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3.11.26~2013.12.02)
UNEP發表減少N2O以保護氣候及臭氧層報告(20131121_UNEP連結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發表新報告─「減少氧化亞氮(N2O)以保護氣候及臭氧層」,警告N2O是目前最重要破壞臭氧層的排放物,也是排入大氣第3強的溫室氣體。報告指出,減少N2O排放可帶來龐大的成本利益,因為這些排放與農業、化學品製造業、發電、廢棄物管理等多項經濟部門皆有關聯。農業是至今最大的人為N2O排放來源,占三分之二,其他N2O重要來源包括工業及化石燃料排放、生物質燃燒及污水等,此報告列有在這些領域中的具體可行措施。如在農業方面,可藉由提高全體氮使用效率來減排;在工業方面,可透過僅控制兩種化學工業─己二酸及硝酸獲得顯著利益,兩者占全球約5%的N2O排放。此報告亦預測不同N2O減量努力將導致的不同情境,如在一切正常情境下,平均N2O的濃度可能在2005至2050年間提高83%。報告指出,在聯合致力減量情境下,2013至2050年間所避免的臭氧層破壞潛勢,將等同免於估計仍被包在冰箱、冷氣等處但尚未被釋出的155萬至235萬噸CFCs。減排N2O的氣候利益亦很顯著,根據UNEP的2013年排放差距報告,2020年將有80至120億噸CO2當量的「排放差距」,而減排N2O有潛力在該年縮短差距約8%。
華沙聯合國氣候談判推出2.08億歐元森林倡議(20131122_ Euractiv連結2)
英國、美國和挪威日前在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協商提出2.08億美元的新倡議,以挽救全球現存的森林。此基金旨在鼓勵土地的永續使用,包括確保減少森林被轉為農地,此為去林化的主因,以及確保永續生產的林業產品,包括食物、纖維和木材等,保有市場需求。挪威、英國及美國將於第1年分別貢獻1.35、1.2及0.25億美元。該計畫被稱為「促進永續森林景觀的生物碳基金倡議」,旨在啟動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所造成的排放之機制,此機制已發展6年多,但仍無法完整運作。世界銀行亦將參與實施。英國環境與氣候變遷官員表示,該倡議的一個新面向是,它將與私部門合力促進森林產品的永續利用。
歐盟支持加嚴車輛噪音限值法案(20131127_ Europa連結3)
歐盟部長與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對加嚴汽車噪音限值的法案已達成協議。根據歐洲環境署的研究,持續暴露於高音量的交通噪音可能使人疲累、干擾器官運作或導致心血管及其他疾病,而歐盟都市人口一半以上皆暴露於55分貝以上的噪音音量。此次同意的法案,將在新法生效後2年、4年及10年分別導入新限值,第1階段將只適用於新車款,第2及第3階段將適用於所有新出廠的車輛。標準汽車的限值將在12年內自目前的74分貝降至68分貝,較強力型車輛將被允許多出1至9分貝的限值,如12噸以上的最強力重型卡車,其限值將自81分貝降至79分貝。另外,議員們也要求新車須有提供噪音音量資訊的標示,相同的標示機制已實施於燃料效率、輪胎噪音與CO2排放。
美國環保署提供資金以減少建築機具引擎污染(201311120_ USEPA連結4)
美國環保署已提撥200萬美元資金,協助公共與民間建築機具擁有人替換或改裝其舊式柴油引擎,以降低有害污染,改善地區空氣品質。此次貼現是美國柴油排放減量法(Diesel Emission Reduction Act, DERA)的一部分,也是美國環保署自國會2010年授權DERA允許提供補助金與周轉金貸款以外的貼現後,第2次推出的貼現計畫。自2008年以來,DERA已提撥超過5億美元的資金,協助全美超過5萬部車輛進行改裝或替換舊柴油引擎。美國環保署鼓勵位於空氣品質欠佳的可適用地區之公共與民間建築機具所有人或單位,踴躍申請貼現以替換或改裝其建築設備引擎。美國環保署已實施使柴油引擎更乾淨的標準,然而許多舊的建築機具仍在使用中,這些機具在標準實施前即已流通。
企業TEEB聯盟推出「自然資本準則」計畫(20131125_Eco-business 連結5)
企業「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聯盟(TEBB for Business Coalition)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為首的全球組織,日前發起1項計畫,以開發及測試企業與投資決策評價自然資本的新架構。名為「自然資本準則(the Natural Capital Protocol」的新架構將首先尋求提升公眾意識,爾後創造自然資本訂價的方法。評價自然資本(或稱生態系統服務)雖是相對新的概念,但它可以讓企業更佳地測量、管理、報告與揭露企業運作產生的衝擊,並因此減少所面對的風險。「自然資本準則」會以既有的方法為基礎,開發評價自然資本的國際標準,焦點將集中於對自然資本有高度衝擊的產業與供應鏈,包括農業商品業、林業、漁業、能源業、礦業、建築業與消費產品業等。隨後也會開發工具,在策略規劃、組織與供應鏈管理、採購、財務帳戶等方面協助企業。IFC指出,亞洲農業是面臨水、土地使用、與社區生計等問題的巨大產業,東南亞棕櫚油業是此計畫將要針對的產業之一。
