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部門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管理現況

中國林業部門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管理現況-201707.jpg - 日誌用相簿

 

前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浩繁,在資源利用與保護上,如何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這不僅是中國政府或人民要頭痛的事情,也關乎全世界生境是否穩定平衡及如氣候變遷調適、生物多樣性保育等重大議題之演進成效。多年來我因參與中國大陸自然保護區一些計畫的運作而有膚淺的接觸,但每接觸就愈多疑惑,因為中國自然保護區體系複雜,加之改革開放後經濟開發壓力進逼自然保護區所衍生的一堆管理問題,更是讓我眼花撩亂,無法見樹又見林。最近閱讀到中國國家林業局發行的《森林與人類》月刊2016年11月號《自然保護區60年特刊》,終於對中國自然保護區體系尤其是國家林業局主管的自然保護區有了比較清楚的認知。這特刊邀請眾多學者專家撰文集結而成,將中國自然保護區的沿革、現況、問題及經典保護地作了重點介紹,我深有收穫,為了讓自己可以留下閱讀記憶,同時讓台灣的生態保育夥伴也大致認識大陸自然保護區運作情形,我就稍微整理了裡面的一些文章要義,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沿革

1956年9月,秉志、錢崇澎等五位科學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92號提案:「請求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林禁伐區,保護自然植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於是,國務院責成當時的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建立中國自然保護區工作。

1956年開始,先後在廣東鼎湖山(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浙江天目山、海南尖峰嶺、福建莘口、廣西花坪、雲南西雙版納、吉林長白山、黑龍江豐林等地陸續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1967-1978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然保護區受到嚴重摧殘,許多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遭到破壞或撤銷。例如1970-1977年底,甘肅省就打死大貓熊10隻、金絲猴47隻、羚牛85頭、野牦牛103頭、野駱駝25峰。

1985年,中國實施《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這是中國自然保護區建立、管理方面的第一部法規,為規範建立自然保護區體系提供了法律依據。

1987年5月,國務院環境委員會頒發了《中國自然保護綱要》,這是中國第一個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宏觀指導性文件,明確表達了中國政府對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政策。

1988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關於捕殺國家重點保護和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明確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劃定自然保護區。

1989年1月,林業部和農業部第一號令發布了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1993年中國成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的締約國之一,自此,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進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與國際接軌的穩步發展軌道。

1994年,國務院發布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是中國第一部自然保護區專門法規,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開啟了綜合管理與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新模式。

1999年中國陸續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復原工程。

2015年,為了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典型違法違規活動,環境保護部等十部門印發《關於進一部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國家林業局並展開「綠劍行動」,堅決查處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各類違法建設活動。

2016年止,中國共建立了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0處,陸域保護區面積1.47億公頃,覆蓋國土面積14.8%。(中國自然保護區名錄

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不到22%,其中,僅有不足13%的天然林,原始森林更為稀少。


 

保護效果

中國自然物種統計約有34792種高等植物、2千餘種地衣、1萬餘種真菌、約7516種脊椎動物、5萬餘種無脊椎動物、15萬種昆蟲。目前涉及滅絕等級的植物有52種、受脅植物有3767種、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達10102種,約占評估植物總數的39.3%。涉及滅絕等級陸棲脊椎野生動物36種、瀕危等級動物835種、受脅動物407種、需關注級動物387種、約占評估動物總數的62.1%。

依法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246種和8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56種或種類(其中一級96種或種類、二級260種或種類)。

目前有65%的高等植物群落類型和85%的野生動物種類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保護率達到89%。中國約75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有88%納入自然保護區保護,平均保護了64%以上的野生族群。

為了保護大貓熊,中國先後建立了67個保護區,面積有336萬公頃,保護了66.8%的野生大貓熊種群和53.8%的棲息地。中國最早的大貓熊保護區是1963年成立的四川臥龍(汶川縣)、白河(南平縣)、王朗(平武縣)、喇叭河(天全縣)等四個自然保護區

