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70627~20170703)(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70720才提供)

全球7,400座城市市長誓言對抗氣候變遷(20170628_theguardian 連結1)

全球超過7,400座城市市長承諾,在川普決定讓美國退出巴黎協議後,將會推動更多地方努力來應對氣候變遷。在「全球能源市長盟約」(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的首次會議上,來自美國、歐洲與其他地方城市的領導人誓言一同致力於2年前歐巴馬的承諾。城市將制定減排測量標準來幫助其監測進度,也將分享實現無碳運輸與住宅的想法。美國亞特蘭大市長里德(Kasim Reed)承諾讓該市在西元2035年前使用100的再生能源,並指出75美國人口與國內生產毛額都集中在地方領導人承諾將致力對抗氣候變遷的城市地區,因此美國在沒有國家政府的參與下,依然有能力實現35%至45%的二氧化碳減排。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表示,市長們需積極主動並共同策劃,否則將面臨重建基礎設施以應對氣候變遷需要的龐大額外花費。在此次會議召開前,前紐約市長彭博才宣布未來3年將會投資2億美元在能顯示其減排決心的美國城市。他表示,美國已達到在西元2025年前減排26%目標的一半,而華盛頓與此進展幾乎無關,這是城市、州、企業與市民與市場共同奮鬥的成果。

歐盟執委會考慮管制微塑膠(20170627_ENDSEurope 連結2)

歐盟執委會正考慮在化妝品中禁用微塑膠,並立法解決輪胎及紡織品釋出微粒的問題。日前歐盟執委會推出的諮詢要求受訪者對5毫米以下之不溶性微粒的對抗策略評分。歐盟執委會為解決化妝品、清潔劑與建築油漆中故意添加之微塑膠,考量實施的選項包括直接禁止、課稅、強制標示與志願性產業行動。諮詢文件也列出對抗輪胎磨損與紡織品清洗非刻意釋出之微塑膠的措施,此二者各占全球微塑膠直接排放量的1/3。該文件指出,輪胎釋出的微塑膠可以要求逐步淘汰最不耐用款式的新法規來使其降至最低,而耐用性也可透過志願性產業承諾、財務獎勵與歐盟輪胎標籤顯示的評級來提高。針對紡織品則以法律要求製造商逐漸減少其服裝釋出的微纖維、透過歐盟環保標章的自願性減量,以及強制新洗衣機裝設微粒過濾器等。

新全球氣候策略尋求在西元2020年前快速減少碳排(20170704_Eco-Business 連結3)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前執行秘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4月啟動全球計畫「2020任務」(Mission 2020),以為「全球氣候對話」帶來「新急迫性」。在「自然」期刊發表的合著評論中,菲格雷斯詳細介紹「2020任務」的6重點行動呼籲,該評論獲得61個包括氣候科學家、非政府組織等個人或團體的背書。菲格雷斯及其同儕認為,如果要限制至西元2100年的全球暖化在攝氏1.52度之間,全球排放必須在西元2020年前達到高峰值,並開始迅速下降;在缺乏地球工程或負排放技術大規模部署的情況下,全球排放若在西元2020年後達到高峰值,將無法提供足夠時間讓全球經濟轉型。該計畫的支持者提議聚焦於不同部門的6個里程碑,以在未來3年取得重大進展:「一、能源:到西元2020年再生能源至少占全球總發電量的30%;二、基礎建設:各國應每年承諾花費3千億美元幫助城市與州,在西元2050年前讓建築與基礎建設完全去碳化;三、運輸:電動車應占全球新車銷售的15%;四、土地:建議在西元2030年前完全停止全球的去森林化,並聚焦於可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中的農業做法;五、工業:重工業應計劃在西元2050年前將排放減半;六、金融:為氣候減緩與調適籌募至少1兆美元」。

大型研究為空氣污染與早逝間的關聯提供強有力證據(20170628_ScienceDaily 連結4)

