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71029~20171106)(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71123才提供)

研究顯示全球主要排放國去碳化未達所需進度(20171101_ENDSEurope 連結1)

全球主要排放國將被要求說明為何其在推出執行與加深巴黎協定承諾所需之低碳政策缺乏進展。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國大會(COP 23)116日至17日在波昂舉行,將釐清讓巴黎協議付諸行動的「法規手冊」,以及於西元2030前讓承諾的減排加深的方法。此次大部分屬於技術性質的談判將事先做好準備,使各國至第25締約國大會(COP25)時,可以證明其減緩及反轉溫室氣體排放之明確與果決行動。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與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近期發布的分析顯示,各主要排放國在巴黎推出的政策,如關閉燃煤電廠及轉型至再生能源等,已有助於抑制溫室氣體的成長。但整體而言,這些政策在促進轉型至低排放及廣泛能源使用去碳化過度緩慢。根據普華永道「2017年低碳經濟指數」報告,目前全球去碳率(西元2016年為2.6%)仍低於達到巴黎協議訂定之目標所需的3%,也達不到巴黎協議所含之2°C1.5°C目標所需之6.3%的一半。整體而言,歐盟在西元2016年的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比起西元2015年僅降低1.6%,但歐盟承諾之西元2030年目標卻需要碳密集度平均每年降低3.2%。

美國白宮批准警告氣候變遷是人類造成的聯邦報告(20171103_PHYS.ORG 連結2)

美國政府發布重要科學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極有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若未大幅減少碳排放,情況將會惡化。「氣候科學特別報告」(Climate Science Special Report)是「第4次國家氣候評估」大型報告的一部分,指出根據「大量科學的、同儕審查的研究」,全球地表年均氣溫在過去115年(西元19012016年)已增加華氏1.8度(攝氏1.0度);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活動,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為造成自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之暖化的主因,而無其他具說服力的替代解釋。報告指出,至本世紀末若無重大的排放減量,全球均溫相對於工業化前的年代可能升高達華氏9度(攝氏5度)以上,而海平面在未來15年預計會上升14英尺。

美國能源部國家圖書館發布抽取處理系統績效評估報告(20171029_HAZMAT 3)

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區國家圖書館的研究人員近期發布「抽取處理系統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Pump-and-Treat Systems)報告。抽取處理法(pump and treat, P&T)整治技術主要由3方面構成:液壓控制與污染物移除的地下水抽取、地上處理、以及用以評估績效的地下水監測。抽取處理法是被廣泛使用於不同形式場址之多種污染物的地下水整治方法。關於整治方法改變的決定是使用抽取處理法場址環境整治管理的重要元素。由於整治效果遞減、場址與污染的複雜性或其他因素,可能有需要在使用該方法整治的期間進行績效評估。雖然現有關於抽取處理系統績效評估的文件提供關於此種系統設計、運作與最佳化的資訊,但並未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引來支援關於何時轉用新整治法或讓抽取處理法退場的決定。在該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一種使用3個抽取處理系統案例發展出的抽取處理法績效評估方法以凸顯績效評估決定邏輯的關鍵層面,並描述與最佳化抽取處理系統、從抽取處理法轉用自然復育法,以及使用另一技術補充抽取處理法,來加速轉用自然復育法有關的績效評估結果。

英國牛津市提出禁用內燃引擎的零排放區計畫(20171031_Eco-Business連結4)

英國牛津市(Oxford)提出禁止內燃引擎以建立零排放區的激進提案。該市領導人公布將禁止所有柴油與汽油車進入該市市中心的計畫。該強烈舉動是對該市高二氧化氮水平的回應。牛津市的提案是可見於數個歐洲城市之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包括巴黎、奧斯陸與馬德里皆已宣布限制或禁止內燃引擎車輛的計畫。這些計畫將有助於提升對電動車的需求。牛津市的計畫若在諮詢後被批准,將分階段實施,在西元2020開始在市中心的數條街道上先針對計程車、轎車、輕型商用車與公車實施,涵蓋的區域範圍將分別在西元20252030年擴大,而至西元2035年重型貨車也將禁止進入該區。零排放區的支持者估計,若實施該計畫,牛津市中心污染最嚴重街道的二氧化氮水平,將從61 µg/m3降低74%至遠低於歐盟法律制定的40 µg/m3限值。目前支持與反對該計畫的民眾各半。專家指出,零排放區的分階段實施將有助於當地民眾接受該計畫,但該市必須確保民眾瞭解該市即將做出哪些改變,以及這些改變會帶給他們哪些利益。

