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1001~20161007)(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1020才提供)
美國環保署發表更新版氣候復原力評估工具(20160929_ USEPA 連結1)
美國環保署日前發表更新版之線上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工具,該工具可輔助使用者根據其社區面對的威脅型態設計調適計畫。此「氣候復原力評估與認識工具」(Climate Resilience Evaluation and Awareness Tool, CREAT)是為水公共事業設計。在此更新版中,該工具以一系列直觀性模組呈現資訊、提供氣候變遷預測數據,以及呈現貨幣化的風險結果。其氣候預測地圖顯示各種未來氣候情境,包括百年一次暴雨的降雨強度,或一年氣溫超過100℉的天數等。有了這些資訊,公共事業擁有人及操作者便能更妥善地為氣候變遷的衝擊預做準備。此工具已被用於許多社區的調適規劃中,如麻州Manchester-by-the-Sea市使用此工具以更佳瞭解其污水設施與營運的脆弱性,以及德州休士頓市使用此工具以更佳瞭解其地面水供應的脆弱性等。
歐盟執委會推出內分泌活性物質資訊系統(20161003_ JRC 連結2)
歐盟執委會於日前推出「內分泌活性物質資訊系統」(Endocrine Active Substances Information System, EASIS),此為聯合研究中心(JRC)開發的網路應用系統,可讓使用者搜尋及收集與內分泌活性相關之化學物質科學研究結果。推出該系統是「歐盟內分泌干擾物質策略」的一環。此系統目前含有來自9,000多份涵蓋試管與不同物種(包括某些人類數據)活體實驗所蒐集到的513種物質資料,這些物質可從如植物保護與殺生物劑產品、工業化學品或藥品中發現。該系統是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協調模板」(OECD Harmonised Templates)建造,確定可與主要國際資料蒐集任務﹝如歐盟化學品法規(REACH)進行的﹞相容。該系統旨在收集經同儕審查之研究結果,以補足既有資訊,亦將協助建立研究社群、主管機關與業界之間的橋樑。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表首批「有害結果路徑」(20160930_ Science Daily 連結3)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日前發表首批之5項「有害結果路徑」(adverse outcome pathways, AOP),其中3項是由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JRC)發展出來。有害結果路徑是形容人類或野生生物因暴露於化學物質導致有害健康效應之毒理流程的高度結構化方式。基本上,有害結果路徑是以發生於生物有機體不同階段之因果相連「關鍵事件(key events)」的邏輯次序描述毒理流程。有害結果路徑的架構是科學家、監管人員與決策者經廣泛的國際合作所發展出,其主要目標是使機械論式的毒理知識能更容易地被用來支援安全性評估決定,它們是自傳統動物測試轉型至根據試管方法與計算模型之非動物方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聯合研究中心也已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及美國環保署合作開發出公眾可用的「有害結果路徑知識庫」(AOP Knowledge Base)。此重要資源可促進科學眾包(crowdsourcing)及線上同儕審查,讓有害結果路徑隨著人民對相關科學的瞭解增加持續發展。
美國環保署完成2項可減少氫氟碳化物排放的法規(20160926_USEPA連結4)
