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分享洪致文教授民國112年12月10日在其網誌的一篇文章,標題是【阿里山林鐵歷史上那一堆的運材車跑哪兒去了呢?】
在文章中,敘述當不再有運送原木需求後,大量的運材車被改成平甲、高甲等類貨車,並謂材車之改裝共分五批進行,民國58年更新20輛、民國59年更新25輛、民國60年更新30輛、民國61年更新11輛、民國63年更新5輛,總數一共有91輛。
先進好奇的是:阿里山的材車全部改成貨車嗎?
確實,阿里山的材車有改成平甲車等貨車的紀錄,惟應是比民國58年更早,甚至有可能於日據時期即有改裝情事,舉例而言,民國40年的車輛調查規劃中,141輛的材甲車,擬報廢28輛,而這28輛有一半改裝為平甲車。由此可知,材車有報廢也有改裝,並非全部都改裝。
至於61年的那11輛,依照史料應該是新製而非改裝。在檔案管理局的「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計畫」,有臺灣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內部討論是否參與投標,到檢送平甲車新製工程合同書、業主派員監工、詢問應否製作「橡膠氣管連接部附接頭塞22組」、玉山林區管理處函請林務局速予撥發平甲車新製工程外匯材料、運交日期及試車驗收、玉山林區管理處函請審計部蒞處監驗、工程款撥付等事宜,一系列完整檔案資料。
由此批檔案可知61年那11輛是新製並非改裝。有關車輛之史料,在嘉義分署內藏有數量龐大的檔案,若欲深入探討此議題,需投入可觀的時間與人力,但必能讓阿里山鐵路的車輛史更清晰且正確地呈現。
作者簡介:
王弘明老師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以及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資深志工,學識飽滿,文武全才,對阿里山林業及鐵路文史尤有涉獵,是一部活字典。而過往一些謬誤說法或資料解讀,在他深入探討後常有進一步的更正,對幫助阿里山與林鐵解說內容正確性的提升,貢獻良多。
他經常在 Line 群組中提供阿里山林業及林鐵的史實再發現或更正,或是提供導覽解說的正確素材,為了讓更多旅行業領團人員(帶國旅團)或導遊(帶外國旅客團),以及相關解說員不再以訛傳訛,感謝他慨允,讓我以後可以擷取他的文章放在 賴鵬智的野 FUN 特區 部落格「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專欄裡,分享知識。
延伸閱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式建築的櫛引、青海波、下麻苧-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業鐵路「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是同一條路線-王弘明撰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