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嚴格的飲用水全氟辛酸與全氟壬酸標準(20171101_NorthJersey.com連結5)

美國新澤西州州長表示,該州將規範飲用水中2種基本上在全國尚未受到管制卻很常見的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壬酸(PFNA),它們已被認為與癌症及許多其他疾病有關。該州對此2物質提出的最大許可量將是美國國內最嚴格的標準。新澤西州環境保護局(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將接受科學水質小組提出的標準。新的全氟辛酸與全氟壬酸標準將分別為14 ppt13 ppt。自西元2007年起,該州對全氟辛酸訂定40 ppt之較不嚴格的健康公告標準,但並未要求水源供應商達到此標準。該州在西元20062009年進行的採樣顯示,在Garfield及其它11個供水系統中的全氟辛酸超過40 ppt的健康公告標準。全氟辛酸在新澤西州的飲用水比在其他許多州的飲用水中要常見得多,並可在大部分美國民眾的血清中發現。而全氟壬酸則被用來做為抗苛性化學品及高溫之高性能塑膠製程中的輔助劑,該州11座公共給水系統及某些私水水井曾測出高於新建議限值的全氟壬酸。

污水處理業聯盟提倡混合生物廢棄物做為可再生資源(20171103_WMW 連結6)

廁所廢棄物是生物循環(biocycle)的重要部分,但因其總是被與其他資源分開處理,所以仍未受到妥善利用。「廁所董事會聯盟」(Toilet Board Coalition,下稱TBC)正尋求改變這種狀況。在西元2016年,TBC進行可行性研究來探討衛生(sanitation)在循環經濟中的潛在角色,並在該年稍晚發布研究結果,凸顯可最大化其所謂「廁所資源」價值的方式。TBC循環經濟計畫主持人表示,人類很久之前便建造污水下水道,但卻未顧及其他的生物廢棄物;目前很明顯的一個機會是綜合廁所廢棄物、食物及農業廢棄物等其他生物廢棄物,甚至可堆肥的包裝,來創造可升級製成不同產品的可再生資源。TBC的研究涉及在低收入市場之12家從事公共衛生業的中小型企業。其中8個正利用廁所資源來生產農業產品,並將其銷售至包括迦納、海地、肯亞、祕魯與南非等地的當地市場。幾乎全部都是供不應求。TBC也與聯合利華與金佰利(Kimberly-Clark)等大型企業合作,以探索創新與知識轉移的可能性。例如,金佰利指導的The Biocycle計畫,使用黑水虻的幼蟲吃食糞便廢棄物,並將其轉化為動物飼料蛋白質以及可製成燃料與肥皂的油脂等。

丹麥發布減少農藥危害的5年策略(20171103_ENDSEurope 連結7)

丹麥政府日前發布5年策略,承諾透過更嚴格的管制、更多資訊與更完善的監測,來減少人類及自然的農藥負荷。丹麥環境與食品部與利益相關者進行6個月的諮商後發布該農藥策略,其整體目標是透過農藥授權、目標性控制、累積知識的研究計畫,以及資訊、建議與指引等4個主要領域的工作,達到減少農藥對環境、自然與健康造成的負荷,並使農藥使用減至最低。該部已根據國際的地下水保護觀點調整農藥批准的評估原則;歐盟執委會將在明年初對現有地下水法規的有效性啟動公共諮詢。丹麥的飲用水取自地下水,因此在提取飲用水鑿孔附近的敏感區域,將禁止農藥的混合與填充,以及噴灑施用設備的清洗。政府將成立專案小組,來確定農藥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供制定自西元2018年起的整合性有害生物防治決策參考。另外,該策略將對西元2007年公共區域農藥使用自願性協議進行評估,來確保農藥使用持續減少,以及有效控制入侵性植物物種,也將持續透過補助支持有機食品生產。