美國環保署日前完成2項可望減少氫氟碳化物(HFCs)預測之成長與排放的新法規,這些法規是展現美國持續承諾要在國內減少氫氟碳化物排放之一系列作為的一環。依清空法第612條,該署的「重要新替代品政策」計畫(Significant New Alternatives Policy, SNAP)將更多更安全與對環境更友善的化學品加入冷凍、空調與消防產業可使用化學品之清單中;將數種新替代品在冷凍與空調業的特定終端用途列為不可接受;改變數種之前在冷凍、空調與發泡業被列為可接受之替代品的狀態;內含不可接受之發泡劑的發泡產品也被列為不可接受。該署在將替代品列為不可接受或將原本可接受之替代品的狀態改成不可接受前,都會先確認有對人類健康、環境構成較低風險之其他替代品的存在。這項法規至西元2025年可望減少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氫氟碳化物排放。該署並依清空法第608條強化冷凍劑管理計畫,將規定擴展至如氫氟碳化物與其它非臭氧破壞替代品。此將透過降低大型空調與冷凍設備必須進行修理之冷凍劑外洩率,並採納認證修理與執行定期漏氣檢查等業界最佳作法,來達成減少排放的目的。
歐盟提案將波羅的海與北海設為氮氧化物排放管制區(20161004_ ENDS 連結5)
歐盟執委會提交自西元2021起將依國際公約限制波羅的海與北海航行船舶氮氧化物排放的提案,此提案將在西元2016年10月及西元2017年5月之國際海事組織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中討論,如果達成協議,預計將於西元2017年的會議中正式通過,屆時波羅的海與北海將成為歐盟第一及第二個受「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MARPOL)規範的氮氧化物排放管制區(Nitrogen Oxide Emissions Control Areas, NECA)。根據此提案,在此2歐洲海域航行的船舶必須將引擎之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介於1.96至2.4 g/kWh的限值下,視其航行速度而定。依該公約附件VI設立及經全球通過之氮氧化物上限已適用於既有的2個氮氧化物排放管制區,分別為北美海域(自西元2011年起)及美國加勒比海海域(自西元2013年起)。歐盟執委會指出,波羅的海與北海成為氮氧化物排放管制區將可減少1/3船運排放對該區氮沈降的貢獻度。歐盟執委會也預測,波羅的海設為管制區後,優養化情形將可減少約20-30%。
全球最大廢棄物轉沼氣廠將於西元2016年春啟用(20160928_ The Guardian連結6)
全球最大的廢棄物轉沼氣(waste-to-biogas)廠預定在西元2016年春季於英國諾斯維奇(Northwich)正式啟用,它將使用先進的酵素技術來處理未經分類的家庭廢棄物。根據進行該計畫的丹麥東能源公司(Dong Energy),該廠每小時將可分類15公噸的垃圾,處理過程並可產生足以供應將近1萬戶家庭的電力;它將使用Chester及Wigan地方議會收集的垃圾,生產5 MW的再生能源。該廠的能源轉換是先將有機物質如紙及食物等自其它廢棄物流分離出來,然後在一巨大的反應器中使用酵素來「清洗」去除污染物。開發此酵素的Novozymes公司主管指出,酵素可將廢棄物中的所有有機物質提出並液態化,清洗後便成為富含油脂並可被轉成沼氣的污泥。其它廢棄物流如塑膠與玻璃等將被分離出以便回收。處理後產生的沼渣也可用來修復土壤,做為短期輪作能源作物田地的表土材質之一。其它不可回收物質則可焚化產能或做為水泥窯燃料。
加州試行移除地下水硝酸鹽的創新方法(20160926_ 23ABCNews連結7 )
加州水資源管理委員會(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與該州德拉諾(Delano)市合作,正在進行自地下水移除硝酸鹽的創新試行計畫。由該州注資500萬美元、歷時3年的試行計畫將可做為加州處理地下水硝酸鹽污染問題的模型。用於服務加州2,100萬居民之超過680個社區供水系統仰賴受到砷或硝酸鹽等「主要污染物」污染的地下水源,其中207個的地下水發現高硝酸鹽濃度,必須經混合稀釋或其他處理才能做為安全飲用水源。德拉諾市的試行計畫使用傳統用於污水處理的生物脫硝方法,利用細菌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脫硝細菌本存於地下水中,處理廠的設計是創造出適合此生物程序發生的最佳環境。部分地下水以此種生物脫硝程序處理,之後再經過過濾、消毒及混合等步驟,以產生符合硝酸鹽飲用水標準之安全飲用水。而傳統的硝酸鹽處理技術則包括離子交換、逆滲透與電透析等。
