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專題報導受訪者應寫出姓名-20131218

 

新聞寫作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五個W一個H,五個W是WHEN(事件時間)、WHERE(事件地點)、WHO(事件人物)、WHAT(事件本身)、WHY(事件因素),一個H是HOW(事件結果、處理方式、評論、預測……等)。

2013年12月18日聯合報A4版下方一則食品安全專題報導,採訪了多位食品業界老闆與相關人士討論食安問題 ,是一篇頗具參考價值的文章。

不過文中有二處只寫了受訪者的職稱(分析師、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沒有寫出姓名,這樣在新聞公信力上會有二個問題:一是這樣的受訪者說話有沒有權威性(或指標性),新聞稿內容是否值得讓讀者信賴?二是到底有沒有採訪這樣背景的人,還是記者自己胡謅的?

有時候報導敏感問題時,為了保護消息來源,會採取只寫「消息靈通人士」、「政府高層」、「黨政高層」等不具名方式表達,但這種方式非常態,除了特殊事件(例如美國水門事件中的「深喉嚨」)是不能常用的,否則真會令人懷疑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人出來放消息或講話而失去新聞的公信力。

看聯合報這篇專題報導,食品大廠老闆都有名有姓了,最好連根本不具敏感談話內容的「分析師」及「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姓名都寫出來才好。我要是編輯,一定這樣要求。

消息來源不寫明有失公信-聯合報-20131218-後製版

延伸閱讀

本網誌「媒體文字能力檢驗」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