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70831~20170908)(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70927才提供)

聯合國將製作「全球永續發展報告」引導各國落實永續發展目標(20170907_Eco-Business 1)

今年夏季來自43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聯合國總部開會時,全都聚焦於探查各國落實「永續發展目標」(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進展的年度報告,但此時「高階政治論壇」(High-Level Political Forum, HLFP)15名科學家卻忙於為不同的文件奠定基礎。該文件的設計將是展望未來以引導政策,而不是回顧過去以評估進展。此「全球永續發展報告」(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下稱GSDR)預定在西元2019年首次發布,然後每隔4年發布1次,它將提供基於科學的指引,來幫助各國決定其自己的永續發展途徑。參與的科學家指出,該報告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PC)的科學評估類似,將以證據為基礎,以影響決策為目標,並與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政治程序平行運作。轉變(即如何讓社會變得更永續)的概念將是該報告的主題,目標放在幫助各國政府了解其應該聚焦的部分、科學如何與政策及社會做連結,以及各國如何獲得其境內科學界的參與。

研究顯示準分子雷射可現址去除土壤污染物(20170901_optics.org 連結2)

雷射照射可取代土壤清洗或溶劑方法,成為去除土壤污染物的新方法。美國東北大學的團隊指出,以高功率準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直接分解污染物比傳統的去污染技術更有效且更便宜。雷射的最大優點是它可直接在污染場址使用。許多傳統的去污染方法需要挖起污染土壤,拖運至其他地方清理後再放回去,此過程既昂貴又耗時。現行方法的缺點也包括土壤清洗無法消除污染物,仍留下污染的清洗水問題;有機溶劑可能有害,過程產生的副產品成為2次污染物。而使用土壤氣體抽除法(Soil vapor extraction)只對滲透性或單一質地的土壤有效。雷射光可局部加熱污染物,使其溫度高達攝氏數千度。如此的高溫便足以破壞污染物的化學鍵,使之分解成更小更安全的分子。學者指出,原則上來說,雷射對從有機化合物到金屬離子的所有類型污染物應該都可發揮作用;有鑑於雷射能量轉換的高效率,該方法可望用在大規模的原位土壤污染整治。

法國將於2040年起禁止石油開採(20170906_EURACTIV連結3)

法國生態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日前提出法案,將終止碳氫化合物在法國的生產,並希望能帶動他國跟進。該法律規定不再頒發新的碳氫化合物探勘許可,以終止對新石油與天然氣礦床的找尋。現有的經營特許權將不在西元2040年後更新,所以生產至西元2040年將停止。余洛表示,法國將成為首個敢單方面做出此承諾的工業國家。關於非傳統的碳氫化合物(頁岩氣),無論使用哪種技術其開採都將被禁止。水力斷裂法(fracking)是至今唯一有效的開採技術,法國已在西元2011年為避免此種開採方式造成污染而禁止之,但並未排除未來可能使用的新技術。而現今唯一的例外是礦氣(mine gas)將持續因環境與安全理由而被捕集。法國打算透過這些規定來限制碳氫化合物使用,以履行其在巴黎氣候協定中做出的承諾。

奈米材料可協助人類對抗氣候變遷並減少污染(20170904_SCIENTIFIC AMERICATION 連結4)

全球科學家正在開發奈米材料來有效使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抓水中的有毒污染物與降解固體廢棄物成有用產品。研究人員已開發出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並將之用在工業用途的奈米二氧化碳捕集器。奈米微粒因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對體積比及其他特性,能促進二氧化碳轉換成其他物質,但面臨的挑戰是使其經濟可行,至今其效率還不足以進行工業規模應用。該領域最近的進展之一是印度科學暨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法國里爾科技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奈米二氧化碳捕集器(nanoCO2 harvesters)該捕集器使用水與陽光將大氣二氧化碳轉為甲醇,而甲醇可用來做為引擎燃料、溶劑、抗凍劑與乙醇稀釋劑等。另外,紡織與皮革工業使用的大部分有毒染料也可用奈米微粒捕獲。學者指出,奈米材料用來去除廢水中重金屬與染料的用途已被廣泛研究,而吸附過程使用含有磁性奈米微粒的物質是高效且易於進行的。此外,另一個正被開發的奈米材料應用領域為有機廢棄物管理,近期的研究顯示,將氧化金屬奈米微粒添加到食物廢棄物消化糟,可使產生的沼氣燃料量增加1倍。學者指出,如果奈米材料在健康及環境持久性上的風險能被妥善處理,未來幾年在幫助人類應對環境挑戰上可扮演重要角色。

歐盟執委會通過殺生劑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定義(20170904_ENDSEurope 連結5)

歐盟執委會日前通過確認「殺生物劑產品」(biocidal product)中之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科學標準。今年74日歐盟成員國才通過與農藥中之內分泌干擾物質分類有關的類似法規。歐盟執委會的目標是對農藥及殺生物劑產品中之內分泌干擾物質採用相同的標準;殺生物劑產品的種類包括消毒劑、病蟲害防制產品、保存劑,以及其他如船底防污劑與用於防腐的化學物質等。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直到西元201813日該法通過前,都可對該立法提出反對。歐洲議會的環境委員會將在928日的會議上對農藥中之內分泌干擾物質相關標準進行表決。「健康與環境聯盟」(The Health and Environment Alliance, HEAL)呼籲歐洲議會議員(MEPs)拒絕通過該立法,該聯盟認為這些農藥及殺生劑產品中之內分泌干擾物質標準所要求的「舉證責任」太高,將使有害物質的確認變得非常困難。