一項調查美國6,000萬人的新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會提高人口過早死亡的風險,即使暴露水平低於美國環保署目前建立的國家空氣品質標準(NAAQS)。哈佛陳曾熙公衛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發現,全國PM2.5的水平每降1微克/方公尺(ug/m3)可避免12,000人早逝。同樣地,全國臭氧水平每降10億分之一(ppb)可避免1,900人早逝。學者指出,這項研究針對的人口眾多,因此具有史無前例的統計強度。研究人員檢視美國醫療保險制度Medicare 6,000萬個年紀大於65歲的美國人,在7年多期間內的索賠紀錄,也估計整個美國索賠資料可覆蓋及解釋之每1公里網格的空氣污染水平。研究人員是使用以基於衛星測量與空氣污染電腦模擬開發的暴露預測模型,來估計空氣污染水平。

研究探討促進歐洲國家生態創新的因素(20170629_European Commission 連結5)

新研究分析促進19個歐洲國家生態創新(eco-innovation)的因素。法規與環境補貼在東歐比在較富有的西歐被認為是更重要的因素。外部的研究與開發(external RD)在東歐也較為重要,顯示東歐需要其他國家與競爭對手之特定技術轉讓。生態創新是提供環境利益之產品、流程或服務的開發,對減少企業環境影響與改善永續性皆相當重要。此研究利用「社區創新調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分析19個歐洲國家原料、能源、二氧化碳、危險物質、空氣與噪音、土壤、水資源及回收利用等技術領域之生態創新帶來的環境利益。調查結果顯示,就不同領域的重要性來說,減少能源使用幾乎在所有國家皆是重要的創新領域。監管措施對空氣、噪音、土壤、水資源、危險物質等領域的創新特別重要,但對原料及節能較不重要,因為在此2個領域節省成本是較重要的因素。研究也發現環境補貼對減少二氧化碳的創新也特別重要。研究人員表示,監管措施可能是發展生態創新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往往沒有市場誘因可以趨動負面環境影響的改善。研究與開發對生態創新也很重要,因為許多新領域需要研究來促進進一步的發展。

美國加州將嘉磷塞列為潛在致癌的化學品(20170627_DW 連結6)

美國加州監管機關已決定普遍被使用的除草劑「農達」(Roundup)必須印有會致癌的警告標籤才可出售,為美國首個如此做的州。美國加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日前表示,該除草劑的主要成分嘉磷塞(glyphosate)將在77日被列入潛在致癌的化學品清單中,而1年後該除草劑可能必須印有警告標籤。加州衛生監管機關也必須決定農達的嘉磷塞含量是否高到足以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嘉磷塞製造商孟山都(Monsanto)為阻止該標籤在法院敗訴後已再次上訴。歐洲目前已有1百多萬人恐嘉磷塞會致癌,簽署請願書要求歐盟禁止孟山都販售該化學品。歐盟28個會員國將在12月正式決定是否延長對嘉磷塞的許可。

德國公民科學家開發空氣污染感測器(20170630_Eco-Business 連結7 )

德國公民科學家有鑑於官方空氣污染監測的不足,開發出一種任何人都可製作的工具來測量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這些公民科學家定期在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鎮(Stuttgart)聚會,目的是開發應用程式讓公民可使用公開數據。在2年前的一次聚會中,社會企業家盧茨(Jan Lutz)建議進行Luftadaten(「空氣數據」德文)計畫,讓該市市民製作易於組裝的感測器來測量空氣品質。盧茨的計畫大受歡迎,因為公民科學家認為政府的感應器不足以測量空氣品質。斯圖加特政府的感測器安裝於繁華的交通路口,而盧茨的感測器則可安裝在許多地方,從住宅的陽台到公園,有潛力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依照使用者手冊中自己動手做的說明,全球各地的公民科學家可將空氣污染感測器連接到無線晶片、USB電源以及測量空氣中濕度的溫度計,整組設備便可將資料傳輸至Luftadaten網站,該網站會以地圖顯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目前全球有超過1,000個此類的感測器,共有23個國家已顯示在Luftdaten網站上。

