬出計畫,自從阿里山發現檜木林以來,經過多位專家研究結果,咸認為欲達成輸送力強大,與事業安全,最終除鋪設鐵道外,別無他途。因此承受明治四十三年四月,由藤田組計畫起工的事業,並更改為官營來進行,到大正元年十二月,終於見到全線通車。從嘉義站起全長約五十哩,全線高低差約達七千五百尺,軌距為二呎六吋 [譯註:即762公釐],其間嘉義竹崎之間乃平地段 [譯註:原文作「平坦線」],全長約九哩,廣泛處理旅客及貨物運輸;竹崎以東則係所謂山地段 [譯註:原文作「山線」],此區間最陡坡度約一比二十,最小曲線半徑為二鎖 [譯註:1鎖約當20.12公尺],尤其在靠近阿里山路段,也有最陡坡度約一比十六,最小曲線半徑為一百尺的地方。為使機關車能在急轉彎處容易運轉,採用美國製夏伊 [譯註:原文作「シエー」,即Shay] ,制動裝置使用貫通式空氣制動機。

(編按: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大正元年-1912年,五十哩-80公里,七千五百尺-2273公尺,一百尺-30公尺 

在竹崎以東的山線,則以旋轉迂迴,或攀山腰,或越嵯峨峻嶺,好不容易終於到達阿里山。這區間中自嘉義起點十五哩至十八哩附近,有獨立山三旋轉迴的螺旋形線路 [譯註:原文作「スパイラル」,即spiral],以及在阿里山附近數回合的Z字形線路 [譯註:原文作「スヰイツチバツク」,即switchback]實可謂本鐵道之一大奇觀。

(編按:十五哩-24公里,十八哩-29公里  

蒸汽機關車每一轉一回,風物之變幻無窮盡,風光之美實難以名狀,任何人都不言而喻,其崇大雄渾之感,直衝胸懷而不止。觀光鐵道 [譯註:原文作「遊覽鐵道」] 在歐美地區,能攀上七八千尺高山者好像不少,但如同阿里山般,合併經營雄大事業的鐵道,可謂極其稀罕。 

如所述阿里山鐵道每日運材量能,約有七八百石能力,阿里山集材事業,恰如配合鐵道步調,而進行作業。此外,為使裝載作業順暢,所使用的集材機械有兩種,其一為skidder [譯註:原文作「スキツダー」],另一稱之為donkey [譯註:原文作「ドンキー」]前者係架空式鐵索集材機,牽引能力為五噸,以機械本體為中心,其周圍半徑一千二百尺以內,都能自由自在集材;而donkeyskidder的相異處,大體而言,在於機器是否架空而已,至於集材方法與機械原理,大致上可謂不相上下。 

整體阿里山事業經營,始於藤田組,其後因種種原因,從明治四十三年起,移轉為官營。如前所述,阿里山鐵道全線開通至阿里山中央,係大正元年底的事,但大正二年六七月,全島被驚人大暴雨所襲擊,大正三年也發生不亞於前一年的風災水害,因此修復線路與其他林林總總,頗需費些時日,以致到了大正三年底,才開始像模像樣地真正營業。這個年度諸事仍在進行中,但假設將該年度搬出預定量也加上,其總生產量為約一百六十七萬餘石,除以大正三年以來共九年,則每年平均計畫每年搬出十八萬石。但本年度,則預期至少可以搬出二十二萬石許。

(編按: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大正元年-1912年,大正二年-1913年,大正三年-1914年   

本來台灣年降雨量就極端多,而其分布卻又極端不平均,不只有時一天就降下北海道一年份的降雨量,且暴雨經常伴隨著烈風,一變而成為暴風雨,這種狀況是最常見的。因此像阿里山鐵道,這種最陡坡度一比十六,線路最小曲線半徑為一百尺,所謂極難工程線路,尤其極具遭受風災水害侵蝕的危險性。總而言之,阿里山事業中,最具懸念的就是這個木材搬出問題。面對每年持續不斷發生的大大小小風災水害,其對策如何,以及所獲成果又如何,可謂具決定性關鍵因素。 

