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遊記-3-海獺玩耍(影片與相片)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Canon EOS 7D+EF 400

2013年5月28日,搭乘遊輪在阿拉斯加基奈半島Kenai Peninsula)邊的基奈峽灣(Kenai Fjords)待了9小時,賞景、賞海洋生物,也吃了一餐美食。在回程途中,也是給這次航程Happy Ending的就是看到二隻活潑可愛又俏皮的海獺在海上露臉,時而互纏翻滾,時而平躺休息兼洗臉,讓船上遊客驚喜不已,相機快門聲不絕於耳。

在觀賞時,遊輪與海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這距離讓海獺不會感受威脅而離開又能自在活動讓遊客大飽眼福。在駛離時也是輕輕加油,讓船慢慢離開,到更遠距離後才加快到正常速度。

海獺Sea Otter-阿拉斯加Kenai Fjords-201305281810-賴鵬智攝-4

海獺Sea Otter-阿拉斯加Kenai Fjords-201305281810-賴鵬智攝-6

海獺Sea Otter-阿拉斯加Kenai Fjords-201305281811-賴鵬智攝-11

海獺Sea Otter-阿拉斯加Kenai Fjords-201305281811-賴鵬智攝-9

您可點Flickr網路像簿「海獺Sea Otter」看更多相片。 

以下海獺的生態介紹重點擷取自維基百科「海獺」:

海獺(學名Enhydra lutris)是食肉目動物中最適應海中生活的物種,很少在陸地或冰上覓食,大半的時間都待在水裡,連生產與育幼也都在水中進行。大部分時間裡,海獺不是仰躺著浮在水面上,就是潛入海床覓食。

後腳掌大而呈鰭狀,有蹼;前掌呈圓形,海獺用它來抓取食物、理毛、與使用各種用來敲開貝殼用的工具。尾長而扁平,呈槳狀。

海獺棲息於多種海岸棲地,其範圍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線至沙或泥質的海底。多生活於水深40公尺以內的範圍,但經常會移動至更深的海域以覓食或進行季節性的移動。

海獺在海面上相當容易辨認,因為牠們經常腹部朝上、躺在海面睡覺或整理毛皮。理毛對海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保持毛皮的清潔與防水性,才能使牠們的下層絨毛發揮調節體溫與防止熱量散失的功能,這點在北太平洋與白令海的寒冷水域中特別重要。

在岩岸地區,海獺會選擇較大型的食物,包含龍蝦、海膽、與鮑魚等,以獲取最多的能量;在沙質海岸由於食物較少且較難尋獲,海獺也會取食多種穴居的無脊椎動物,如蛤蜊等小型貝類。

海獺以使用工具進食而著名,在海底捕獲蚌殼或龍蝦等獵物後通常會攜帶一塊石頭到海面,將石頭當作砧板來敲開海膽與貝類的硬殼。牠們會把石頭平放在胸腹間,然後用圓圓的前掌抓著獵物敲擊將獵物的殼敲開。 

延伸閱讀

阿拉斯加遊記-6-紅松鼠吃毬果(影片與相片)

阿拉斯加遊記-7-世界之頂巴羅小鎮一遊

阿拉斯加遊記-5-雪雀鳴唱(影片)

阿拉斯加遊記-4-北極地松鼠(影片與相片)

阿拉斯加「野性的呼喚」遊記-2-接駁車司機的表演(影片)

阿拉斯加「野性的呼喚」遊記-1-安克拉治的黃昏與滿月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