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是會隨著時代轉變而新增許多前人沒想過的用字遣詞,這新字詞如果沒有與中文字原意有關,僅是口語轉化來的字詞,像40年前我念高中時,流行的詞彙是將警察稱為「條子」,女生稱為「馬子」,這樣的字詞在寫字呈現時無所謂正確與否,只要大家約定俗成即可。但有些新字詞如果意義跟中文原意有關,則應該照文字原意創造新語詞的用字才對,以免脫離了原意也誤導了中文的發展,例如「度假」才是正確的字,「渡假」是錯字卻台灣到處都錯了一樣。(請詳:度與渡的差異—度假不應是渡假,度冬不應是渡冬)
最近看到一個比較嚴重的疑似錯字,就是「揪團」的揪。「揪團」是網路興起後產生的新字詞,意謂集合眾人成團一起去做一件事情(例如集體採購),無論是個人或媒體,用的都是「揪團」這二字,我一開始也跟著用,後來為了慎重起見查了字典,才知這「揪」字有問題。
我現在都改用「鳩團」這兩個字(「糾團」亦可),以與漢字原意相符。
「鳩」才有集合集結的意思,所以中文有鳩工、鳩聚、鳩集(也作「糾集」)、鳩合、鳩率(糾集並率領)、鳩財、鳩眾。「糾」也有同樣意思。
「揪」則只是抓扯、糾結成一團,有扭扯、抓住的意思。所以有揪打、揪心(擔憂、不放心)、揪扯、揪出、揪辮子的用詞。
網路上有許多一開始就用錯的中文字,以訛傳訛,愈演愈烈,雖我不學無術,也不是中文系出身,沒有文字學素養,但我努力學著正確使用中文。建議大家在新創或跟人使用新字詞時,先查一下字典,用字對了才跟進。
請參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關「鳩」、「糾」及「揪」三個字的以下解釋:
鳩:聚集。如:「鳩合」﹑「鳩集」。左傳˙隱公八年:「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
糾:集聚、集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後漢書˙卷七十˙荀彧傳:「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揪:扭扯、抓住。如:「揪耳朵」、「揪住不放」。水滸傳˙第五十二回:「(李逵)早把殷天錫揪下馬來,一拳打番。」西遊記˙第三十一回:「卻說那獃子被一窩猴子捉住了,扛抬扯拉,把一件直裰子揪破。」
延伸閱讀:
本部落格「媒體文字能力檢驗」專欄各文
報章雜誌錯別字或白字太多了
咱們都是希望社會進步的人。
提出才有討論。討論才有思考。思考才會進步。 🙂
「揪團」本來就不應是正式的用詞,正式的文章、文書中使用並不合適。姑且把他看作一種網路文化的趣味創意吧!就跟直翻台語的「卡打車」(腳踏車)不是一樣的意思嗎?這與「渡假」、「傢俱」等錯誤用字是不同的。個人認為不應有對錯之分。
從台語音轉化來的中文詞語,除非真找不到對應的字,不然還是符合漢字原意較妥。如果「招團」與台語音相近且意思相當,也可以用「招團」二字就好,無須再創一個錯用原意的中文詞。
「ㄐㄧㄛ」團,應該來自於台語的「招團」。例如台語的「打招呼」念作「ㄆㄚˋㄐㄧㄛㄏㄛ」。網路上用的揪團,應該是因為沒有「ㄐㄧㄛ」這個發音的字,所以就用了相近的「ㄐㄧㄡ」。這樣「音譯」的網路文字慣用法畢竟不是正式的文書用法,該用哪一個字我覺得沒有太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