專家提議以最佳可行技術方式對抗海洋垃圾問題(20160930_ ENDS連結8)
環境顧問公司Eunomia的首席顧問謝林頓(Chris Sherrington)日前在歐盟高階會議中表示,減少海洋塑膠廢棄物應採取聚焦於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之「措施導向」方式;因為目標需要廣泛且昂貴的監測,故設定目標並非對抗此日趨嚴重問題的最好方式。他建議針對被清楚確認為海洋垃圾來源之特定項目,建立應由所有成員國落實之因應措施清單。這些措施可由專家委員會制定,如工業排放指令之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AT reference documents)。措施可能包括一次用飲料容器之押金返還制度、對含有塑膠之可拋式物品課稅、逐步淘汰塑膠吸管及棉花棒、對香菸課稅以用於支付清理成本、以及全歐盟化妝品禁用微珠等。目前歐盟並無減少海洋垃圾的強制性量化目標,但環境委員會已在廢棄物架構指令的修正案中提出陸上目標(land-based goals)。謝林頓指出,目標對陸上垃圾較為有效,因為較容易監測是否達成目標;因此歐洲議會對在西元2030年前削減50%陸上垃圾的要求可為解決海洋塑膠問題帶來顯著進展。
洗滌合成纖維會讓大量微塑膠流入海洋(20160929_ DW 連結9)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學者發現,使用洗衣機以常溫洗滌合成纖維製成的衣物,會釋出大量微小塑膠纖維進入污水。研究指出,洗一次衣服會釋出多少塑膠纖維須視纖維以及洗衣精的種類而定,洗一次容量通常為6公斤的壓克力纖維(acrylic-fabric)物件(如毛毯)會產生超過70萬條的個別纖維;而洗一次聚脂纖維與棉混製的衣物則會產生約14萬條纖維。其它研究顯示,此類纖維可在污水處理廠下游的水體中發現,雖然洗衣機排出的污水通常會經污水處理設施過濾,微小的綿絨不一定會被濾除。學者自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樣中發現微塑膠幾乎無所不在,且海洋生物吞食微塑膠的情況極為普遍,但人類目前對於微塑膠會如何影響海洋食物網的情形所知仍然有限。普利茅斯大學學者則謹慎表示,他們雖然提倡進入環境中的塑膠微纖維必須減少,但還不建議全面禁用合成纖維紡織品;紡織品帶來的社會利益無庸置疑,因此自願性或政策干預應瞄準減少微塑膠綿絨的排放,透過改變紡織品的設計或出流水過濾,或兩者並行。
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加嚴衝擊掩埋場滲出水管理(20161003_ Waste 360 連結10)
美國廢棄物專家指出,將垃圾掩埋場滲出水排入污水處理廠(publicly owned treatment works, POTWs)是傳統上滲出水簡單且便宜的處置方式。然而隨著污水處理廠面臨更嚴格排放標準的法規,情況已開始改變。某些污水處理廠已完全不接受掩埋場滲出水,因為它可能造成下游河川不良的後果。同時根據業界的統計數據,處理滲出水的成本正逐漸攀升,最高可占掩埋場營運成本的40%。掩埋場垃圾滲出水特別會對使用紫外線消毒的污水廠造成問題,學者指出,將滲出水排入污水處理廠會將吸收紫外線的化學物質帶到水中,降低紫外線的強度及其消毒效率。掩埋場先期處理滲出水的方法主要包括蒸發與生物處理。操作與維護蒸發的設備可能耗費大量勞力與能源,而僅靠生物處理可能無法將滲出水處理至所需標準,因此需用到其他移除污染物的程序。專家指出,與污水處理廠合作或考量合作的掩埋場應針對處理廠的特定操作面向加以瞭解,如倘若污水廠尚未使用紫外線消毒,是否準備使用等。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延伸閱讀:
本網誌「國際環保新聞週報」專欄各文
瀏覽人次: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