史無前例的固定氮生產水平可能對地球環境構成風險(20170906_PHYS.ORG 連結6)

根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與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的新研究,主要用於對作物施肥的人造固定氮(fixed nitrogen)產量目前約占地球新增之固定氮總量的一半,無論是新增至土地的或海洋的皆然。目前的人造固定氮產量比60前高5倍,科學家表示,此增量對地球環境構成的風險可能與造成氣候暖化之大氣二氧化碳快速增量同等巨大。研究人員結合農業肥料使用的歷史數據與固氮率的近期估計,以分析20世紀初以來人類的固定氮生產趨勢,再將這些趨勢與近期估計的自然固氮率與脫氮率進行比較。學者質疑地球目前的脫氮過程是否能跟上人類的固定氮生產速度。目前驅動此種脫氮過程的細菌似乎與固定氮的增加同步,但如果這些細菌滋生的棲地如沼澤與濕地未被妥善保護,使脫氮過程受損,則可能造成嚴重的氮循環失衡。這將導致水體有害藻華與死區發生、飲用水處理成本升高,以及來自水道中藻毒的公衛風險升高。即使脫氮過程能跟得上升高的需求,過多的氮依然會帶來負面的大氣後果,因為脫氮過程會產生溫室效應潛勢幾乎是二氧化碳300倍的氧化亞氮。

研究將測試利用工業大麻種子整治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污染(20170908_HEMPGAZETTE 連結7)

澳洲研究人員發現工業大麻種子製成的粉末可從水中移除特別有問題的毒素。澳洲皇家空軍(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一些基地之前使用消防泡沫,其所含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下稱PFAS)已污染溼地與水供應。這些PFAS中有些已被發現對實驗室動物有毒,代表也可能影響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澳洲紐卡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證實大麻種子的蛋白質能相當有效地從水中去除PFAS。新南威爾斯州政府與該大學將分別補助研究人員60萬及22萬澳幣,以檢視用此方法整治該州威廉斯頓市(Williamstown)澳洲皇家空軍基地大量受污染地下水的潛力。研究人員指出,目前尚未有簡單的整治方法可以針對所有的全氟碳化物,但已有證據顯示,一旦使用該粉末,全氟辛烷磺酸可被摧毀或回收。

亞洲地區的水污染危機加劇但民眾被蒙在鼓裡(20170906_Eco-Business連結8)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報告指出,由於亞洲工業快速發展卻疏於管制,使其正遭受水污染惡化危機,但最弱勢的民眾卻被蒙在鼓裡,無法得知其飲用、農作與捕魚的水是否安全。該報告於日前發布在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週(World Water Week in Stockholm),主題為:「渴望正義:印尼、蒙古與泰國水品質資訊透明化與其貧民難以取得乾淨水源之苦」。該報告指出,儘管這3個國家事實上有立法要求必須對水品質資訊保持透明,但他們卻藐視這些法律。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該情形會對貧窮的農村社會的健康與生計帶來可怕的後果;此研究是該組織人與環境資訊權利(STRIPE)計畫的一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國家有廣泛的立法要求政府必須主動發布環保資訊,並滿足「取得資訊權利」(Right to Informaiton)的要求。雖然這些法律規定很廣泛,卻缺乏如何向社區提供資訊的明確性。研究也發現官員並未實際執行這些法律,例如在印尼與蒙古,分別有58%59%的資訊取得要求被官員忽視。

菲律賓呼籲東協國家在紅樹林保護上更團結一致(20170905_denr.gov.ph連結9)

有鑑於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紅樹林對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的重要性,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部長呼籲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以下簡稱東協)會員國,在促進紅樹林的發展與保護上更團結一致。部長西馬圖(Roy A. Cimatu)是在馬尼拉舉辦的第2屆東協紅樹林大會(ASEAN Mangrove Congress)做出上述呼籲。西馬圖指出,在紅樹林研究與發展上的團結是保護該地區免受到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之毀滅性影響的關鍵。某些東協國家已開始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如更頻繁的熱帶氣旋、極端的洪災、風暴潮、山崩、海岸侵蝕與海水入侵等。根據亞洲開發銀行近期研究的推測,東協地區預計在西元2100年前將因年均溫上升攝氏4.8度以及平均海平面上升70公分而面臨氣候變遷最嚴重的影響。數項研究顯示,範圍長達1公里以上的紅樹林,能透過其巨大的地下根網絡與高度植被結構複雜性,將海浪減弱高達75%。而全球1,800萬公頃的紅樹林覆蓋面積中,35%位於汶萊、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等東協國家。

研究發現東南亞船舶污染全球最嚴重(20170831_Eco-Business連結10)

研究指出,東南亞沿岸地區遭受最嚴重的船舶交通污染。該研究日前發布在「大氣環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說明造成該區污染的因素;船舶污染被認為每年在該區造成多達24,000人死亡。研究人員彙整西元201530萬艘商船排放量的詳細資訊,發現6個污染最嚴重港口的其中3個包括新加坡、香港與上海,而馬六甲海峽、東海與黃海的船舶排放濃度也是全球最高。研究人員使用全球「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的數據,該系統要求所有超過300噸的船舶定期報告其位置。研究人員結合這些數據與船舶大小、引擎類型及使用的燃料等資訊,繪製出船舶污染的高解析度影像。科學家指出,吸入船舶污染物嚴重健康影響,而東南亞由於有大量未註冊而未納入研究的當地船隻,情況可能更糟,且至今船舶排放的問題尚未受到太多關注。研究首席作者指出,強制執行污染管制區應可有效處理此問題。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環醫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