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鞍子河保護地創造公私共管範例

鞍子河保護地是距四川省成都市區最近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大熊貓、川金絲猴、珙桐等多種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家園,是邛崍山山系野生動物的重要通道,還是「成都市第二水源地」文井江的源頭。為了探索更有效的保護地管理方式,2014年鞍子河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啟動了鞍子河保護地共管專案,一個由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共同管理保護地的模式就此產生。

保護國際基金會並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與台灣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協助規劃設計鞍子河自然教育中心軟硬體設施及相關教案開發與專職人力的教育訓練等。透過雙方基金會人員密切合作及在台海兩岸間奔波,歷經各式會議、課程、參訪、見習、試教及一陣子的試營運,鞍子河自然教育中心在2017年5月11日正式營運。 另外,CI也委請人禾基金會協助在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籌備中的大貓熊國家公園架構下進行《鞍子河保護地總體規劃》。人禾基金會的這二個合作案都由董事郭育任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率同兩基金會專業團隊通力合作在最短時間內展現具體成果。

2017年9月底,保護國際基金會在微信「鞍子河保護地」公眾號刊出《過去的34個月,我們在鞍子河幹了什麼?》一文,以簡潔的視覺化圖文,說明了鞍子河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國際基金會合作共管鞍子河保護地,以及保護國際基金會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建置自然教育中心以來的工作表現。 

我經過保護國際基金會同意,以正體文轉貼在此,供大家參考公私部門共管保護區及私私部門合作相關事宜的範例模式成效。 

 

過去的34個月,我們在鞍子河幹了什麼? 

2017年9月27日,鞍子河保護地共管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鞍子河自然教育中心召開。這次會議總結了過去34個月的工作,梳理了接下來一年的工作計畫,還針對鞍子河保護地在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整體框架下的發展進行了討論。 


那麼,在過去的34個月裡,我們在鞍子河幹了些什麼呢?


由臺灣資深專家團隊主筆,保護地工作人員全程參與,歷時20個月,今年9月,《鞍子河保護地總體規劃》制定完成,得到四川省林業廳、崇州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單位的認可和支援。


雪豹專項調查、土壤和地質調查……持續進行中。作為自然愛好者,專案組的工作人員還會「組團」開展各種小調查。


同時,我們為社區提供了多樣的培訓,比如農家樂的經營升級、中草藥的種植技能等,社區裡不少的傳統手工藝人還成為了自然教育課程中的講師。


自然教育是鞍子河保護地的特色,是連接公眾與自然的平臺。在未來的一年中,我們將與教育部門合作,為學校班級提供免費的公益課程,同時也為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準備的豐富多彩、極具體驗感的課程,歡迎大家關注鞍子河保護地微信公眾號,報名參加活動。 

在過去的34個月裡,我們得到了許多的支持與鼓勵。我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鞍子河保護地將成為國家公園多方位有效管理的示範。 

延伸閱讀

四川鞍子河自然教育中心持續精進

20170511四川鞍子河自然教育中心正式營運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護區成立自然教育中心推展自然教育(影片與相片)

CI讓亞馬遜雨林告知人類,是人類需要它,它不需要人類(影片)

CI讓大自然再次說話—2016年新增5部短片

CI與四川保育官員參訪台灣自然教育場域影像集錦(影片與相片)

鄭重推薦《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

保護國際基金會北京代表處考察奧萬大與台江環境教育影像集錦(影片與相片)

本網誌「中國大陸系列」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