考察自從大正三年開始營業以來,屢屢遭逢風災水害侵襲,迄今為止之間,年搬出量未及十八萬石的年度,前後共計四回,亦即大正三年約十萬石,大正六年及八年,各約十六萬五千石,大正九年約八萬石。暴風雨在今後毫無意外,當然仍將繼續襲來,而線路也某種程度,不能免於各種自然災害,這些都是事業經營必須有所覺悟的。上述揭示出大正三年以來,搬出總量平均為每年十八萬六千石,但一方面,線路狀況也慢慢趨於穩定,在百般事項,創業維艱之際,亦即經營上最困難的過去九年間,尚且平均搬出量可達每年十八萬六千石,假設即令今後或許災害不免,年平均搬出量欲達十八萬六千石,亦絕非一樁難事。

(編按:大正三年-1914年,大正六年-1917年,大正八年-1919年,大正九年-1920年 

此外,運轉相關技術,也年復一年進步中,最近我們也看到過去數年來,經常反覆發生的悲慘事故,幾乎已經絕跡,所發生的鐵道事故,也大都是裝載不穩而產生的貨物崩落事故,肇因於線路或機關車等的故障或事故,已經絕無僅有。竹崎以東山地段,到大正五年四月為止,謝絕阿里山事業關係者以外的人便乘 [譯註:非正式的客運]但伴隨著運轉技術已日臻成熟,爾後將逐步擴大便乘者範圍,甚至最終徹底撤銷所有限制,給予一般登山者便利,形成目前所謂臨時客運營業狀態。但阿里山線本質上,仍是一條運材專用鐵道,故不管線路、機關車以及客車,都未依鐵道營業法規定設計。

(編按:大正五年-1916年 

此外,客車運轉也僅一日一往返,還有在阿里山的住宿設備,除本所的俱樂部外,並未有其他適當設施;有一兩家小旅館,也不盡然完全沒有住宿地方,但迎接貴賓來訪,則未免太粗俗,而俱樂部也常因本身的安排,在不符合其方便時,謝絕提供住宿設備。總而言之,對一般便乘者都已經做到如此地步了,何況本業的木材運輸,可以說已經具有相當信心,因此雖然有點老王賣瓜之嫌,但仍確信關於鐵道運輸問題,獲得初步解決之日,已經為期不遠,絕非虛言。 

其次是有關阿里山事業,屢屢接受質問的,就是今後阿里山伐木事業究竟還能持續多少年?或者動輒加以相當的批判,如今後砍伐餘命還能剩幾年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本身,都存在著很大錯誤,我們都知道,阿里山光針葉林一項,其總儲藏立木材積,即高達九百萬石以上。目前正在砍伐中的區域,係位於阿里山北半部,地名叫塔山線的部分,單就這一區域,爾後再採伐個十年左右,都不成問題,何況南半部,至今仍完全保存原始狀態。因此相信阿里山的森林,無論如何開發,仍尚有二十四、五年確實得以伐採。再加上阿里山如上所詳述,蘊藏著豐富的櫧樹樹、楠仔等闊葉樹林,這些闊葉樹林,即使在針葉樹伐採完了後,不僅將大部分殘留下來,針葉樹伐採後空出的土地,將逐步實行植林。同時,作為阿里山事業永續經營計畫,其事業區域,在阿里山鐵道沿線約六千町步上,每年造林約一百町步,兩者相加合計,每年可造林將近二百町步。 

