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公路建設資料看蘇花高應否興建

我在花蓮的一位好朋友方方小姐,留日的,花了大半天時間上網找一些日本交通開發相關資訊,來對應台灣目前交通狀況,並思考蘇花高應否興建,這用心蒐集來的資料,值得保育界的朋友瞭解,所以放在網上供大家參考。

也對方方對台灣環境(尤其花蓮)的長期關懷與投入,表示敬佩!

以下是方方的文字資料:

日本於2002年統計全國各縣的道路總長,第一位北海道5067公里,第二位愛知縣4951公里,第三位東京都3425公里,第四位大阪府3035公里,第五位兵庫縣2873公里。位居第一的北海道也在反省可居住面積與總生產所得,以及人口密度的相關問題。

        以道路密度而言,第一名是東京都每平方公里1.96公里,第二位大阪府1.62公里、第三位愛知縣1.42公里、第四位神奈川縣1.30公里、第五位宮崎縣1.29公里,而全國平均的道路密度為0.74公里

        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計劃局,以可住地面積比率計算道路密度(而台灣的交通部卻是以各該縣行政總面積來求算道路密度!),總之,日本交通省強調各縣交通調查的報告,顯示高速公路開始啟用之後,周邊的交通環境(例如交通量與行車速度等)會產生很大的變化,伴隨這些問題的產生,使得“死亡的交通事故”每年有劇增的現象。

        交通事故是因沿途道路的狀況,以及駕駛者的心理狀況為主要影響。香山縣也特別提出與高速公路與都市之間的距離較短居住房屋都集中建在道路沿線上,使駕駛者在不特定無預警的情況下遇見許多叉路,產生許多暫停的限制,易使煩燥的心情指數上昇,推論這是增加肇事率的原因。 

        另外,因為公共交通不完備,使民眾對於私家車的依存度較高的交通特性,特別是在通勤時間帶上,死亡交通事故也較高,另外降雨量較高的地區,視線不佳、或是日照時間長的地區,人們都在戶外活動的環境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其他的因素有:縣域土地狹小人車交流的機會較多,加上高齡者人口較多的地區,死亡交通事故也較高。尤其是道路沿線的安全環境,確保步道設置的道路安全對策是否發達,也是交通事故的顯著相關因素。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理學科?根智子老師的研究指出,決定生活環境的優劣程度是與土地利用及道路密度有關,該研究以SPOT衛星影像捕捉生活環境的不同分類指標,將市街地、空地、農產及草地、果樹園、落葉林地、針葉林地、山川、水域與標高及道路密度等,各項不同的土地利用面積比率、土地基盤條件分布情況,分類生活圈域為都市圈域非都市圈域,來求算生活環境評價圈的等級。(請下載adobe日文包裝組就可閱讀) https://chiri.chs.nihon-u.ac.jp/gis/life 

        如果我們花蓮縣的觀光發展,是朝向“吸引”鄰國高所得的日本觀光客,或是吸引都市圈域來的觀光客,我們可千萬別以為興建高速公路是一個加分作用,這反而是自殘的行為!因為道路密度最低的地區,才是非都市圈域觀光最盛之處,因為花蓮縣無論如何不是一個都市形的觀光圈,根據上述研究報告,非都市型的觀光地應該是著重於保育土地的豐富資源。 

       花蓮縣面積4628.571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僅佔7%、河川佔6%,其餘87%之面積均屬山岳地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年花蓮縣一般性補助款基本設施計畫年度績效報告)。若將山岳地帶扣除之後,花蓮縣的面積僅有601.9753平方公里! 而剔除市道與農村產業道路,公路共有905.415公里,以交通部公路局2004年的計算方式而言,花蓮縣的公路面積每平方公里僅有”0.1956公里,佔全國最低密度,然而以扣除87%山岳地帶的面積計算,花蓮縣的公路面積高達每平方公里1.50公里。再以日本的計算方式,以可居住面積為分母324平方公里而言,用日本的方式計算之後,花蓮縣的公路密度高達2.794公里!這是高於日本全國第一位的東京都每平
方公里
1.96公里!! 

        親愛的鄉親,醒醒吧??我們還要高速公路來湊什麼熱鬧呢?花蓮已經是太過度開發了(和整個台灣的現象一樣!)。特別是我們明明不是首都、也不是商業金融中心、更不是總生產所得數一數二的都市型的縣,我們明明是要發展觀光業!快別再用那種都市圈域的模式思考了,救救我們的商機吧!不然也為交通事故再省思!