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呼籲東協一同致力於永續城市化(20170627_denr.gov.ph 連結8)

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DENR)部長日前呼籲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以下簡稱東協)的會員國在面臨東協經濟整合與氣候變遷挑戰之際,應共同致力於實現經濟與社會平等成長而不進一步犧牲環境。部長是在東協與對話夥伴研究發展專家會議上作出上述呼籲。他指出,地區永續城市化的目標只有大城市與其他城市化區域共同行動下才能實現;地區研究發展專家的聚會對於實現東協經濟共同體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決策者依賴科學研究產生的技術來決定其行動方向與提出創新解決方法;而這種基於科學的研究也是東南亞25個迅速發展城市提出東協「環境永續城市」(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Cities, ESCs)計畫的基礎。環境永續城市優先考慮使用低碳技術、鼓勵城市居民、企業家與商業機構去努力實現碳中和的經濟,以及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與廢棄物轉化能源利用。他指出,研究顯示城市化是全球暖化的主要趨動因素,而西元2015年的研究也顯示,東南亞的城市與其他正在城市化地區的居民戶數至西元2030年可能會成長1倍至1.63億戶,將造成氣候變遷及其全球影響的進一步惡化。

馬來西亞國家水務委員會進行化糞池清理執法研究(20170703_THE STAR ONLINE 連結9)

馬來西亞屋主必須維護自家化糞池否則可能被國家水務委員會(National Water Services Commission, SPAN)依其正考慮執行之法規處以罰鍰。有鑑於民眾對於定期清理化糞池的意識不足,國家水務委員會正進行研究以執行「化糞池處理條例」。該委員會首席執行官指出,該研究的焦點在於罰則、特許經銷商或清潔承包商的指定及服務收費。全國目前有超過130萬個化糞池,為城市地區與全國住宅區的670萬居民提供服務。該官員指出,每3年清理一次化糞池的屋主寥寥可數;自西元2010年就存在「化糞池處理條例」,而根據「2008國家水務產業法」,化糞池被認為是個人或私人財產,允許屋主自行維護,因此該條例無法執行。「2006水務產業法」的第65條規定,個別化糞池擁有人必須維護其系統,否則可能處以5萬馬幣以下的罰鍰。另一項條款則規定若屋主的骯髒化糞池對健康造成妨害或危害,即是犯罪,可被處以高達5萬馬幣的罰鍰或拘留6個月,或經定罪後2者兼施。

二氯甲烷排放威脅臭氧層破洞修復(20170627_theguardian 連結10)

新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抑制成長快速的二氯甲烷排放,臭氧層破洞的修復將會延後數10年。過去10年來該化學品在大氣中的含量翻倍,而其使用並未受到蒙特婁議定書的限制。二氯甲烷除用於除漆劑外,也用做工業溶劑、氣溶膠推噴劑與聚氨酯泡沫發泡劑;人們對其洩漏處或排放迅速升高的原因所知甚少。此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的新研究分析大氣中二氯甲烷含量,發現在西元2004-2014年間每年上升8%。科學家指出,該狀況如果持續,臭氧層的恢復將延遲30年至西元2090年。二氯甲烷未被列入「蒙特婁議定書」是因為它在大氣中分解相對快速,通常在6個月內就會分解,因此未料會持續累積。相較之下,氟氯碳化物能持續幾十年甚至幾世紀。科學家指出,如果大氣中的二氯甲烷保持在目前的水平,臭氧水平的恢復只會延遲5年,而如果二氯甲烷水平持續以像在西元2012-2014年之間之高成長速度升高,臭氧層的恢復恐將被無限期延後。該結果突顯長期觀測臭氧層破壞氣體,並擴大蒙特婁議定書來減少臭氧層新威脅的重要性。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環醫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

延伸閱讀
本網誌「國際環保新聞週報」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