全國有120餘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全部或或部分野生種群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占64%,水杉、銀杉、鐵杉、蘇鐵、連香樹等重要珍稀野生植物的大部分原生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面積已達中國森林面積的15.1%,占天然林的28.7%,是中國自然度最高、物種最豐富、價值最高、景觀最美、效益最好、品質最精華的森林。

自然保護區也保護了中國1634萬公頃的濕地,占全國濕地面積的30%,其中自然濕地1540萬公頃,占自然濕地面積的33%。40%沼澤濕地和30%的湖泊濕地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

自然保護區還保護了約30%的荒漠植被、11%的草原。

中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規劃了379.7萬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就覆蓋了87.4萬平方公里,保護率達23%。

中國1.8萬公里海岸線有100多個自然保護區,13.3%的沿海區域和69%的紅樹林都在保護區內。

根據統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總生態資產5.92萬億元(人民幣),每年產生的服務價值達1696億元,占全省生態服務總值的23%,自然保護區內單位面積服務價值比全省高8%。

 

管理制度

1994年,實施的《自然保護區條例》要求自然保護區實行分類管理,但沒有明確如何分類,是通過《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1993》實施的。

中國自然保護區一般按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同分為生態系統、野生物和自然遺跡三大類別九種類型。其中,森林、野生動物、濕地、荒漠4種類型就占了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96%,其他5種類型規模都很小。

1985年出台《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5年出台《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7年頒發《水生動植物管理辦法》、2004年發布《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國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一刀切」現象普遍存在。

許多保護區在劃界時受到行政管理體制的限制,出現了一個完整的山地(或湖泊)生態系統分設多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管理的現象。

中國自然保護區採用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按資源實體的不同由資源實體主管部門分別管理,林業部門負責森林、濕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農業部門負責草原和水生原生動植物類型管理,國土部門負責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海洋部門負責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環保部門作為綜合管理部門。

按事權劃分原則,中國自然保護區分別由國家、省、市、縣四級人民政府管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有446個,面積占所有自然保護區的65.9%。但中國自然保護區的分級管理制度遠未執行到位,保護區級別不是按照資產產權關係而是按照生物多樣性重要程度確定的,即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其管理層級可以是省級、市級、縣級甚至鄉鎮人民政府,還可能是科研教育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由此帶來了許多問題,如職責與權限不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資金投入、人事任免等方面權責不清,制約了自然保護區的健康發展。(註:這點在我2017年6月下旬考察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看到的矛盾最為明顯,日後另撰文介紹該保護區的荒唐管理現象。)

自然保護區依照主導功能性差異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分別對各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管理政策。核心區是各種自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主要保護對象及其原生地、棲息地、繁殖地集中分布地帶,不允許任何人為活動。緩衝區是為了減緩外來干擾對核心區的影響,在核心區外圍劃定的,只能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的區域(地帶)。實驗區是探索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有效結合的途徑,可以適度集中建設和安排各種實驗教學、參觀考察、生產經營與必要辦公、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全中國有近20%的自然保護區沒有明確邊界,1/3的自然保護區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4.5萬專職管理人員(加上兼職人員,林業各級自然保護區過做人員達5萬人左右)中專業技術人員只有1.3萬人,超過一半的自然保護區沒有編制總體規劃,沒有實施任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缺乏必要的管護站點、巡護管護裝備,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沒有執法力量。

2016年西藏自治區政府投入3.2億元將羌塘自然保護區管護站建設納入自然保護區體制機制改革首個試點,建立運行了73個管護站,從沿線縣鄉村選拔780名專業管護員履職生態保護,提昇了中國最大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能力。

國家林業局目標力爭2020年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達到2240處。 

長白山天池瀑布-20170622-縮.JPG - 日誌用相簿吉林省長白山國家級自保護區天池瀑布近景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