位於阿里山沿線海拔約三千三百尺處,有一個叫交力坪的小車站,此地在台灣林業上,可是一個有名的地方。附近居民從一百多年以前,已經輸入支那杉 [譯註:即福州杉] 種子,並且熱心地栽植。今日檢視從這些地方的産出,可以得知,砍伐期十五年至二十年的,通常在十七年左右成材,幹圍平均且有三尺以上,從而不但可大大使用為建築材料,也可廣泛使用為棺材原料。阿里山比起交力坪,海拔較高,因此很難推斷與交力坪同樣年限,可以産出同樣大小的木材,但相信整體山上山下,有個平均約二十五年的年限,大概得以收穫等大的木材,這種推論應屬無誤。

(編按:三千三百尺-1000公尺 

現今在阿里山植栽的日本柳杉 [譯註:原文作「內地杉」],植栽後不到十年,周圍平均已達一尺以上。又考察阿里山背面的農科大學 [譯註:即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 實驗林造林成績,發現較諸日本本土生產量,顯示出二倍至三倍的驚人數字,可以得知二十五年砍伐期的木材,決不可能有過細而不堪使用的情事發生。相信至少可以提供取代目前從日本本土,或從對岸福州輸入的等大木材。 

以砍伐期二十五年計算,每一町步至少可期待收穫約一千石木材,因此從每年植栽約二百町步森林,很容易計算出可以獲得二十萬石木材。加以現今採伐的針葉樹林,其終了後,櫧樹樹、楠仔等闊葉樹林的大部分仍然保留,不僅如此,將每年植栽樹木輪伐,則阿里山木材,將成為無盡資源滾滾來,永遠擁有與今日大略相同的生產量,生生不息永續經營。只是不再如同現在的大材,相反地二十四五年後的阿里山木材,將變成以杉樹、扁柏乃至於福州杉等小原木 [譯註:原文作「丸太」] 類為主。如此,相信阿里山鐵道在現今針葉樹林採伐終了後,不僅不會立即歸於廢除消滅,反而愈加能發揮利用價值。 

事實上,以鐵道收入而言,大正二年時,僅僅二萬圓左右,但最近則已成長至約十萬圓,增長達五倍之多。從而推知二三十年後的鐵道,收入將輕易地超越今日的數倍以上,其理不辯自明。

(編按:大正二年-1913年 

阿里山事業的永續經營計畫上,將持續植栽造林,並且施予輪伐,所得木材支撐一切收支,而這些數字,大體上並未列入計算。再加上阿里山與玉山山脈支脈連峰接續,其間又無逆坡度 [譯註:原文作「逆勾配」],形成一個可以輕易鋪設鐵道的地形。從玉山支脈至玉山主脈之間,一片寒帶林 [譯註:原文用語,約對應為冷溫帶針葉林],布滿雲杉、杜松等,形成一大原始森林,蔚然繁茂,連綿廣達數十哩,固然以當今行情,當今經濟界,終究無法加以利用,然而想到一反轉二、三十年後,木材業界未來,可能又是洋洋如春日之到來。現時點木材生產國,尤其針葉樹類木材,比較有名的生產國,有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芬蘭、奧匈帝國、瑞典、挪威、東部西伯利亞 [譯註:原文作合眾國、加奈陀、歐洲露西亞、芬蘭土、舊墺匈國、瑞典、諾威、東部西比利亞] 以及日本等,如同拙著《全世界的木材貿易》[譯註:原文作「全世界ニ於ケル木材貿易」] 一書中所詳論,除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芬蘭及東部西伯利亞以外,各國大都已接近輸出能力的最大限度,或是輸出能力逐漸減少,就連美國也被認為已經狀況略同。這樣看起來,未來最具有潛力的國家,不過如加拿大、歐洲俄羅斯、芬蘭及東部西伯利亞而已。然而,即令這些國家,其蘊藏材積量,也是有其限度的,森林管理也並非周密無缺。 

本來對於未充分調查的森林,其管理方法愈是集約,其森林生產力則愈低下,不再富有彈性,這種狀況在任何國家都曾經有過經驗,此乃不爭事實。相反的,木材需求隨著人口增加、產業發達、文化開展等,伴隨著時代進展,愈發顯現木材需求大勢不可擋。對於此種情勢,就算這些國家,能有多少壽命可供給,實乃頗有疑問的。 

