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塱壹古道不是阿塱壹古道

 

阿塱壹古道怎麼不是阿塱壹古道?

標題「阿塱壹古道不是阿塱壹古道」完整的陳述應該是:現在大家稱的「阿塱壹古道」(屏東旭海到台東南田海岸路段)是錯誤的,那是「瑯嶠卑南古道」(或稱「恆春卑南道」)的一段,長期被誤稱為阿塱壹古道,依據楊南郡老師踏查,阿塱壹古道是東西向,由現在獅子鄉內獅村到安溯溪上游阿塱壹舊社址的一小段翻越中央山脈的山路才是阿塱壹古道

所以現在誤稱的阿塱壹古道應該正名為「瑯嶠卑南古道」或「恆春卑南古道」的旭海南田段或是觀音鼻段(楊南郡老師認為應該稱之為「恆春卑南道」的觀音鼻段或「牡丹灣古道」)。

那麼,瑯嶠卑南古道的旭海南田段為何被誤稱為阿塱壹古道?卓幸君著的《生痕旭海》181頁寫說:「清治時期官方命名的『恆春-卑南道』也好,因墾管處舉辦活動誤稱而沿用至今的『阿塱壹古道』也罷,對旭海人而言,沿著海墘仔通往南田這段危岩奇石橫陳的海岸,稱之為『牛路』或『牛車路』,是過去前往臺東的主要通道。」如果此說正確,現在網路、書籍漫天誤稱都源自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活動而來。不過在2017年3月出版的《國家公園季刊》春季號75-85頁,由徐如林老師撰文的「阿塱壹古道與瑯嶠卑南道」另有一說:「大約在民國90年……東部有個記者寫了一篇報導,介紹『阿塱壹古道』沿途美麗的風景和歷史意義,使得環保團體有了反對核廢料埋在阿塱壹的依據。」而且楊南郡老師看了這篇報導,就說:「唉呀!錯了,錯了,這一條路不是阿塱壹古道啊!應該要說是恆春卑南道的觀音鼻段,或是牡丹灣古道。」所以錯稱來源是因為記者寫錯古道名稱。

我也曾人云亦云將 「瑯嶠卑南道」(或「恆春卑南道」)的旭海南田段誤稱為「阿塱壹古道」,現在我知錯了,我就不再誤用,也儘量讓更多人知道更正這個錯誤,而在地人以及相關主管機關更應該儘量透過各種途徑澄清錯誤。

阿塱壹古道與瑯嶠卑南道-徐如林-國家公園季刊-201703春季號-4-裁切.jpg - 日誌用相簿阿塱壹古道與瑯嶠卑南道的位置圖。取自《國家公園季刊》春季號78頁。

阿塱壹古道與瑯嶠卑南道-徐如林-國家公園季刊-201703春季號-1-縮.jpg - 日誌用相簿2017年3月出版的《國家公園季刊》春季號75-85頁,徐如林老師撰文「阿塱壹古道與瑯嶠卑南道」詳述二古道之別。

 

生痕旭海封面-卓幸君著-台藍色東港西保育協會出版-201610-縮.jpg - 日誌用相簿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出版,卓幸君著的《生痕旭海》詳述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前世今生故事,文筆生動,內容精彩,情感豐富,田野調查紮實,是一本前往體驗「瑯嶠卑南古道」(或「恆春卑南古道」)旭海南田段之前或後必讀的書。

恆春卑南道地圖-生痕旭海-卓幸君著-台藍色東港西保育協會出版-201610-縮.jpg - 日誌用相簿恆春-卑南道地圖。取自《生痕旭海》第185頁。

後記(一):

吳智慶老師補充說明如下

【台灣南路-恆春卑南古道 】 吳智慶/2017
屏東恆春古稱瑯嶠,為當地排灣族人對銀合歡植物稱之。直到牡丹社事件後,設建防衛取名恆春城。清朝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1874-1895),清廷先後開闢八條東西越嶺道路通往台灣東部。其中一條南路恆春卑南道海線路,俗稱海岸跳石路,由恆春通往卑南,即為琅嶠-卑南道,總長約20.3公里。根據文獻紀錄,此道大致由恆春東門起程,往東越小嶺,再溯港口溪北上至源頭附近後,向東翻越山嶺出八瑤灣,最後沿東海岸往北抵達卑南。此路線多沿溪或沿海岸而行,地勢較為平坦,自荷蘭統治時期即被用為通往台灣東部。

