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905~20150911)(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918才提供)

全球最大型吸霾機在荷蘭鹿特丹啟用-20150908.jpg - 日誌用相簿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50905~20150911)(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50918才提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全球廢棄物管理展望報告(20150907_UNEP 連結1)

不當的廢棄物管理已成主要的公共衛生、經濟與環境問題,全球每年產出高達70億至100億噸的都市廢棄物,且全球30人無法取得適當的廢棄物處置設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固體廢物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lid Waste Association, ISWA)共同發表的「全球廢棄物管理展望」(Global Waste Management Outlook)報告提出警告表示,由於人口增加、都市化與消費成長,西元2030年以前非洲與亞洲收入較低的城市,廢棄物量甚至可能增加1倍。此報告提出解決廢棄物問題整合方案,包括呼籲立即改善廢棄物收集與處理,防止廢棄物產生,以及將資源的再使用與回收極大化。報告呼籲丟棄傳統「取得-製造-使用-廢棄」線性的經濟模式,轉向材料生命週期「減量-再使用-回收」的循環方法。此外也鼓勵大家不要再只將廢棄物想成是對健康與環境的威脅,轉而朝資源管理的整體概念思考。它同時也展示各國靠聰明管理資源與廢棄物,如何能降低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同時利用原物料回收獲取額外利益。

歐盟新汽車排放標準生效(20150904_ The Guardian連結2)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交易商協會(Society of Motor 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 SMMT)會長指出,開始生效適用於所有新車的新歐洲排放限值,將有去除所有會影響空氣品質廢氣污染物的潛能;捕捉99%微粒的柴油微粒過濾器已被開發出來;符合現今歐盟5期標準的汽車每行駛1公里所排放的微粒物質只相當於1粒沙的量。汽車業者在新發表的報告中指稱,過去5年內已斥資數億英鎊發展新引擎與新汽車排氣清潔系統,以迎合歐盟6期標準。該協會指出,新排放限值要求削減氮氧化物排放56%將確保其製造之汽車為歷來最乾淨的。然而,歐盟最新規定要求業者必須在真實情況下、而非在實驗室環境測試新車,讓業者備受打擊。在西元2017年底以前,所有新車都必須依新規定進行更嚴格的排放測試。

亞太地區清潔發展機制推廣中心開幕(20150908_ Eco-Business 連結3)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91開啟其亞太地區1座推廣乾淨技術的區域中心。與日本非營利組織「全球環境策略」共同成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區域合作中心(Regional Collaboration Centre, RCC),將協助區域內的開發中國家找出並發展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計畫,來控制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害。總部設於泰國曼谷的區域合作中心,也將協助尋找執行清潔發展機制計畫所需的資金。亞太區域合作中心以每年發展300個計畫為目標,焦點將擺在還未落實清潔發展機制計畫的國家,如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越南。諸如興建再生能源發電設施、森林復育和提升能源效率等,皆可讓各國賺取減排認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額度,每個額度相當於1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亞太地區共有超過7,000個清潔發展機制計畫,其中有一半以上位於中國大陸。而此亞太地區區域合作中心則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在全球建立之第5座區域合作中心。

研究指出人工濕地所提供服務的價值為其營運成本的好幾倍(20150910_Europa連結4)

研究評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之大型人工濕地的處理能力,該沼澤流道(marsh flow-way)過濾該州第3大湖阿帕卡湖(Lake Apopka)以去除湖水中所含的磷。研究人員評估該流道在西元2003年至2012年之9年期間運作績效,發現該沼澤流道每年約處理該湖30%的水量,平均移除2.6公噸的磷,相當於流入該湖磷量的26%而此濕地每年的平均營運和維護成本為45.5萬美元。研究人員也預測營運該濕地25年(9年的過去績效加上16年的預測績效)的成本,並與其它類似系統比較,發現此沼澤流道具有成本競爭力。人工濕地可提供許多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提供好的水質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研究人員使用生態經濟學提供的估計值,估算該沼澤流道每年提供約179萬美元的價值,比其年營運成本大好幾倍。

歐盟再使用組織建議產品標示預期壽命(20150904_ ENDS 連結5)

歐盟再使用組織(RReuse)建議歐盟執委會擬定其循環經濟提案時,應考量要求產品須標示其平均預期壽命;此要求可透過修正「消費者權益指令」(Consumer Rights Directive)導入,以引導消費者選擇更耐用的產品。此外,該資訊也可包含在歐盟能源標籤中;歐盟執委會也可考量延長最低保固期限至預期壽命的一半,該消費者法規也可包括在產品預期壽命期間應提供零件的規定。歐盟再使用組織(RReuse)呼籲歐盟執委會應以目前旨在管控汽車維修費用的立法為樣本,制定能促進產品維修的政策。該立法要求汽車製造商提供獨立的維修業者資訊取得管道、故障診斷軟體和零件。同樣地,依歐盟生態設計指令通過的產品法規也可要求能源相關產品製造商,向所有獨立的再使用和維修中心,保證零件提供和免費取得維修服務文件。最後,歐盟再使用組織(RReuse)也指出,歐盟加值稅指令的修訂也應通過維修和翻修產品銷售皆免徵加值稅的條款。

經濟學者指出氣候智慧型城市有利經濟並可減碳(20150908_ The Guardian連結6)