UNEP發表中國綠色投資報告(20131126_UNEP連結6)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中國大陸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中國綠色長征(Green Long March):再生能源、環境企業與水泥產業部門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在再生能源技術投資的全球領先地位。僅2012年,中國大陸在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總額達677億美元,居全球首位。中國大陸在工業能源效率方面的投資效果顯著,2006年至2010年單位GDP能源密集度下降19%,在水泥部門的投資使同時期生產一噸水泥所需的能源下降41%。中國擁有強力的政策支持國家轉型至綠色經濟,如實施電力收購制度、補貼與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協助刺激綠色投資,也存在有助於淘汰低效工廠、終止水污染與改善廢棄物管理的嚴格法規。但重大挑戰依然存在,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空氣與水污染已對其經濟成長帶來壓力,據估計中國大陸90%的都市水體受到污染。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大陸不斷加速都會化,不僅需要開發更多高效建築,還需要創造更綠色的供應鏈以減少廢棄物產生、水與物料的消耗以及能源的利用。
加拿大安大略省禁用燃煤發電(20131122_ ENS連結7)
加拿大安大略省將邁向無煤未來,其省長日前宣布北美最大火力發電廠Nanticoke2013年將停止燃煤,同時宣布新法令「終結煤炭以清潔空氣法」,將永久禁止該省使用燃煤發電,此舉創下北美行政區的首例。將燃煤發電從安省電網中去除是北美最大的溫室氣體減排計畫,煤炭因轉向使用天然氣和再生能源而停用。10年前火力發電供應25%安省能源需求,若納入環境與健康影響,該省須負擔44億加幣的成本。隨著逐步淘汰火力發電,安省霾害天數從2005年53天降至2013年僅剩兩天。2005年僅Nanticoke發電廠就製造1,800萬噸CO2,相當於370萬輛行車排放。該省正加速建置再生能源發電來取代燃煤,過去4年共已建置或宣布將建置共7,100百萬瓦的再生能源工程,亦有超過2萬5,000個家庭、農場、學校、教堂、企業已安裝或被許可安裝小型連結電網的太陽能光電工程。
法國網站蒐集全球CO2排放科學資料(20131126_ Euractiv連結8)
法國啟用匯集全球氣候變遷相關資訊的統合性科學網站,希冀有助對抗全球暖化。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所發起的「全球碳輿圖」特別計畫,旨在蒐集所有二氧化碳科學資料,甚至包括分歧的結果。網站由法國所設,但資訊來自30所參與此計畫的大學實驗室,包括歐盟和中國大陸,巴西團隊也即將加入。2013年全球CO2碳排預估為360億噸,科學家警告若要限制升溫2°C內,本世紀增加排量須在3,500億噸內,自工業革命起人類已排放5,500億噸CO2。網站目標具科學性和教學性,同時促進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的辯論,此非正式名詞用來標記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資料系統交叉比對也可找出異常,研究人員認為問題在某些國家審計鬆緊不一所造成的誤差範圍,譬如中國大陸誤差範圍為15%,其他地區在3至4%。
研究指出好氧式生物可分解塑膠會污染回收流(20131121_ Resource-Recycling連結9)
一項由歐洲塑膠再製商會(European Plastics Converters, EuPC)委託、奧地利獨立研究公司所做的研究指出,不論是氧化式生物可分解(oxo-biodegradable)塑膠袋,或是生物可分解塑膠袋,都會對傳統的塑膠回收流產生負面影響。根據該研究,假使只有2%生物可分解塑膠混在回收物中也會影響再製塑膠的物理特性及外觀,而且好氧式生物可分解提袋與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兩者對混合物都會造成同等的傷害。EuPC表示,此研究證明可分解塑膠與非可分解塑膠的分流應是業界的主要優先要求。Symphony環境科技公司日前才宣稱該公司的好氧式生物可分解塑膠袋與生物可分解塑膠袋生產方式極為不同,該公司並挑戰EuPC與英國政府的論點。
研究發現澳洲海水遭有害之微型塑膠污染(20131128_ Phys.org連結10)
據西澳洲大學與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聯合進行的研究報告,澳洲海域每平方公里的表層海水,平均被4,000片微型塑膠品污染,可能影響人類與海洋生物。這些塑膠微細碎片,大部分是聚乙烯或聚丙烯製成之用完即丟式包裝品與釣具分解的結果。上述兩種聚合物常被用來製成日常用品,如飲水瓶與塑膠杯。研究發現在海面上找到的塑膠微型碎片,可能含有害之危險物質與從周遭水域吸收的污染物。研究人員指稱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海洋動物小從浮游生物大到鯨魚,都會吃進大量含有污染物的塑膠,最後可能都會進入食物鏈中。先前研究曾發現在塔斯馬尼亞島附近捕獲供人類食用的南方黑鮪魚的胃中含有微型塑膠,表示海洋塑膠污染也會對人類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