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期末報告書】(黃士娟、黃俊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部,2022),提到離二萬平車站不遠處有座工寮,前方樹旁立有「三友居」牌子,因未曾聽聞其它類似工寮也被命名,引起先進的好奇。
下圖:被認為是「三友居」的工寮。攝於2023/06/30
2023年六月底有幸參與疏伐記錄活動,與相關人員途經該處,可惜小弟粗心大意,未注意是否有此木牌,月初(九月)與數位志工先進相約,擬到二萬平探尋,惟因聽聞近日有部分旅遊業者,違反鐵路法帶團前往「樹抱石」,甚至質疑相關單位:若不走鐵道如何到達?值此敏感時刻,無膽觸法亦不敢因此細微末節讓承辦人困擾,因而作罷。只好拜請谷哥大神,果然在「鐵貓」網誌中,有張拍攝於2014年的照片,在上方相同場景處,樹旁立有「三友居」木牌(https://jp-shitman.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html ) 。而先進所詢問,為何此簡陋工寮冠以風雅之名?雖多方探詢,仍無以回覆。
因六月底小弟在該工寮前駐足甚久,以該木牌之位置與大小,若尚在原處,應不至於忽視不見,幾乎可篤定已被移走。歷史再次展現奇蹟,近日偶然見到一份私人收藏「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的宣傳摺頁,由其所載資訊研判,摺頁應印製於1990年前後,除有住宿餐飲資訊外,尚有二萬平場地配置及步道遊憩圖,赫然發現「三友居」並非在工寮前,而是位於第二分道往現今第48號隧道的U型彎前,圖上尚有「遺腹子」、「蛇郎君」、「四君子」……等等,顛覆原本的認知。
下圖:標有步道與景點名稱的二萬平遊憩圖,「三友居」位於圖上黃圈處,與綠圈處之工寮位置不同。(私人收藏)
依此線索尋找,在「玩家阿賴」的部落格內,有篇撰寫於2008年的文章《問余何意棲碧山—二萬平》,文內提到開發不到十年的二萬平,有各種景點,其中有此描述:四棵杉木群聚而生的「四君子」,三棵形影不分的大杉樹「三友居」……。依青年活動中心圖及此篇文章,「三友居」是指三棵大樹,並非工寮,衍生而出的疑問,是為何後來木牌被移到工寮前?這應是近年之事,或許相關單位有人知曉緣由。
而今日被旅行業者吹捧的的「樹抱石」,昔日以形似丈夫與大腹便便的妻子,因而稱為「夫妻情」,才相隔二、三十年,二萬平的旅遊資訊,跟地質特性一樣,也有崩落斷層。
下圖:目前被稱為「樹抱石」的旅遊熱點,惟前往該處需行走鐵道,未經有司同意恐有觸法之嫌。
編按:
因網誌有可能非永久存在或存在於同一網址,而上文提及的「鐵貓」與「玩家阿賴」二個網誌所呈現有關「三友居」的資料,則顯珍貴,為使王老師好容易找到的歷史證據將來不致於逸散,我還是擷取網頁呈現在此,以為歷史紀錄。


另外,二萬平的「平」到底是「平」還是「坪」,歷史證據是「平」,如下:


作者簡介:
王弘明老師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以及阿里山林鐵文資處資深志工,學識飽滿,文武全才,對阿里山林業及鐵路文史尤有涉獵,是一部活字典。而過往一些謬誤說法或資料解讀,在他深入探討後常有進一步的更正,對幫助阿里山與林鐵解說內容正確性的提升,貢獻良多。
他經常在 Line 群組中提供阿里山林業及林鐵的史實再發現或更正,或是提供導覽解說的正確素材,為了讓更多旅行業領團人員(帶國旅團)或導遊(帶外國旅客團),以及相關解說員不再以訛傳訛,感謝他慨允,讓我以後可以擷取他的文章放在 賴鵬智的野 FUN 特區 部落格「王弘明阿里山亂彈」專欄裡,分享知識。
延伸閱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式建築的櫛引、青海波、下麻苧-王弘明撰
阿里山林業鐵路「眠月下線」與「塔山下線」是同一條路線-王弘明撰
日本時代阿里山開發計畫的濫觴者是「齋藤音作」、「齊藤音作」何者為正確?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本網誌「導覽解說」專欄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