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發展而進行資源監測的典型案例—2014鰲鼓社區家燕監測調查統計(影片與相片)

 

擷取自影片
 

夏日天將暗時,數千隻家燕都會從四面八方來到嘉義縣東石鄉鰲鼓社區主街道上空盤旋,然後降棲在電線上群聚過夜,蔚為奇觀,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成立並發展周邊社區生態旅遊後,鳥類群棲過夜的景觀也慢慢成為生態旅遊的資源。

生態旅遊當然是運用自然生態資源轉化為觀光財,但必須妥善運用才不致於讓自然資源遭殃,所以必須有縝密的規劃與規範,這對投入生態旅遊的權益相關者(公私部門管理單位、相關業者、社區)都是必要的約束。在地業者應對旅遊地環境進行監測,注意自然資源或人文風貌是否因為旅遊生意而受到干擾或破壞,若有則採取補救措施。監測可以不是高深的技術,也非學者的專利,社區型生態旅遊地的環境監測能力應該藉由輔導者的技術轉移與培力普及化,成為一種常民技術,以在地業者(如休閒農漁業者、民宿業者、解說員)主動參與、自主調查的方式常態監測,確保社區型生態旅遊地的永續發展。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協同輔導團隊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三年的生態旅遊輔導計畫裡,按部就班培養在地解說員執行生態旅遊資源監測的能力。目前(第三年度)服勤中的解說員須持續進行從第一年度就開始的償濕地巡守,對釣客進行禁漁(禁止釣魚、網魚)宣導,並延續第二年度開始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核心物種監測調查,同樣分為社區生態資源(高頭蝠、家燕群聚)及濕地生態資源(黑面琵鷺、反嘴長腳鷸、長腳鷸、鸕鶿、琵嘴鴨、黑翅鳶),由解說員認養調查與記錄,期能養成社區居民具有生態旅遊環境監測之能力,奠定未來社區參與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環境資源管理工作之基礎。濕地巡守與生態旅遊核心物種監測都是無償的。

鰲鼓社區居民林韋秀小姐加入林務局輔導訓練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團隊後,接受負責監測家燕群聚數量變化的任務,2013年已經做過一次,2014年是第二次,我們希望能每年統計,累計成有意義的生態資料。

本來規劃是一週計數一次即可,但實際上每天總有不同的數量變化,為了求更精確的瞭解,韋秀小姐自動將調查次數增加,2014年度家燕出現期的六個月裡共記錄了82次。 

月份

觀測次數

總隻次

四月

5

188

五月

10

1,201

六月

16

7,660

七月

12

12,000

八月

14

48,200

九月

25

9,323

合計

82

78572

 

我們將她記錄的數字轉成曲線圖,可以看出2014年家燕群聚由零到多,再由多到全部飛離的時程與數量變化,如下圖: 

 底下是2013年的調查統計圖:(最高峰是在2013年8月25日8500隻)


2013年韋秀小姐開始關心家燕生息狀況後,鄰居們也跟著有興趣起來,甚至會主動對賞鳥客解說多年觀察的心得。

底下影片是2014年9月2日拍攝家燕群聚,同時有不同居民主動靠過來聊家燕:  

家燕群聚飛舞及村民主動告知多年觀察經驗。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林韋秀從黃昏到天黑觀察家燕群聚。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鰲鼓村民也樂於分享觀察家燕的心得。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2014年9月8日中秋節過後,11日開始家燕都走光了,一直到9月30日就都沒有家燕出現的紀錄,林韋秀見著鳥兒都飛走了,就改編一首歌,歌詞如下:
唉呀不得了,實在真糟糕。
我的家燕啊,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今天看一看,天天瞧一瞧,
原來是提早遷徙過冬了。

林韋秀在開公眾論壇時唱改編歌曲「家燕不見了」給與會者聽。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底下是林韋秀監測調查家燕時相片:

以雙筒望遠鏡觀察家燕細部行為

天色漸暗

等鳥兒都安定下來,就要按著計數器開始計數了。

 

底下是2014年家燕夜棲定點調查記錄成果: 


 

延伸閱讀

家燕黃昏群聚是嘉義東石鰲鼓村夏日奇景(影片) 

家燕聚棲嘉義東石鰲鼓村主街道過夜(影片與相片) 

本網誌「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