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新秘境—欖仁溪、水蛙窟參訪影像集錦(影片與相片)


保育團體考察屏東滿州鄉欖仁溪生態旅遊遊程(放映後建議點選480P以上畫質全螢幕觀賞)


保育團體考察屏東墾丁水蛙窟生態旅遊遊程(放映後建議點選480P以上畫質全螢幕觀賞)

2010年11月2日-3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野FUN生態實業公司邀請發展生態旅遊已有成果並具知名度社區之相關協會幹部及常舉辦環境教育活動之保育團體幹部,或是具有環境教育、導覽解說專長的資深解說員,安排2天1夜參訪行程到墾丁國家公園近二年輔導發展的水蛙窟聚落及滿州鄉的欖仁溪考察生態旅遊資源、遊程安排、解說服務、餐飲服務及社區參與情形等。考察後針對遊程及相關服務、設施提供營造經驗與建議,並希望發揮同好團體宣傳功效,行銷墾丁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新景點,達到協助社區保護環境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之正面效益。 

這次參訪活動依照生態旅遊理念操作,全程注重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教育、永續發展觀念之灌輸,全程不提供拋棄式用品(如瓶裝水、免洗餐具、小包裝沐浴備品),要求參訪人員力行環保,遵守遊客守則,深切體驗生態旅遊之訴求。

二天參訪行程如下

第一天:1230高雄火車站集合→1300高鐵左營站集合→1310前往墾丁→1540小龍磐公園→龍磐草原景觀→夕陽→1730在水蛙窟聚落南天宮聽簡報與享用點心→1800參觀生態池→1840觀星→1930在社頂吃晚餐→入住墾丁福樂度假飯店→自由活動

第二天:0730吃早餐→0810前往滿州鄉滿州村→0850敬字亭解說→0930在滿州鄉公所會議室聽簡報→1000里德村日據時代國語傳習所紀念碑→1030里德村欖仁溪→雨來菇農場休息、享用點心→探訪欖仁溪秘境→1300中餐(風味餐)→回程順道參觀出火→1700高鐵左營站→1740高雄後火車站 

地圖取自「Google地圖 

參訪成員如下

湯谷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石瑞德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
方俞怜  高雄市野鳥學會教育活動推廣主任
林柏昌  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賴儀宣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秘書
謝孟霖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常務理事
張瑞麟  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理事
黃兆慧  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活動組組長
江德賢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講師
羅正芬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講師
劉嘉南  嘉義縣頂笨仔文化協會理事長
李琇玉  嘉義縣奮起湖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官裕富  南投縣桃米社區民宿主人兼解說員
邱富添  南投縣桃米社區民宿主人兼解說員
吳自強  台灣省野鳥協會總幹事
楊宗鴻  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秘書長
簡惠玲  嘉義縣瑞里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解說組組長
陳季佑  嘉義縣竹崎鄉文化藝術基金會活動企劃
徐燕鈞  雲嘉南國家風景區導覽志工隊長 

滿州鄉欖仁溪

欖仁溪行政區位屬於屏東縣恆春鎮滿州鄉里德村,滿州鄉面積約有70%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維護下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里德村每年9、10月是赤腹鷹、灰面鵟鷹等猛禽過境必經之地,為全國著名的賞鷹勝地。

欖仁溪發源於海拔526公尺的萬里德山,位於南仁山生態保護內,全長6公里,是港口溪的支流,終年溪水不枯。谷地濕度高,受落山風影響少,沿途動植物生態豐富,無論是蝴蝶、陸蟹、樹蛙,皆容易觀察。

過去獵鷹、電魚風氣盛行,對當地自然資源衝擊極大,尤其年輕居民外流、農業發展受限,導致滿州村、里德村經濟狀況不穩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07年起,辦理滿州鄉解說員訓練,現已有十多位解說員得到認證。

在墾管處輔導下,2009年11月4日里德社區「欖仁溪護溪巡守隊」成立,部分成員是由以往的獵人轉型擔任。同時,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助理教授范玉玲也於當地調查生態資源、規劃滿州生態旅遊路線。期望藉由生態旅遊規劃、解說員制度,能改變老一輩盜獵、濫捕風氣,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扶振地方產業,增加當地經濟收益。目前正在起步的生態旅遊遊程由「屏東縣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主導,所得10%會回饋給護溪巡守隊。

墾丁水蛙窟

水蛙窟行政區位屬於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里水蛙窟社區,位於鵝鑾鼻公園與風吹砂中間,距鵝鑾鼻公園4公里,車程約5分鐘,臨近龍磐公園,東眺太平洋與風吹砂及佳樂水,西濱巴士海峽可遠眺大尖山。居民僅有28戶,人口不到200人,年輕人外流嚴重,是名副其實的老人聚落。以務農為生,種植根莖類作物及牧草為主。