印度將利用現地生物整治技術防止污水直接流入恆河(20171030_The Times of India 8)

印度中央政府為加速顯示其「潔淨恆河」(Clean Ganga)任務的效果,正試圖利用細菌生物整治技術來減少發包興建污水處理廠造成的延遲。污水處理廠通常需要23年的時間興建,但使用「吃污水微生物」的大規模生物整治技術則能加快河水品質改善過程,儘管其效果只能達一定限度。在使用生物整治技術時,活性微生物會吃掉如油或有機物等的污染物。細菌在污水處理中扮演關鍵角色而不會釋出臭味。因此,該過程也會減少原污水的惡臭,同時重金屬與有毒化學物質等污染物也會減少。該技術使用的微生物劑量是依照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微生物的食物)含量估算的。印度的「潔淨恆河國家任務計畫」(National Mission for Clean Ganga, NMCG)已在巴特那市(Patna)Bakarganj Nala試驗成功,且近期再批准2項新的試行計畫,並計劃進一步擴大實施於4個邦的54個排水渠。生物整治技術成本相當低,從發包執行到結果顯現只需68個月,實施這些技術可防止劣質水直接流入恆河及其支流。

Isha基金會提議透過大規模的河畔綠化來拯救印度河川(20171106_The Times Of India 9)

西元2011年印度每人可取得的水資源比在西元1951年時已減70%,而此數量至西元2050年時將進一步減少。人口成長是造成該問題的部分原因,但逐漸死亡的河川與枯竭的地下水使情況更加惡化。由薩古魯(Sadhguru)領導的Isha基金會(Isha Foundation)日前向印度總理提交一份描述該國可如何透過大規模河畔綠化來拯救其河川的報告草稿。該報告建議數項措施,但主推透過河畔種植來增加河川的水供應。該草案解釋如何沿著河川兩岸種植至少1公里寬的樹林帶便可恢復河川的生機。這些政策建議詳細說明如何在不影響河畔居民的生計下進行此項工作,以及如何透過獎勵與金融連結來鼓勵農民轉作木本農業。曾任該基金會顧問的前聯邦水務部長謝卡爾(Shashi Shekhar)指出,河川復育是項艱巨工作,無法單靠政府推動,但這卻是民間參與及如Isha基金會等組織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機會。他建議基金會創立以知名人士為首的公眾信託以向民間籌募河川復育計畫資金,並透過政府的政策援助來拯救河川;「為河川團結」(Rally for Rivers)等的宣傳活動將有助於提升意識,吸引足夠人氣來執行該任務。

馬來西亞生命之河計畫將清理及美化吉隆坡重要河川(20171101_star2.com 連結10)

耗資44億馬來西亞令吉的「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 RoL)計畫將在3年內讓在吉隆坡具歷史性的巴生河(Sungai Klang)與剛巴克河(Sungai Gombak)及其6條支流美化後的河濱漫步及享受美食成為可能。該計畫的3項主要部分為河流清理與美化、商業化及觀光促進,34億馬幣將用來清理總長110公里的8條河流,目標是在西元2020年前將目前第3級-第4級(不適合人體接觸)的水質提升至2B等級(適合休閒用途)。而美化工作則將聚焦於沿著巴生河與剛巴克河的10.7公里廊道(在西元2019年前完成),同時自西元2020年起在此相同河濱帶進行商業化與觀光促進。截至西元20178月,涵蓋吉隆坡市政局(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 DBKL)等轄區之110公里河川已完成81%的清理,美化工作也已完成49%。該國每年約有17萬噸的垃圾進入巴生河,其中包含直接排入這些河川之大部分未經處理的污水。官員指出,污水處理廠升級及家戶化糞池接管到污水處理廠網絡等工作至今都合乎進度,但在老舊住宅區民眾不見得有意願進行化糞池接管。另一項挑戰則是改變居民的思維與行為,不再把垃圾丟入河中。該宣導計畫將在年底推出「公民眼」(Citizen Eye)應用程式,讓民眾可拍攝有關「生命之河」計畫的照片,並將其寄送給相關組織與主管機關以便採取行動或作為參考資訊。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環醫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