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11.11~2014.11.17)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4.11.11~2014.11.17)(環保署很沒效率的在20141202才提供)

聯合國推出永續生活形態和教育計畫(20141111_ UNEP連結1)

日本環境部、瑞典政府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日前發表支持經由永續生活形態使世界變得更具資源效率的全球報告。該「永續消費和生產形態計畫10年架構」(10YFP)的「永續生活形態和教育計畫」(Sustainable Lifestyles and Education Programme),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教科文組織共同協調其發展。全球人口至西元2050年若增至96億,可能需要相當於3個地球提供的自然資源才足夠維持目前的生活形態,因此使永續生活形態成為主流,對於扭轉此趨勢和克服諸如氣候變遷、消除貧窮等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永續生活形態和教育計畫將做為在國際、區域和國家層級上,推廣永續生活形態的一項夥伴計畫,其具體目標包括:建立永續生活形態的共同願景;整合社會各部門永續生活形態的原則和做法;發展工具和激勵措施,並為實現永續生活形態和擴散良好做法,提供能力建置;經由教育、宣傳和參與來使個人採行永續生活形態。

巴塞爾行動網尋求修改公約準則以強化電子產品再使用(20141106_ Recycling Portal 連結2)

巴塞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 BAN)及其e-Stewards回收廠/整修廠認證計畫,目前正展開2項提倡電器產品負責任整修的新倡議。第1項倡議由巴塞爾行動網規劃出一種豁免情況,以讓包括醫療器材等高階電子設備可豁免於巴塞爾公約的管控程序,外銷至亞洲設備製造商進行整修。巴塞爾行動網尋求打破發展中國家與製造商之間的僵局,只要整修的剩餘材料不被許可留在發展中國家及違反巴塞爾公約禁令修正案,便可使小流量的設備獲得非常負責任的整修。第2項倡議是為二手筆記型電腦或手機何時可被視為廢棄物,尋求更寬鬆的解釋。目前國際準則要求筆記型電腦和手機電池最少1小時的電量,雖然是為了防止鋰離子電池被傾銷,此準則卻造成原本可被翻修的筆記型電腦被破碎及廢棄。e-Stewards認證計畫將修訂與落實其標準中有關二手電池最低良好狀況與測試新要求,以讓更多二手電池可被再使用。

德國考慮立法強制回收污泥中的磷(20141111_ ENDS連結3)

德國政府正慎重考慮立法強制回收污泥中的磷,目前正擬定1項污水污泥和磷回收的修正草案,以確保污泥在被送去共同焚化時,先將磷酸鹽分離出來。德國已逐步淘汰使用污泥做為農業肥料,目前有43%的污泥被用做農業肥料,然而肥料法將從西元2017年起禁止在農業使用以聚合物製成的膠凝劑,但膠凝劑是使污泥適合用做肥料所不可或缺的。目前污泥多半是和其他物質一起焚化,但此種共同焚化使磷無法被回收,因此有必要使用污泥專用的「單品焚化爐(mono-incinerators)」。德國薩爾邦的個案研究顯示,若能與法國或盧森堡等鄰近國家進行跨國合作,單品焚化是種更昂貴卻可行的處置選項,但如何壓低回收成本依然是項挑戰。

新加坡企業成功實施電子廢棄物管理國家標準(20141112_ NEA連結4)

新加坡國家環境署(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NEA)和新加坡標準理事會,在西元2014年電子產品回收亞洲會議的周邊會議中聯合宣布,壽命終期(end-of-life)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設備管理的國家標準SS587:2013已成功在企業實施。新加坡國家環境署估計,該國每年產生約6萬噸電子廢棄物,其中50%為普通家戶資訊科技產品和家用電器,其餘則由工商產業產生。該標準提供業者,一個以永續與對環境負責任的方式管理其壽命終期設備的架構。此標準目的在提倡工商業者管理其電子廢棄物的最佳作法,並提升對電子廢棄物負責任管理的意識。此外,新加坡認證委員會(Singapore Accreditation Council, SAC)也推出壽命終期資通訊設備管理系統認證計畫,經該委員會認可的認證團體須遵循SS587認證計畫的嚴格指導準則。

保護野生動物遷徒物種公約大會通過多項提案(20141110_ UNEP 連結5)

保護野生動物遷徒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11屆締約方大會日前閉幕,共通過31項增列物種於公約附錄,以保護瀕危物種的提案,包括肯亞、埃及、斐濟等國所提的21種鯊魚、魟魚、鋸鮫物種的提案,使該大會在某些場合被謔稱為「鯊魚締約方大會」。因氣候變遷造成冰融化而遭受威脅的北極熊也被列入附錄二,列入此附錄將使北極物種因航運與石油開採遭受的既有威脅被引入全球視野。此次大會也首度將再生能源科技對蝙蝠、鳥類和鯨類構成的威脅列入議程,通過了關於風力渦輪機、太陽能板、水壩和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發展,如何以對野生動物友善的方式部署之準則。在海洋環境方面則通過與塑膠和其他垃圾、鯨類養殖、鯨類活捕和船上野生動物欣賞相關的決議。

