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推展輔導計畫的執行成效


 

感謝林務局給我們團隊機會,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與周邊社區居民共同努力三年發展生態旅遊,今年三月底合約屆滿卸下重擔。回顧往事,幸無愧於心,也不辱使命,有達成一些既定目標。
非常感謝三年來前來講課的老師們,以及不時提供意見以供改進的顧問們,有您們的支撐與協助,並對鄉親們不斷給予有形或無形的鼓勵,才是我們團隊發揮力量的所在,讓本案可以順利進行並獲致不錯的成果。
我感到最幸運的是碰到一群可愛善良又好學不倦的鰲鼓濕地鄉親,他們願意在不曾接觸過林務局,不認識「野FUN生態」是什麼「碗糕」團隊情形下,願意接受「拐騙」參與計畫行動,接受「嚴酷」的訓練,最終共同成就如我所推崇的墾丁社頂部落般在台灣生態旅遊發展史上寫下一頁的歷史。感謝鄉親們的信任與相挺,無怨無悔的配合。
敬請大家繼續關心、鼓勵、支持與鞭策鰲鼓濕地鄉親們持續精進,永續發展生態旅遊。
底下是成果報告中所寫的「執行成效」,敬請大家指教:

(一)建構社區生態旅遊產業機制與綜效:台灣各地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最困難的是凝聚共識並建立單一窗口與回饋機制,這部分在本案已完全建置且運作順暢。單一窗口與回饋機制從本案第一年度末由解說員團隊成立後開始運行,第二年度陸續加入餐廳、休閒魚塭、自行車租賃、早期漁具展示解說、社區發展協會等業者,並於第三年度中期正式組成策略聯盟運作,經過不斷磨合、修正與業務的導入營運,相關業者已體會單一窗口的實用性及必要性,並完全配合公益回饋要求,據實繳交。使得鰲鼓濕地生態旅遊產業的管理基礎已經建立,從營業收入可以看出頗具產值,除經濟收益增加外,更包含無法量化但影響深遠的的保育觀念推廣、環境保護實踐、社區共識凝聚、在地資產活化、居民內涵提升、在地榮譽彰顯、公私夥伴強化等無形效益。

(二)彰顯濕地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價值:經過三年摸索、學習及實務操作,參與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社區居民對社區與鰲鼓濕地的生態旅遊資源更加認識與理解,並更為關心且更有興趣。多位解說員已經從生態知識門外漢進階到生態影像記錄,並運用網路社群(如臉書)分享觀察記錄成果。而藉由濕地巡守及指標物種監測,解說員們也會關注生物行為、數量或季節形貌的變化,可見生態旅遊教育訓練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社區中撫育了自然生態喜好者與關愛者的種苗,而透過解說員對環境的關懷實踐及對遊客的環境解說,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原來預設的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價值都可以由在地鄉親的表現彰顯出來。

(三)見證在地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價值:難能可貴的是在地鄉親除了做生態旅遊生意,更會關心與保護環境資源。在地解說員不時巡守濕地,見濕地水域有人違法釣魚、網魚時,就會電話通知警方前來取締(為了人身安全,從2015年起不再直接面對違法者勸導),濕地原來氾濫的違法捕魚情形已經大為改善。而餐廳業者則不使用拋棄式(一次性)餐具,並使用自製天然材料(橘皮、檸檬皮、柳丁皮、柚子皮……)的環保洗劑洗餐具。鰲鼓社區蔡金露先生的早期漁具展示與解說也是全台唯一可以看見與聽見鄉土人物現身說法台灣早期漁村生活面貌的在地特色活動。四股社區陳文賢先生的方舟休閒魚塭是全台唯一以大量廢棄材質建設園區成為休閒遊憩兼具環境教育價值的休閒魚塭。生態旅遊不是只重在旅遊或是看生態,其目的在經由社區參與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灌注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價值,並對遊客具有無形的環境教育作用,這些在三年來鰲鼓濕地周邊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鄉親身上都有了見證。

(四)發揮網路行銷效益:除林務局「山林悠遊網」及嘉義林管處設立臉書「鰲鼓濕地粉絲團」為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在網路行銷外,本輔導團隊亦在網誌設立「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三年來已逾一百餘篇文章介紹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相關訊息,是全台介紹鰲鼓濕地相關訊息最權威的網站。並運用社群網站臉書、Google+轉貼部落格文章,也在首頁張貼單一窗口專線廣告欄,積極運用網路資源行銷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第二年度與第三年度共印製了3萬張單一窗口名片廣為散發,為萌芽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產業注入不少市場關注與業務動力,也打響鰲鼓濕地生態旅遊服務單一窗口知名度。從歷次連續假期解說員在服務中心自由排班接受散客鳩團付費解說服務的互動情形及旅遊團直接與單一窗口接洽的頻率,可以瞭解外界已有一定程度知道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提供生態旅遊服務的形態與管道,對穩固剛起步的生態旅遊產業很有助益。

(五)形塑在地特色商品:經過三年教育訓練、觀摩學習與引導、鼓勵、催化,鰲鼓社區黃月英小姐發展出鰲鼓濕地相關自然工藝創作(尤其是高頭蝠相關產品)並已開始販售獲利,林韋秀小姐發展出小罐裝鰲鼓濕地私房菜—涼拌海菜(甚至在2015年3月開始自行在魚塭養殖海菜以穩定原料來源),也是遊客爭相購買與預約的熱門伴手禮,二者已成鰲鼓濕地在地特色商品。

(六)創造社區居民生活與鰲鼓濕地的連結:許多在地居民雖居住在鰲鼓濕地附近,但因與生活無甚關連,有的甚至從未進過東石農場或海堤防汛道路範圍,從不知鰲鼓濕地的美麗面貌。三年來經過參與本案相關研習或各項活動後,尤其是解說員更倚重濕地鳥類與地景為明智利用之資源,甚且巡守濕地照護物種,更多在地居民因此進出濕地頻繁,並且因巡守與監測而更關切濕地的環境,生活中開始有了鰲鼓濕地的印記,並且因參與計畫所養成的能力也成為家庭經濟部分收益的來源。

(七)強化周邊社區居民情感交誼:因為會議與相關教育訓練密集、多元的的召開,鰲鼓濕地周邊各社區原不認識的居民在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學習、互助後,從原本陌生到培養出革命情感,有助於日後生態旅遊產業發展路上相互鼓勵與扶持,甚至發展出共同經營的事業。

(八)增進居民對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及林務局作為的瞭解: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建置初期,周邊社區居民尚無甚感覺,或有某些程度的虛幻期待。而周邊社區因非位於國有林區,幾乎未與林務單位接觸過。三年來本案作為社區與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橋樑,在各項會議、研習、相關活動及日常互動中讓社區居民逐漸認識林務局對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之規劃理念、經營政策與建設原則等,並常有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社區幹部或居民對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的功能、建設情形及林務單位的作為都有了更清晰與正確的認識,有助於往後長期的合作發展。

最後,感謝嘉義林區管理處各級主管及業務承辦人政策支持、行政支援、信任授權,並積極參與公眾論壇與各項活動,鼓舞居民士氣及溝通、交流意見,即時回應問題,減少居民疑慮,是最佳的後勤支援力量,使輔導團隊得以全心全意投注在現場工作並獲致一定的成效。

延伸閱讀
本網誌「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3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