水蛙窟社區周圍有一大片的牧草草原,草原上偶爾可見到梅花鹿奔跑。水蛙窟原有2 座水塘,早年無農業污染,所以蛙類繁盛,每當夏日夜晚或雨後,蛙鳴不絕於耳,故名為「水蛙窟」。1979年佳鵝公路開闢後破壞水脈,又受風砂影響,水塘枯竭,原有的虎皮蛙、蜻蜓、螢火蟲等相繼消失。

墾管處為了串連生態旅遊發展及持續推動社區生態保育,希望以社頂為基地,將埔頂與水蛙窟納入整體規劃,由點而線而面逐步擴展國家公園的社區保育工作。

水蛙窟生態旅遊輔導工作仍由社頂部落的輔導團隊-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執行,2009年開始進行社區意象及生物棲地營造,首先引進水源營造生物棲地與自然生態溼地,並在周邊栽植銅錢草、柳葉水簑、彎形藺等水生植物,也種植了水黃皮、穗花棋盤腳等恆春半島的原生樹種。2009年6月雨季來臨後,水池內漸有積水,蛙鳴聲不絕於耳;7月初,陳美惠老師白天巡查時還撞見5頭梅花鹿在池畔喝水。

輔導團隊目前持續進行各類資源調查記錄,並協助推動水蛙窟社區風貌營造工程及解說員訓練,逐步營造生物棲地,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同時蒐集居民意見並溝通聚落發展理念,凝聚發展生態旅遊共識,推動水蛙窟社區營造,期待重現水蛙窟早年眾蛙齊鳴傳天籟的景象,並能以生態旅遊的方式活絡聚落經濟,讓在地住民感受到資源保育所帶來的效益,進而發揮在地守護的力量,達成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的目的。

底下是參訪行程相關照片,請參考: 

#1
夕陽照射下,墾丁龍磐草原一片金黃。

#2
漫步在盤固拉牧草原上,強大的落山風呼嘯吹拂每位遊客,初體驗在地居民秋冬季節與風共舞的生活困境。

#3
水蛙窟解說員顧瑞美講述在地生活情形

#4
看到20多隻燕鴴,以及中杓鷸、藍磯鶇,大家很興奮。

#5
燕鴴的腳印(右邊是人類球鞋印)

#6
林投叢中的落日(此相片由Panasonic HDC-HS700全高畫質攝錄機拍照)

#7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遊憩服務課林文敏課長歡迎參訪團

#8
水蛙窟生態旅遊輔導團隊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研究生薛一慈介紹營造過程

#9
「水蛙窟營造協會」成員都是阿公阿嬤,還努力學習解說及投入生態旅遊環境營造,要讓水蛙窟發光發亮,精神令人敬佩。

#10
「屏東縣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曾宏泰理事長簡報滿州鄉文史及欖仁溪生態旅遊資源。

#11
參觀日據時代對台灣人日語(當時稱國語)教學的「國語傳習所」紀念碑(那亭子可是醜死了)

#12
「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解說員鍾文明解說民俗植物

#13
「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解說員鍾文明介紹欖仁溪

#14
走在溪石間

#15
沿溪行

#16
欣賞奇形怪狀的茄苳樹頭

#17
「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曾宏泰理事長介紹茄苳樹幹上的著生植物

#18
黃卻銀女士是國寶級月琴民謠高手,惜這次未有表現,不過她以「大果藤榕」果實洗出的果膠漿猶如愛玉子果膠漿,讓大夥驚豔。並教大家以台灣特有種,也是在地特色植物的「恆春月桃」葉子包覆成杯子裝大果藤榕飲料,又是一大驚喜。

#19
「恆春月桃」葉子包覆成杯子裝大果藤榕果膠漿,徐燕鈞教官快樂暢飲。

#20
參訪團在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前合影 

您可點閱以下二本網路像簿看這次考察參訪的更多相片:

1.保育團體考察屏東墾丁水蛙窟生態旅遊遊程

2.保育團體考察屏東滿州鄉欖仁溪生態旅遊遊程

延伸閱讀:

林柏昌「墾丁國家公園新秘境~欖仁溪、水蛙窟」生態旅遊參訪考察20101115

分享文章

4 則留言

  1. 感謝Bird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一趟精彩豐富的體驗之旅。也感受您推動生態旅遊的用心和維護環境永續未來的努力,值 得大家來學習。

    精采的影片和相片也讓我再次回味這次的旅程和看到別組不同的解說內容,足感心!期待下次的旅遊。

  2. 感謝Bird兄熱情邀約,以符合生態旅遊精神的方式引領我們更深入認識、體驗在地生活及生態,也很高興認識許多新朋友,以及與老朋友們敘舊哈拉,感覺真好!!

    我的報告也得加緊腳步了…(雜事有點耽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