中國大陸與美國聯合承諾對抗氣候變遷並削減排放(20141112_ ENS6)

中國大陸和美國日前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雙邊會議後,聯合承諾「為人類的共同福祉」採取更高企圖的抑制氣候變遷行動。美國總統宣布,至西元2025年時將溫室氣體排放削減至低於西元2005年的26~28%。中國大陸方面則宣布儘量提前在西元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並在西元2030年時初級能源消耗,非化石燃料的比重增加至20%左右。美國的目標顯示其認真的行動承諾,也使其步上在本世紀中削減80%排放的路徑。雙方亦宣布利用現有工具加強並擴大合作關係,包括:擴大清潔能源的聯合研究和開發;推動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示範計畫;啟動氣候智能型/低碳城市倡議;促進綠色商品貿易。

德國環境署呼籲將資源效率列為最重要議題(20141110_UBA連結7)

德國聯邦環境署(Umweltbundesamt, UBA)署長指出,製造業約45%的成本為物料成本,能源成本僅占2%,勞力成本也少於20%因此更經濟地使用原物料將符合製造業者的利益。目前全球消耗天然資源的速度是30年前的2倍。工業化國家儘管仍是全球淨輸出的主要地區,但開發中國家所承受因資源消耗所帶來的生態與社會衝擊,與工業化國家相比完全不成比率。歐洲每人平均消耗的原物料,約為亞洲的3倍、非洲的4倍。德國材料效率署研究顯示,企業每年平均可以省下超過20萬歐元的原物料成本,而此種努力往往不需進行大規模投資。德國聯邦環境署署長因而呼籲德國與歐洲,將資源議題提升至最優先地位,包括降低所消耗原物料的絕對數字,並應特別改善現有建築物能源效率,使既有建築物發揮更大效用,而不是投入新建設案。除了高回收率,德國也應考量某些原物料與產品材料效率的最低標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顯示全球可望達成保護區面積目標(20141113_ UNEP連結8)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可望達成西元2020年擴展保護區的目標。「西元2014年受保護的地球」報告指出,全球目前有15.4%的陸地和內陸水域,與3.4%的海洋面積已受到保護。此報告是第2份追蹤愛知生物多樣性有關保護區目標進展的報告,該目標追求在西元2020年前,有效及公平管理的保護區能涵蓋至少全球17%的陸地面積和10%的海洋面積。此報告指出許多關於保護區治理的挑戰,並發表13如何擴展保護區和更完善追蹤進展的建議,並認為被列舉的優先行動中僅2項較有進展,而其它如強化地方社區參與、改善保護區連結性及其與周邊地景的整合等,則進展有限。

環境學者開發出淡水生態系統化學足跡(20141110_ C&EN連結9)

環境科學家之前一直無法開發出類似生態足跡的化學污染足跡,以解釋不同化學物品混合排入環境後,如何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如今,2組不同國際團隊,採用由歐盟提供的化學物質排放盤點數據,研究開發出估算水生態系統化學足跡的新方法。其中1組團隊分析630項有機化合物,並將淡水與海水量納入計算,發現這些化合物的足跡低於歐洲既有的水量,然而當檢視農藥在萊茵河、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流域的足跡時則發現不同結果,西元2008時,其農藥足跡是河川水量的7倍。另1組團隊則發現荷蘭需提高其湖水與河水量18倍,才能稀釋現有的化學污染,而鋅與銅則是所有國家最主要的化學足跡。2組團隊皆表示目前開發的化學足跡還有不少改進空間,且估算出的數據仍不精確。

紐約市啟動大型路邊花園計畫以吸收雨水逕流(20141107_ New York Times連結10)

紐約市已啟動1項將耗時約20年的24億美元計畫,企圖利用「路邊花園」捕捉與保留雨水逕流以保護當地水道。該計畫最初只是前市長彭博的試點計畫,約有250座花園已建置完成,未來數個月,將為BronxBrooklynQueens等地的社區帶來數以千計的花園。紐約市環保部門指出,計畫目標是要軟化由瀝青和混凝土構成的「無法滲水城市地景」,並吸收未設花園時可能會流入合流式下水道系統的雨水。雖然市府官員指出,這些花園將被設置於許多缺乏樹木且年輕人哮喘罹患率高於平均值的社區,但實際上這些花園帶來的任何美觀效益被視為是一種加值。紐約市府表示,一旦完成,紐約市路邊花園預計每年可捕捉之前會流入水道(如Gowanus運河)的2億加侖雨水。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