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0521~20160527)(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0606才提供)

 中壢垃圾問題-1---掃瞄---199705---賴鵬智攝.jpg - 日誌用相簿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0521~20160527)(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0606才提供)

聯合國報告凸顯6項重要新興環境議題(20160520_ UNEP 連結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發表的Frontiers報告中,確認並凸顯全球6項重要新興環境議題,並提供其解決方法。作物毒性報告檢視旱災與高溫如何導致農作物累積對動物與人類有毒的化合物,如長期旱災引起的硝酸鹽累積;由於溫度的上升,農作物、特別是玉米的黃麴毒素污染風險,在高緯度地區預計將會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持續增多;報告顯示人類侵犯自然棲地讓原本存活在野生宿主的病原體更容易傳染給牲畜與人類。塑膠污染科學界正在努力瞭解海洋中數量持續增加的微塑膠對各種生物帶來的衝擊,以及其透過人類食用遭污染食物對人類健康帶來的風險。金融部門:金融部門對低碳、高資源利用效率與對環境有利的資產投資皆能扮演關鍵角色,可協助將資金自會破壞環境的傳統資產移至它處;報告也舉出數項可提供創新解決方法以帶來永續改變的新興金融方案氣候變遷:報告凸顯與氣候變遷有關的2大關鍵議題為損失與破壞。由於人類過去25年在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上的拖延,科學證據顯示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與破壞已無可避免,對生態系統、人類、資產與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聯合國全球環境展望報告警告全球環境惡化快速(20160519_ UNEP 連結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全球環境現況報告指出,全球各地出現的環境變遷正以更快的速度發生,因此各國政府亟須採取行動以反轉地球正遭受的傷害。「全球環境展望(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GEO-6):區域評估」報告,針對影響全球6個區域(泛歐洲地區、北美、亞洲與太平洋、西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非洲)的環境議題,提供極詳盡的檢視。幾乎在所有區域,人口成長、快速的都市化、不斷上升的消費水平、沙漠化、土地退化和氣候變遷等綜合因素,已造成許多國家嚴重缺水。報告也警告,這些令人擔憂的趨勢也使全球人類越來越難以餵飽自己。資料顯示,人類仍有時間去緩解許多環境變遷的最壞衝擊,如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之損害、不斷升高的空氣污染等,它們已成為全球最普遍存在的環境健康風險。該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想達成西元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目標,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退化和缺水等是亟須面對之惡化中的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空氣品質行動」報告(20160524_ UNEP 連結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都市空氣污染於西元2008年至2013年期間增加8%。超過8成居住在進行空污監測城市的民眾暴露於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空污上限的空氣品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前發表「空氣品質行動」報告,發現在諸如較乾淨之烹飪燃料與爐具、再生燃料、燃料含硫比率與大眾運輸等領域已有改善,但其他領域的作為則屬一般,將無法遏阻空氣污染的上升。例如,清潔燃料與車輛標準可削減90%的排放,但全球僅有29%的國家採行歐盟4期以上之車輛排放標準。此報告聚焦在提升空氣品質的10大基本方法,它顯示全球大多數國家仍未採取這些空氣品質政策行動,但也凸顯許多各國可以效法並引發全球風潮的優良範例,包括:在挪威政府獎勵下,該國境內1/3新購車輛是電動車;巴西將數百萬公頃的農地列為保育農業地,讓原本將被燒掉的前一季採收後農作殘留物繼續留在農地等。

聯合國報告指出環境退化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20160523_UNEP連結4)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報告顯示,環境惡化與污染造成之早逝人數估計每年可高達因衝突造成死亡人數234倍,凸顯健康的環境對達成西元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目標的重要性。報告指稱來自環境的衝擊,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的1/4以上。報告發現,西元2012年估計有1,260萬死亡案例可歸咎於環境惡化,相當於總數的23%可歸咎於環境的死亡案例占比最高為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分別為總數之28%27%)。而關鍵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污染:每年全球有700萬人因空污死亡;無法取得乾淨用水與衛生設施:每年造成84.2萬人因痢疾死亡,其中97%來自開發中國家;化學曝露:每年約有10.7萬人因為接觸石棉死亡,西元2010年也有65.4萬人因接觸鉛而死亡;天然災害:西元1995年起,有60.6萬人因為氣候相關災害死亡。除了點出問題,此報告也顯示對健康環境的投資可帶來的益處,並推薦去毒、去碳、資源使用與改變生活形態脫鉤以及強化生態系統回復力並保護地球自然系統等4種整合式方法。

法國將制定每噸約30歐元之碳價下限(20160517_ The Guardian 連結5)

法國將在西元2017年財政法案中制定每公噸約30歐元的碳價下限,以尋求帶動更廣泛的歐洲減碳行動,以及推動西元2015年簽定的國際氣候協議。法國政府曾表示,在缺乏歐洲強化碳價計畫情況下,將單方制定碳價下限。法國環境部長表示,該國將提出提供不同國家一定彈性的「價格走廊」(price corridor);德國等國也正朝制定碳價下限的方向前進,企業和投資基金也都表示支持。英國已制定每噸25歐元的國內碳價下限,但較高的全歐價格將有利於某些公司,如法國電力公司,其大部分電力產自核能卻與更污染之燃煤電廠支付相同的碳稅。歐洲排放交易系統向1.1萬多家公司依其排放之每噸二氧化碳徵收碳稅,但該系統的碳價因碳權過剩已自西元2008年的每噸約30歐元下滑至現今的6歐元。

