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巴林湖國家公園(Lake Barrine National Park)位在世界遺產「昆士蘭熱帶雨林」(Wet tropics queensland https://www.wettropics.gov.au/ )範圍內,有一個一萬年前形成的火口湖,周圍由古老的熱帶雨林包圍(This park protects a crater lake surrounded by cool rainforest.),是北昆士蘭亞瑟頓臺地(Atherton Tablelands)觀光景點之一。
該處有一間私人三代經營(特許)的餐飲兼禮品店,也設有國家公園的解說中心。
業者也經營二艘170人座的遊船,每天四趟帶遊客繞行湖邊介紹動植物生態,每趟行程環湖六公里、四十分鐘。
20090120我隨觀光團到此參觀,風景優美,也搭船巡行看湖邊景觀,兼解說員的船長一邊開船一邊解說動植物,可惜我聽不懂內容。一路上看他餵食吸引水鴨、烏龜、鰻魚到船邊給遊客看,讓我嚇一跳!此處是國家公園,也是世界遺產保護區,竟然可以公然餵食野生動物?
底下以圖文與影片介紹此行所見,敬請參考與指教:
圖一
這是湖邊唯一建築物,是一經過政府特許的家族企業經營餐飲、禮品、住宿與遊湖。(LAKE BARRINE RAINFOREST CRUISE AND TEAHOUSE https://www.lakebarrine.com.au/index.html)
圖二
這是可容納170人的遊湖船
圖三
湖畔雨林風貌
圖四
湖畔雨林風貌
圖五
湖畔雨林風貌
圖六
湖畔雨林風貌
圖七
湖畔雨林風貌
圖八
澳洲鵜鶘Australian Pelican、鸕鶿Great Cormorant與小黑鸕鶿Little Black Cormorant
圖九
湖畔雨林風貌
圖十
湖畔雨林風貌
圖十一
解說中心空間很小
圖十二
解說掛圖擺放在地上,很隨便的感覺。
圖十三
遊湖到某些定點,船長會拋麵包塊或小肉塊吸引水鴨、烏龜、鰻魚等靠近船邊讓遊客觀看、拍照。這是澳洲國家公園或世界遺產保護區保育野生動物許可的行為嗎?
圖十四
沿途水鴨(太平洋黑鴨Pacific Black Duck)一直跟著,等待船長拋食。
圖十五
餵食野生動物的麵包塊
圖十六
麵包塊與小肉塊就放在船長腳邊。
底下是當天拍的餵食影片,歡迎點閱:
當天也到附近的簾幕樹國家公園(Curtain Fig National Park),簾幕樹指的是一種榕樹,500多年前的某一天,它的種子隨著鳥兒排遺落在一棵大樹的枝幹上,逐漸長大並往地面伸展氣根,後來因為它太重而導致被纏住的母樹歪倒靠到旁邊另一棵大樹,行成三角形。氣根繼續生長,經過漫長歲月,二棵被纏住的樹最後因纏勒窒息死亡、枯萎消失,而榕樹不斷伸出氣根支撐樹幹,終於呈現今天一道簾幕的樣貌。這是美麗又殘酷的生態造景,且有氣根與纏勒的生態現象可認識,是很棒的大自然教室。詳情可點閱:https://www.epa.qld.gov.au/projects/park/index.cgi?parkid=174 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rtain_Fig_Tree
底下是幾張簾幕樹照片,請參考:
圖一
參觀動線都以木棧道導引,民眾無法輕易進入周遭森林,有效保護觀光區的雨林生態。
圖二
氣根高達15公尺
圖三
圖四
圖五
密密麻麻的氣根形成一道簾幕
圖六
圖七
解說牌繪圖解釋簾幕樹形成的過程,清楚易懂。
看到Bird精彩的文字及圖片、影片後,發現澳洲野生物生態之旅的問題很值得討論。
一、我們也許可以想想野生動物不靠餵食,就能夠常常看得到,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我們想要仔細觀察野生物,尋找一流觀察家,例如原來是當地(獵)人、長期研究者、保育者等帶領,是不是比餵食來得有趣?
二、為了滿足多數遊客的親眼目睹,採取餵食的手段,這是低價位必然? 還是大眾旅遊必然? 是不是採取以價制量,有益於兼顧收益及生態?
三、短時間的行程,適合寬鬆的野生物之旅遊,還是靜態的景觀植物之旅遊?
四、澳洲的大眾生態旅遊當然很吸引,似乎環境還是很漂亮? 但累積的危機是否也逐漸浮現呢? 還是以往刻意被隱藏了呢?
小弟想到一些溪流的『苦花』(鯝魚)保育,卻進行餵食,造成蓄水池數量多擁擠、水質不佳、行為改變,皮膚逐漸潰爛。
又想到一些獼猴出沒區域,獼猴等待人類,或搶或待,有時翻垃圾桶,有時撿拾地上人類食物,甚至有時連排遺都不是纖維質的綠色了。還有金翼白眉、台灣藍鵲、烏鴉等刻意靠近人類,或在步道或在停車景點或垃圾筒,而旁邊的天然果實似乎都不是那麼吸引牠們了。
人類到大自然,道理上是要尊重自然的法則;常常在我們忽略幾個月、幾年之後,許多問題卻要百倍、千倍力氣、金錢來補救,這樣短期的利益,以前或許無知、不知,現在可不能再找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