同治未年屏東滿州地區斯卡羅族頭目潘文杰,協助處理西洋人船隻觸礁東海岸救難,及瑯嶠殺琉球漁民事件協助日軍有功,造就早期一段「古道」人文史蹟。
清光緒3年(1877),從八瑤灣沿海岸往北至安朔溪的路段便已開通完成,之後成為先民拓荒、清兵行軍、以及西方學者探險的路線。

此路段沿著中央山脈東南段與西太平洋之間的礫石與珊瑚礁岩海岸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防美軍跳島戰術從牡丹灣登陸,自行炸毀附近部分古道路基,目前僅剩屏東縣旭海漁港經牡丹鼻、觀音鼻至台東縣界塔瓦溪約四公里海岸,因長期受軍事管制影響,成為台灣陸路交通較不發達的海岸地區之一。

此段海岸保留部分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成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的代表,並且列為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之一。

「阿朗壹」一詞是台東縣安朔的舊稱,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策畫「瑯嶠卑南古道知性之旅」時,認為從屏東縣旭海步行至台東縣南田,活動名稱若加上旭海至南田則嫌冗長,簡稱為「阿朗壹古道」,此名稱自此開始被誤引用至今。

1990年間楊南郡老師南台東部平埔調查,首勘瑯嶠卑南古道時,我則在伴同行其間。

後記(二):

劉還月老師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支持下,於2019年1月出版「貫穿東西的歷史大道—琅.卑南道」一書(劉老師用「」字),裡面也提到旭海到南田段原稱為「阿塱壹古道」是錯誤的。

基於尊重著作權,我只簡要摘錄劉老師書中幾許片段作為說明,也增加各方對這議題的認識,如要詳細了解,請購書閱讀:

一、2001年電視台製作行腳節目,相傳是「依據當地人說法」,將這段沒有路基的路稱為阿塱壹古道,後繼者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也沿用此名。2006年,環保團體為了反對開闢公路,定調為「守護阿塱壹古道運動」,縣政府也以此名相稱,自此阿塱壹古道便喧賓奪主成了這段路的名字。

二、「琅.卑南道」承載著豐盛歷史意義、古道價值、族群遷移、產業經濟及人類活動……等,「阿塱壹古道」卻只是近代因商業行為而生的名字。

三、之前所謂「阿塱壹古道」是從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沿海岸北上經觀音鼻到台東縣達仁鄉楓港溪的南田村,並未北上至達仁鄉和大武鄉交界的安朔溪(舊稱阿塱壹溪)一帶,以「阿塱壹古道」稱之,無法反映實際狀況。

四、之前所謂「阿塱壹古道」是1877年(清光緒3年)清廷修築的「恆春—卑南道」中的一小段,並非獨立存在的道路。

五、如楊南郡老師所稱,在安朔溪一帶,過去有一條東西向「阿塱衛古道」,阿塱衛即為阿塱壹,有可能不明究理者誤用,而造成目前對「阿塱壹古道」的嚴重誤解。

六、從台東安朔到屏東旭海這一段路,不是單獨一條路,只是「瑯嶠卑南道」中的一小段,且在古道歷史中並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因而沒有單獨命名權。

 

後記(三):

2022/1/17 國家地理雜誌《一條沒有公路的海岸線|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文章與圖仍然說「阿塱壹古道」,可惜了專業的地理旅遊雜誌,沒有做足功課。

文章誤稱「阿塱壹古道」的內容:「 從台東縣的南田村到屏東旭海村,這一段長約八公里、地形多變的海岸,就是著名的阿塱壹古道所在位置,雖然說,最早原住民、漢人、賣牛者所走過的阿塱壹古道,其實早就因為潮起潮落、海岸侵蝕而沉陷在大海中。」

 取自:國家地理雜誌《一條沒有公路的海岸線|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延伸閱讀:

請參考由在地原住民部落主席撰寫的不同觀點文章:一條帝國地方官員吹噓出來的「官道」:從外國文獻留下的蛛絲馬跡駁斥清國官員用謊言「開闢」的「琅嶠(恆春)-卑南官道」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屏東深度之旅-水上草原、旭海海岸、佳德谷香草園區(影片與相片)

瑯嶠卑南道屏東旭海至台東南田段踩線歷險記(影片與相片)

ChatGPT對鰲鼓濕地的描述錯誤百出

鰲鼓濕地不是世界七大,也不是亞洲或台灣最大濕地

綠島小夜曲不是政治犯譜寫的,指的也不是台東綠島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