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業鐵路「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是同一條路線-王弘明撰

眠月下線是鐵路或公路?先進說他被搞混了,傳來兩份說法不同的文獻,詢問何者才是正確的?其實都對!眠月下線兩種路型都有,只是先鐵路後公路。

阿里山雖非日本人在台灣開發的首座林場,但用集材機進行集材的方式卻是首開先河河合鈰太郎在《阿里山森林經營費用參考書》中說:「………如欲將生長在阿里山的全部針葉樹,以及山腳下的闊葉樹,都砍伐集材及運材下山,那麼,集材就必須利用專用機器,運材就得仰賴鐵路而別無他途了。……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本線,因不得不走山嶽的嶺上,所以集材時有不少地方須將木材從溪谷下部拉到山腹。是故,阿里山的集材方式,擬採用目前在美國西部森林顯著開發成功的,最簡便的方式,使用地面集材機器以及鐵索集材機器,將木材自由地由低處拉上高處,集材在鐵路。以這種方式收集到的木材,將可以製材成具有最高價格的材形。然後利用森林鐵路直接運送到縱貫鐵路嘉義火車站。」(嘉義市文獻,黃薇嬪譯,黃金山審訂)

下圖:阿里山首先引進的李吉屋式集材機(VOLUME 29 NO 3 ROOTS NEWSLETTER DECEMBER 2011)

由這段話可知是阿里山因運輸動脈的鐵路位居高處,是利用集材機「由下往上」集材,而太平山、八仙山等,主要是「由上而下」,這兩個林場普遍的架空索道、伏地索道,在阿里山就少見或沒有,甚至連使用壽命較短的林場支線,阿里山的規格也遠高於其它林場。

阿里山特殊的「由下往上」集材方式,仰賴以蒸汽或汽油、柴油引擎所產生的動力,將分散於下方的原木,吊、拖、拉至上方的鐵路旁集中,隨伐區之擴張,會由鐵路本線延伸出林場線,但畢竟鐵路成本不低,不可能毫無限制的鋪設軌道,或因地形限制,善用集材機具有由低往上的作業能力優勢,與其搭配的「下線」就因應而生。

先進問其它林場也有「下線」嗎?只能說在看過的文獻資料中,尚未見到其他林場有下線的記錄,但衡之常理,在阿里山廣泛運用的下線,難保其它林場不引用之,所以不敢肯定回覆此問題。

「下線」或稱「林間軌道」是特殊的集材方式,因應伐木與運輸路線的高度差,在運輸木材主幹線或既有路線下方,另建一條獨立不與任何路線相連的鐵道,在作業範圍內,將原木集中至下線鐵道旁,運輸至定點後,再以集材機搬運至上方的主線,因而可擴張伐區,但不致付出過多的集材運輸成本。

下圖:楠梓仙溪的「林間軌道」以八號集材機將原木集中,用林間軌道送到索道發送點,由九號集材機吊上至著點後,以卡車運到上東埔(哆哆咖),再以鐵路運出。(請注意圖上標註之索道與太平山、八仙山等不同。)(來源:嘉義林區管理處)

所以在阿里山地區,就有眠月下線、塔山下線、大瀧溪下線、東埔下線、楠溪下線……等等,先進想知道阿里山林場內,確切的「下線」甚至是「林場線」共有幾條,這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因各方說法互有出入,且檔案中有明確記載的,卻不在各家論述內容中,例如陳清祥先生在 39 年參與調查,報告書內有「三嶺線」、「北線」、「南線」,在陳玉峯先生的版本中只見到「鹿堀山後線」,而三嶺線您應從未聽專家學者提起吧?究竟阿里山林場線是 19 條?21 條?25 條?還真是本糊塗帳。

下圖:所有文獻都未曾提及的鹿堀山北方三線(來源:嘉義林區管理處)

下線使用的機關車與設備,藉由集材機吊送,所以重量有所限制,因阿里山是以有動力的集材機,能輸送較大重量,故使用的鐵道軌條或是機關車,規格均高於其它林場。例如民國 48 年底,八仙山森林鐵路廢除,其原有4噸機車一輛撥給太魯閣林場,兩輛撥給木瓜山林場,尚有兩輛七噸機車,詢問阿里山是否需要,阿里山林場以本身三輛七噸機車,一輛待修,一輛在大瀧溪下線、一輛在楠仔仙溪林間軌道,每日平均僅行駛 5.2 公里,無需撥給而回絕,由此記錄也可窺知當時的下線車輛配置情況。

阿里山使用的七噸 KATO 式機關車(圖片來源:林務局)

回到先進所欲釐清:眠月下線(即塔山下線,說明後述)是公路或鐵路?軌道運輸雖然有運量大、可裝載較長原木的優點,但維護成本較高,且路線修築的彈性也低於公路,因此當汽車日漸普遍,使用成本低於鐵路時,為減輕作業負擔,就有將機車改為卡車,鐵軌改為公路之情形,眠月下線即為如此,證據何在呢?

首先請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收藏的「移交冊林業部嘉義出張所臺拓接收委員會」,有關車輛部份並無汽車,在民國 34 年那個年代,汽車是稀罕貴重的,如果阿里山林場有用卡車運材,移交清冊應不可能漏列,如下兩圖是當時移交清冊車輛部份,均為軌道車輛。

此外,在阿里山森林鐵路標準圖(原圖日期為 1931 年 7 月,光復後沿用並翻譯成中文),記載塔山下線(眠月下線)分為東段及西段,分別鋪設 12、15 公斤之軌條。由此可知光復後有一段時間,塔山下線仍是鐵路。

在民國 50 年的檔案中,塔山下線(眠月下線)已變成卡車路了,此檔案也證明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實為同一條,網路上有人將其誤為兩條不同軌道。

如果仍不信服以上證據,在民國 52 年內政部土城傷殘重建實驗區理事會,要求放寬阿里山第 45、47 林班作業時間,在公文中就白紙黑字寫出,眠月下線是由鐵路改為卡車路的,因此眠月下線(塔山下線)是先鐵路後公路,鐵證如山無庸置疑。(圖片:嘉義林區管理處)

謝謝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的飯島淑惠小姐提醒阿里山的下線,與日文同樣名稱意義不同,在日文中,上下線是指前往或離開鐵路樞紐或相同地位車站的方向,文獻中出現的阿里山「下線」並非描述列車行進方向,而是一條位於主要鐵路下方的「林間軌道」,應是阿里山獨有的用法,與一般鐵路的上線、下線不同。

延伸閱讀:

阿里山的運材車全部改成貨車嗎?-王弘明撰

阿里山運材車「蜈蚣腳」-王弘明撰

阿里山有堀田式索道嗎?-王弘明撰

搭東埔線登玉山?-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場支線確曾有過「松葉線」-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業鐵路「三高」解說員與滅火神槍-王弘明撰

蒸汽機車的動力型式-王弘明撰

阿里山木材誰砍得多——日本政府抑或中華民國政府?-王弘明撰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1925年日文《阿里山事業概況》中譯內容

阿里山紅檜巨木群樹齡大翻盤~嘉義大學研究報告摘錄

玉山一詞最早見於何籍?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神木頌」碑文「天光國挨」什麼意思?

毛地黃頂生異形奇花的有趣生態現象(相片)

台灣一葉蘭不是台灣特有種植物

本網誌「」、「導覽解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解說員訓練」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