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將俗名誤稱學名及解說植物藥用問題

 

這圖說指羅氏鹽膚木為學名,並只告訴讀者藥效,也沒教讀者怎麼處理(因為不是重點),這樣的寫法就有問題。

近日閱讀一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文史資料豐富,我受益良多,但其中有二個地方還是出現一般人在提供資訊時常犯的錯誤,一是在介紹物種時將俗名(或中文名)誤稱為學名,二是介紹植物時會提到藥用療效,讓我忍不住再表示一下意見。

該書提到一種植物叫作「羅氏鹽膚木」,文章寫道:「也常以植物「山鹽青」(學名為羅氏鹽膚木/福佬話為埔鹽)來補充鹽分。」

其實全世界每個被命名的物種學名只有一個(少數會因研究者時空環境不同及資訊取得差異而有同種異名情形),而且是以斜體拉丁文表示,也就是說如果用中文、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韓文、越文、印尼文……等各式文字寫出或語言叫出的物種名稱,都不能稱為「學名」,只能稱為「俗名」、「地方名」或「中文名」(常用、通用的中文俗名)、「英文名」、「日文名」、「鄒族名」、「布農族名」、「魯凱族名」……等。

所以無論是「羅氏鹽膚木」、「山鹽青」、「埔鹽」等稱呼,都是在台灣的「俗名」或「中文名」,沒有一個是「學名」。

它的學名及分類如下(取自「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 

Kingdom Plantae 植物界
Phylum Magnoliophyta 木蘭植物門
Class Magnoliopsida 木蘭綱
Order Sapindales 無患子目
Family Anacardiaceae 漆樹科
Genus Rhus 漆樹屬
Rhus chinensis var. roxburghiana (DC.) Rehder 羅氏鹽膚木(臺灣鹽麩子;山鹽青;埔鹽;山鹽菁)

同樣的,導覽解說時介紹某動物名稱也一樣,都只能說牠的「俗名」(或「中文名」)叫「黑面琵鷺」、「黑翅長腳鷸」、「白頭翁」、「石虎」、「紅脈熊蟬」、「黑眶蟾蜍」、「赤尾青竹絲」、「黃裳鳳蝶」、「黃灰澤蟹」……等,不能說這是牠的「學名」。 


至於該書在山鹽青圖說中寫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祛風等中藥療效」,這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熱」、「毒」、「瘀」、「風」是中醫形容疾病型態的歸類,我也很相信傳統中醫的療效,但中醫藥是經過千百年系統性中華醫學發展與文化粹煉形成的一門醫療學問,與民間的民俗療法或民俗用藥還是有所不同,但一般人常將民俗療法就稱為中醫,民俗草藥就稱為中藥,這是嚴重的誤導,也會引起不必要的危害。

很多解說員在介紹植物時,就像這本書一樣,很喜歡提到植物的療效,而民眾更是喜歡聽,聽了覺得這味正是個人病灶所需,於是想盡辦法採挖,破壞了植物生態。最糟糕的是,無論是解說員講的或書上寫的,都只講這植物可以治什麼毛病,但並沒有說是哪一個部位、如何用法?是葉子嗎?是根部嗎?是果實嗎?是樹皮嗎?要曬乾嗎?要生吃嗎?要用煮的嗎?要用燉的嗎?只要單味就可以嗎?需要配什麼藥引嗎?是外用呢還是內服的?是一天一服呢?還是一天四服呢?這種不是經過中醫師診斷後開的處方,是不應該鼓勵民眾認知的。

許多植物具有療效是在某一成分,而這成分有時用在西藥還需以各種方式萃取出來並與其他成分合成,例如由金雞納樹提煉製成治療瘧疾的藥品「奎寧」,而不是就從金雞納樹煮其葉、啃其皮、吃其果就能治病的。

許多植物含有強烈植物鹼或不明的有毒成分,隨便外敷或服用,都可能引起不適,絕大多數植物藥用是解說員聽別人(或講師)講授或書籍作者道聽途說再轉述,自己都不曾全部「體驗」過,卻敢大剌剌的介紹所謂「藥草」,民眾也隨便採來亂用,吃壞肚子拉洩一下還無妨,若是吃出人命,解說員或作者怎承擔得了?

台灣人強調植物藥用的習性應該要改了,解說員不必再以介紹藥用植物為本事或為取悅遊客,書籍也不應該在介紹植物時加註空泛的療效。生態解說一定要有環境教育功能,但隨便介紹植物藥用或誤把俗名稱學名就不是正確的環境教育,希望解說員們在導覽解說環境生態時,做一個負責任的正確資訊傳播者,才是全民及生態之福。 

一位生態作家也犯同樣的錯誤,把中文名誤為學名。假酸漿、角桐草、山棕、黃藤都是「中文名」(或「俗名」),不能稱作「學名」,更不是「中文學名」。

 

一位大學教授將植物中文名「高樑」誤稱為學名。

 

延伸閱讀

生態解說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俗名誤稱學名

植物藥用不可講

  

醉魂藤能治癌? 婦喝下肚險要命-華視新聞-20100616

羅氏鹽膚木的療效與用法

 

分享文章

10 則留言

  1. 命名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同一物種,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稱,林柰倡導「二名法」用拉丁文描述習性,而統一稱為「學名(學術上的命名)」,不過,解說教育光講學名,沒幾個人聽的懂,還是要以當地通俗的名稱「俗名」去解說,遊客才能瞭解。

  2.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我在統測前所讀的教科書
    裡面除了提到魚長怎樣之外
    就只會講要如何紅燒與清蒸
    難怪蘇眉會被台灣人幹掉
    哭哭

  3. 我研究的灰面鵟鷹有許多的地方俗名,光是台灣各地就有十幾種,每種俗名都代表了地方的文化或是特色.

    統一俗名有時候就可能會把一個地方的故事掩埋起來了啊!

  4. 劉小如老師不是把中文名當學名去修改鳥名字,因為俗名與學名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台灣鳥類誌修改鳥名字有其科學邏輯,我非局內人,這裡不討論。

    所謂俗名不是感覺「俗」或「不俗」而叫俗名,是「地方俗稱」簡稱為「俗名」,所以也可說是地方名,當然用中文表示就可以都是中文名,只是大家會約定俗成用一個比較多人習慣表達的稱呼稱為該物種的主要中文名。主要中文名其實也沒強制性,例如羅氏鹽膚木或山鹽青都可以是這物種的主要(常用)中文名。

  5. 劉小如老師在編撰台灣鳥類誌的時候 顯然也是把中文名稱當作學名去修正 才會造成爭議 事實上 學者所使用的名稱稱為俗名也很奇怪 因為有些很不俗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