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奔祝山,截然不同於夜奔梁山。
夜奔祝山,載欣載喜鳩眾結群,迎接旭日東昇!
夜奔梁山,萬般無奈孓然獨行,踉蹌不知未來。
祝山車站,特殊之處不是海拔最高,而是以黑夜為主的營業時間,要捕捉第一道霞光,火車得與阿波羅的馬車賽跑,因而非夜奔不可。
夜奔只是形容詞,若選擇小火車,尚可在搖晃中補眠,沒有火車的時代,就得在日出前三小時排隊搭乘小巴士,原本以八輛小巴士就難滿足旅客需要,阿里山公路通車後,夜奔祝山的人潮爆增,雖再增購五輛,仍僧多粥少。
因祝山客運無法滿足需要,且野雞車橫行問題叢生,因而在1983年開始規劃興建祝山線鐵路,當時提出兩條路線、三個方案供選擇:
甲線:由沼平站沿祝山公路到牡丹園,繞至祝山腰部為終點,全長5.7公里,其中有2公里行經懸崖溪谷施工困難,經費龐大且沿線未具觀光價值。
乙線:由沼平與眠月線共線1.8公里後,在十字分道經對高岳至祝山山腰,全長7公里,此線風景優美,通過之對高岳可新闢景點,觀賞玉山積雪、雲海、晚霞、遠眺和社與中央山脈齊力山景。而如果將車站在往前移400公尺,稱為乙線甲案,全長僅6.6公里,費用更為經濟。
最後決定於1984年5月20日動工興建,全線長度為6.25公里。鐵路築成後,如以兩部柴油機車牽,分別在前後引八台車廂,每列車可運送400~560人,每趟僅需25分鐘。在鐵路3.5K處設置會車側線,更可提高行車密度,每15分鐘開出一列,夜奔祝山的遊客就無須天寒地凍時,摸黑起早候車了。
有趣的是,通車後的祝山線,在編制上並未立即設置車站,而是在不增加員額的條件下,於1986年2月才追溯至當年的1月23日成立車站。
新的祝山車站即將啟用,美輪美奐耳目一新,夜景照片美得令人屏息,一來不敢在未啟用前擅自公開,二來如此美麗的景色更應親眼目睹,因而就不貼出照片了,夜奔者在追日之前,暫留片刻欣賞車站的美麗夜景,絕對令您難忘,切記:白天不懂黑夜的美!
祝山的美景,不只有日出,附近有適合優閒漫步的植物園,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還可享用美味朝食,也可串遊全台文資價值最高的貴賓館、水山療癒步道、水山步道,方不虛此行。
作者簡介:
王弘明老師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以及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資深志工,學識飽滿,文武全才,對阿里山林業及鐵路文史尤有涉獵,是一部活字典。而過往一些謬誤說法或資料解讀,在他深入探討後常有進一步的更正,對幫助阿里山與林鐵解說內容正確性的提升,貢獻良多。
他經常在 Line 群組中提供阿里山林業及林鐵的史實再發現或更正,或是提供導覽解說的正確素材,為了讓更多旅行業領團人員(帶國旅團)或導遊(帶外國旅客團),以及相關解說員不再以訛傳訛,感謝他慨允,讓我以後可以擷取他的文章放在 賴鵬智的野 FUN 特區 部落格「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專欄裡,分享知識。
延伸閱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式建築的櫛引、青海波、下麻苧-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業鐵路「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是同一條路線-王弘明撰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本網誌「導覽解說」專欄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