世界頂尖的經濟學者指出,讓城市走上智慧成長之路包括擴大公共運輸、節能建築、以及更好的廢棄物管理等,西元2050年前可省下多達22兆美元,並避免相當於印度全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碳污染。由英國等6國前財經首長和主要研究機構組成的獨立倡議「全球經濟和氣候委員會」發現,氣候智慧型城市可刺激經濟成長,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同時削減碳污染。研究人員發現,如獲各國政府支持,至西元2030年時,每年將可避免相當於3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超過印度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報告指出,投資於公共運輸可獲得最大的立即效果,印度和中國大陸城市正遭受空氣污染之苦,塞車和交通事故都傷害到開羅和聖保羅等大城市的當地經濟。綠色建築標準可降低電力使用、減少熱島效應和用水需求。在廢棄物管理方面,廢棄物產生的生質能可用來提供社區電力,如奈及利亞的拉哥斯等城市所為。

全球最大型「吸霾機」在荷蘭鹿特丹啟用(20150908_Edie連結7)

全球首座可在污染嚴重的城市中用來提供乾淨空氣的霧霾吸收塔(smog-absorbing tower),日前正式在荷蘭鹿特丹市落成啟用。被製造商Studio Roosegarde形容為「全球最大型霧霾吸塵器」的7公尺塔,使用專利離子技術,每小時可清潔30立方公尺的空氣。該塔使用1,400瓦的綠色電力,並可生產零霧霾鑽石珠寶,其運作原理約等同醫院常使用的真空通風系統,將骯髒空氣從四周吸入後,利用微量電流將帶電離子釋入空氣中。這些離子會與霧霾微粒結合,並將之吸回塔內,而輸出的空氣,最多可比都市的空氣乾淨75%。該公司創辦人表示,此計畫目的是要使霧霾更容易讓人觸摸得到,同時減廢;透過擠壓過濾後的霧霾微粒,將可製造出令人驚豔和奇特的珠寶,每個「零霧霾方塊」實質上包含了自1,000立方公尺空氣中取出的霧霾。鹿特丹只是此「零霧霾塔」的第一步,包括北京、墨西哥市與巴黎已列入該公司未來計劃造訪的城市名單。該塔是鹿特丹最近出現的眾多環保計畫之一。而可將風力轉換成電力、卻未使用任何移動零件的荷蘭風輪(Dutch Windwheel),也可望成為「未來的永續標誌」。

研究顯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離達成聯合國永續目標尚遠(20150908_DW連結8)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發表的報告揭露,大多數全球最富有的國家距離達成新的聯合國發展目標尚非常遙遠。這些目標的期限是西元2030年,並預定在本月於紐約舉辦的聯合國特別峰會上通過。這些「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包含169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應達成的具體新目標。該報告指出,此調查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首次對於這些新全球政策目標的「壓力測試」,有系統地檢視每個國家的現況,並突顯工業化國家的最大負數在於其「不夠永續的生產和消費行為」。調查發現表現最佳的國家為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和瑞士,德國則排名第6。該報告並未過於批評那些在34國比較下列於後段的國家,但提供了改善空間的具體範例,美國差點成為落入最後段的5國之一,排名第29。愛爾蘭、瑞士和英國則為能源部門節省方面的佼佼者,冰島、挪威和瑞典則在再生能源方面得分最高。該報告也發現,在提高再生能源比率同時進一步實施降低環境影響措施方面,這些已開發國家還有待加強。

研究發現都市樹木有助提升污染物的驅散(20150903_ Phys.org 連結9)

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研究團隊發現,樹木能帶來地方性的有益影響,因為樹木能增加空氣紊流(turbulence)和降低道路交通排放污染的空氣濃度,在萊斯特市行人的高度平均減少7%。研究人員與Bluesky空測繪公司根據萊斯特市建物、道路和樹木資料庫的立體(3D)現製成模型,發現雖然樹木會因包住污染使該市某些街道峽谷的空氣品質下降,整體而言卻會降低該市行人周遭接觸的污染物量。研究人員也發現,樹木會降低城市的風速,但同時也會製造更多的紊流,幫助驅散交通排放的污染,因而減少民眾的暴露。除了提升污染的驅散外,都市樹木也會帶來其他利益,如減壓、噪音抑制以及某些污染物的化學和物理性移除等。

聯合國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可能讓毀林惡化(20150903_UNEP 連結10)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的去林化估計有8成是農業行為的直接後果,而各國政府每年對農業提供之2,000億美元補貼往往是全球森林流失的關鍵根本原因,且決策者鮮少認知這些補貼的影響。報告引用來自厄瓜多、印尼、巴西、印度及其他10個國家的例子,顯示政府對肥料與灌溉水的補貼往往無法提升每公頃的收成,反而可能造成資源浪費與對熱帶森林的環境破壞。報告引用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最佳實務典範,說明撤回這些反向的經濟措施可顯著減少毀林。以巴西為例,決定停止對不永續計畫提供14億美元貸款的政策轉向,讓亞馬遜河流域西元2008年至2011年期間的毀林減少了15%。報告呼籲鄉村發展、商品生產與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造成之排放(REDD+)目標之間必須存在更大相容性,以確保農業生產的長期永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健康以及地方社區的福祉。報告同時認為,補貼政策的改革應與永續商品供應鏈計畫以及對發展的協助等其他政策配套進行。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