美國環保署發布全氟辛酸與全氟辛烷磺酸飲用水警戒值(20160519_ Water World 連結6)

美國環保署發布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飲用水健康公告(health advisories),以提供這些化學品之健康風險最新資訊。這些公告將幫助地方水系統及州、部落及地方官員,在必要時針對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相關問題採取適切行動。美國環保署評估顯示,飲用水之全氟辛酸及全氟辛烷磺酸個別或綜合濃度低於70 ppt時,預期不會在一生的暴露期間內產生負面健康效應。大多數民眾對上述2種化學品的暴露是透過食物與消費性產品,但對於水源已受到污染的社區,則飲用水也可能是暴露源。如果這些化學品在飲用水系統中的濃度超過標準,系統操作者應迅速進行更多採樣,以評估污染程度、範圍和來源;同時也應及時通知消費者並就下一步適當行動與該州的飲用水主管機關諮商。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報告探討延長生產者責任成效(20160518_ ENDS連結7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報告指出,延長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制度對提高歐盟主要經濟體資源效率的成效頗佳,但卻無助於改善產品生態設計。此報告評估7大工業國(G7)國家的資源效率政策,發現延長生產者責任法規普遍提高回收並遏制掩埋和焚化,但延長生產者責任計畫尚未在產品生態設計上真正有所進展。為解決此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建議增加這些制度目前涵蓋的產品種類;此外該組織也呼籲7大工業國加強執法以遏止製造商不支付完整處置成本而坐享其成。另外,報告也凸顯生產者責任組織(producer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s, PRO)缺乏可究責性的挑戰,這些組織是收取費用承擔延長生產者責任之私營承包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表示,如果能使用這些組織所繳納的稅金成立外部監督機構,要確定這些組織履行其義務便容易得多;各國應避免僅有1個生產者責任組織負責整個延長生產者責任計畫,因為過去曾導致壟斷情形。

美國環保署領導各界朝減少50%食物廢棄物的目標前進(20160518_ Resource Recycling 連結8)

美國環保署官員指出,該國訂定西元2030年前減少50%食物損失及廢棄的目標,而該署正協助帶領各界朝此目標前進。該署食物永續管理計畫的核心在於「食物回收分層等級」(Food Recovery Hierarchy),將產生較少食物廢棄物置於最高階,其次為將食物用於有益用途(如餵養人類、飼養動物、生產能源或製成可餵養土壤的產品),最後也是最不願採取的選項─棄置所不能回收的食物。西元2011年,美國環保署推出「食物回收挑戰」(Food Recovery Challenge, FRC)以協助組織減少食物廢棄物,加入此挑戰的組織承諾改善其管理作法並報告結果,至今已共有800多個參與者與支持者,並已減少及轉移超過100萬公噸的食物廢棄物。西元2013年,美國環保署與農業部共同推出「美國食物廢棄物挑戰」(U.S. Food Waste Challenge),鼓勵所有食物供應鏈相關組織及團體,從農民至消費者,找出可以改善以減少食物廢棄物的地方。目前美國環保署正致力於訂定採取達成目標之行動和措施的路線圖,在所有食物系統參與者皆協助的情況下,此目標可望達成。

科學家成功分離出可除砷的細菌(20160515_ Times of India連結9)

印度巴特那科學學院(Patna Science College)環境與生物技術實驗室,已分離出1種可自土壤移除砷的細菌,對遭受砷影響的民眾將是一大福音。此細菌是從印度比哈爾邦(Bihar)之砷污染地區分離出的原生土壤菌種。根據研究結果,此菌具有忍受被認為是最毒之三價和五價型式砷的能力,並將其自生長介質中移除,特別是在較低砷污染濃度也是如此;因此,此菌種在緩解印度和其他國家之砷污染可扮演更佳角色。研究團隊指出,土壤長期暴露於砷可能導致高度多樣耐砷細菌的發展;各種砷類在溶解性、流動性、生物可用性和環境毒性方面皆不同,而細菌在演化過程中會利用最常見型式的砷做為能量的替代來源。恆河三角洲據報是全球砷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比哈爾邦便位於該三角洲。

研究發現農田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20160516_ Science Daily 連結10)

新研究發現,在美國、歐洲、俄羅斯與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農地排放是所有人類懸浮微粒空氣污染之最大來源,原因是富含氮之肥料與動物排泄物的煙霧在空氣中與其他燃燒排放物結合後,會形成固態的微粒,成為造成疾病與死亡的主因。農業空氣污染主要是以氨的型態出現,當氣態氨自密集施肥後的農田和牲畜排泄物進入大氣後,會與主要來自車輛排放之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等燃燒污染物結合,形成微小固態顆粒,又稱氣溶膠(aerosols)根據許多地區性的研究,特別是美國,農業污染是懸浮微粒前驅物的主要來源,但這項新研究則是首次檢視全球此現象發生的情形及預測未來趨勢的報告之一。該研究顯示,美國東部與中部大多數地區半數以上的氣溶膠來自農業活動。多數專家預測更嚴格的規定、更乾淨的電力來源與更省油的車輛,將使工業排放在本世紀結束前降至相當水準,讓農業排放缺乏其它形成氣溶膠所需的成分。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