從今天算起,正好二十二年前,法國 [譯註:原文作「佛蘭西」] 有一位名叫艾瑪拉爾 [譯註:原文作「アメラール」] 的森林官員,考察了世界各國森林狀態,與木材的供需關係後,預言木材將在今後五十年因供應缺乏,而致使世界性恐慌到來。並且大聲疾呼,木材供需相關問題,不應單單委由林業關係者研究,這是一個必須有政治家和學者參與,共同深思熟慮的重大案件,這件事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很遺憾,今日我們逐漸認知到,這位森林官員的預言,可謂不幸而言中了。其招致的結果,自然就是木材價格高漲,我們可以從美國、瑞典乃至日本的統計,看到木材價格漲幅,遠遠超越一般物價,顯示出異常數字,且各國皆然,無一倖免。我們雖然無法據此即斷言,二、三十年後,世界性恐慌將因此而到來,但不得不相信,木材價格必將高騰不下。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玉山附近森林,絕不可能放棄,反倒將成為一個最重要的資產,且目前阿里山永續經營計畫案中,並未列入計算,而排除一切於外。據此來論,所謂阿里山事業,其永久持續性,應是無庸置疑的。換句話說,阿里山鐵道翻越玉山而下,直達花蓮 [譯註:原文作「花蓮港」],亦絕非空談,而是指日可待,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目前在所謂阿里山木材的看板品牌下,所銷售商品中,除有被視為阿里山生命線的檜類以外,亞杉(台灣杉)、五葉松 [譯註:原文如此] 及台灣鐵杉等針葉樹類,以及櫧樹樹、楠仔等闊葉樹林,也可如數家珍列舉出來。 

五葉松及台灣鐵杉與日本本土產的品質不相上下,亞杉為台灣特產,質地與日本柳杉類似,但呈現美麗深紫色,帶有一種雅致感,可成為紫檀或黑檀的代用品,不僅如此,其質地不像紫檀或黑檀堅硬,屬於質輕柔軟易於加工,價格亦低廉,近來多做為指物 [譯註:指不用釘子接合的木作] 材料使用,在觀賞上頗受好評。櫧樹樹近來開始小規模伐採,這兩種樹木極富大材,步留相當高,逐漸為市場所接受並大受歡迎。然而,阿里山材最重要的,還是非扁柏和紅檜等的檜類莫屬。 

本來檜類樹木僅生長於日本和北美,而美國產的檜樹可區分成三種,但真正堪做為檜材使用者,是華盛頓州 [譯註:原文作「ワシントン」,即Washington] 和奧勒岡州 [譯註:原文作「オレゴン」,即Oregon] 等地所產,由Port Orford Cedar [譯註:原文作「ポートオルフオードシダー」,即美國扁柏] Western White Cedar [譯註:原文作「ウエースターンホワイトシダー」,但實際為何樹種無法得知] 所並稱。至於日本產檜類樹木,廣義上可區分為扁柏及花柏,台灣也同樣,有扁柏和紅檜兩種。在此先將花柏和紅檜兩者按下不表,單就扁柏類嘗試予以概評。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日本產扁柏應該排行第一名,尤其木曾產為最優,其次為台灣產扁柏,其質地雖略遜木曾產扁柏,但足可匹敵高知產扁柏,確定有其價值,何況提到其「長與大」這特點,則絕非日本本土產扁柏所能望其項背。事實上,現在明治神宮的鳥居,全部使用阿里山產扁柏,橿原神宮的鳥居也同樣,其他如桃山御陵、乃木神社、筥崎八幡宮以及東福寺等,也都使用阿里山產扁柏營造;到今天,已廣泛供應各地神社佛閣,做為建築材料使用,近年來也被當做柚木 [譯註:原文作「チーク」,即teak] 材的替代材,做為造船用材料。堪稱海軍軍艦中的精銳,長門軍艦的甲板,也全部使用阿里山產扁柏。 

台灣產扁柏比起日本本土產扁柏,質地較重且多少帶有赤色,除此之外可謂不相逕庭。據說置放於蓄水池兩三年後,與木曾產扁柏毫不遜色。就連現代少見的優質木材美國檜,雖謂與我國產扁柏相類似,但比重較輕,質地較軟,其光澤毋寧近乎唐檜,因此我認為美檜的真正價值,應該位於扁柏與花柏之間,在以上三種檜材中,屬於最劣等。其次,台灣檜必須注意的是紅檜,質地雖酷似扁柏,因帶有幾分赤色,因而被冠上紅檜的名稱,質地比起扁柏,多少輕軟,因此也易於木工加工。而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破損或走樣情形少,故做為器具及建築材等,是不亞於扁柏的良材。當然足可做為扁柏的替代來使用,尤其做為木工產品,可謂針葉樹中最優良的材料。紅檜大材多的阿里山,如阿里山神木,顯示出創紀錄 [譯註:原文作「レコード」,即record] 的六十四尺周圍,像這種龐然大物,木工也可輕易從事工作,根據至今的例子,阿里山屢屢供給出寬幅五、六尺,長度二間左右的檜材大材。 

以上係針對阿里山事業的概述,然而阿里山及其沿線,做為避暑與避寒地,亦屬最為適當。該地係整個台灣中,一年四季都沒有蚊子的地方,即便在盛夏之時,白日中仍不致於上升至華氏七十四、五度以上。搭乘縱貫鐵道,能在八、九小時抵達的地方,除了阿里山以外,並不存在。台北附近草山(陽明山)、桃園偏遠地區角板山,以及因水力發電事業而揚名的日月潭,這些地方,誠然都是有名遊覽勝地,但遺憾的是,都位於低海拔,屬於二千尺乃至更低地區,平均溫度較高,蚊蟲自然也較多的地方,終究不能謂之安全避暑勝地。與此類似的地方還有霧社,霧社也絕非無蚊蟲肆虐的地方,只是蚊蟲較少出沒,卻是交通極其不便之地,終究不能成氣候。與此相反地,阿里山及其沿線,一旦搭乘上火車,幾乎什麼地方都能前往,何況沿線可謂風物全然獨特,具有非凡旅情,變幻無窮盡。隨著逐漸登高,窗外千古美林蔭蔚,呈現自然生育之美妙,苔蘚俺樹冠,茫茫幾百幾千町步,蜿蜒向前,接續玉山連峰,雄渾又崇高,世間無可比擬之物。其氣氛宛如夜間俯瞰澎湖島,但見島上閃爍弧光燈 [譯註:原文作「アーク燈」,arc lamp]不知不覺羽化登仙,宛然化為靈界人。 

在阿里山附近,並無蛇類棲息,小鳥類倒是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帝雉。此外,鹿、野豬、熊、山羊,以及小獼猴等,都在觀光客眼中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以鹿為最多,山中旅遊者,往往可以目睹其蹤跡,在從阿里山接續玉山連峰的山脈中有一座「鹿林山」,從這個名稱可見一斑。在阿里山有阿里山神社,也有一座名為阿里山寺的廟宇,晨鐘暮鼓,號鐘一擊,響徹大自然,真有直達三界之概。此外,也有小學、有警察署、有郵局,山上常住居民約一千五、六百人,我想,阿里山將廣為一般人開放,而成為一大遊覽勝地,應為時不遠了,不!阿里山結合玉山,建設成為一大國立公園,方才是吾人的一貫主張。 

以下是該書內文樣式:








延伸閱讀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神木頌」碑文「天光國挨」什麼意思?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開賣,帶您走進阿里山豐沛生態

阿里山紅檜巨木群樹齡大翻盤~嘉義大學研究報告摘錄

本網誌「導覽解說」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