最後,我與方方希望您如果閱後覺得蘇花高不需興建,希望您能跟我們一樣出聲讓政府官員及地方人士知道,歡迎上網連署,表達您我的訴求:不要興建蘇花高,請點選https://campaign.tw-npo.org/200703511050400/index.php?serial=200703511050400

分享文章

13 則留言

  1. 再度發揮老師除了罵人之外的另一個職業病,我查了資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依我在生態學上的理解,溫帶地區的物種不如我們亞熱帶、特別是熱帶來得豐富,同樣開發一單位的棲地面積,對於物種的傷害遠高於溫帶地區。

    又根據瑞士「聯邦森林、大雪暨景觀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收集分布在瑞士境內十二處,從海拔三百一十六公尺到二千四百九十公尺不同高度地區的資料加以分析完成,並刊登在「理論暨應用氣候學」科學期刊中。指出一個警訊例子,在過去三十年來,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在瑞士特別嚴重,其溫度上升速度平均每十年約升高攝氏零點五七度。

    希望我們不要邁向這種令人擔心的開發方式、和嚐到最後相同的惡果。

    等到瑞士變成亞熱帶氣候時,但願台灣不要再度沉入太平洋的汪洋大海裏。

  2. 我期待有建設性的回應,可以讓我有機會學習成長,令人反感、情緒性的質問,我有必要回應嗎?

    有關您的訊問,謝謝您,我看到了。也很抱歉,我無法回答您,或許是我懶得跟您溝通,或許是……,請學會尊重別人不理您的反應。

  3. 既然方方小姐也承認了很多錯誤的資料,包括花蓮很多路是在山上的不可以算到平地上(順便問妳,海拔100公尺以上的地方不屬於可以開闢道路嗎?那瑞士人怎麼辦?海拔最低400公尺),而妳能不能走「台11」去北部找工作?而妳贊成「台11」拓寬?而妳對於東京都道路計算的方式都沒有回應?妳這篇文章錯誤百出沒有回應,卻又只能大喊反對蘇花高,那妳這篇不就變成沒有道理的文章,還被到處貼,應該給個說明吧?

  4. 方方小姐:

    很抱歉我不常上這個網站,沒立即回妳的文書,我不是公務員,只是從花中畢業,有幸唸過大學,在社會上從事基層技術的勞工,
    會給你這個印象是花蓮的工作難找,念過一點書的大概就是公務員吧,這也是花蓮的悲哀,我也曾經參與花蓮的環保運動,不過,這些破壞自然資源的開發案只要提出繁榮的願景與畫一下增加工作機會的大餅,花蓮的環保運動就節節敗退,追根究底花蓮年輕智識族群外流,無法形成一個堅實的公民社會是最主要的原因,我願意支持蘇花高,因為改善聯外交通,花蓮人就可以不再依賴林業礦業維生,形成以觀光立縣的永續發展共識,這是有別於少數像台泥.亞泥.中華紙漿還有石材廠大老闆的多數人共識,也許在觀光產業也跟在水泥廠工作一般還是從事勞務工作,但是愛鄉愛好大自然的花蓮人,終究可以不這些環境殺手為謀,抬頭挺胸做一個愛護地球的公民!!!花蓮需要更多像妳一樣的年輕人留在這裡,關心花蓮的公共事務,不論是贊成蘇花高與否.

    陳玉峯教授的"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一文中提到(夥同東台移民史、開拓史的歷史問題,創造出
    花東是「淨土」的假象,事實上就自然生態系而言,花東在1950~1990年代伐木、採礦的破壞
    效應,相當於西部3百年開拓史,因而近世台灣生態大浩刼由東台銅門事件所開啟,只因先天條
    件限制高污染工廠之入侵,誤導東台保有自然的幻覺。)

    花蓮就是由於交通不便,工作機會不多,一些掠奪式的工業在此生根,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我的同學家裡就有好幾座礦山,也有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沒有便捷的聯外交通,花蓮的百業不興,所能做的就只有掠奪性的資源開採工業,現為花蓮產業大宗的紙漿廠如此,水泥廠如此,石材產業也如此,如果車行經過和平及和仁,民眾莫不以白頭青山而嘆息.

    如果當年早有蘇花高,和平.和仁的青山綠水就能吸引觀光客,讓當地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安居樂業,
    又有誰願意變賣祖產而會將好山好水永續經營的好環境毀棄而相信可在水泥廠謀求工作的謊言 .
    而這一切已經太晚,就算蘇花高完工遊客也不會在此停留.

    西部難道沒石灰礦可供開採嗎?當然有,半屏山至少還有半屏,就像核廢料要往蘭嶼丟一般,水泥廠
    不要設在我家就好,不是嗎?在國家的暴力下,應該劃為國家公園的三棧,太魯閣口.和仁.和平,早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前就被排除在外,這些地都是政府專案變更的,我們何嘗有能力置喙?

    更別說和平水泥港,沒有政府支持那能大規模填海造陸呢?

    還有和平火力發電廠,你知道它發電裝置容量還比核一廠的127萬2千瓩還高嗎?而電呢?並沒有南
    送到花蓮市而是賣到了宜蘭.

    現在連李遠哲說50年內不能放棄核能,你以為,下一座核電場會在那裡?七股濕地嗎?我深深的憂慮
    花蓮恐怕又是你們的首選,我們不但人少,下一屆也只有一席立委,民主數人頭政治下,花蓮又是首
    選…..

    所以我寧願在嚴格的監督下,看到蘇花高的通車,在環境到處被工礦財團覬覦下,花蓮已經沒有下一個十年

    PS:妳文中提到,施工中近十年對於蘇花公路造成阻塞,引發的時間成本增加,及施工中增加十年繞行運輸成本,我認為應有手段解決,因為北迴鐵路拓寬成雙軌,一樣也挖出大量的土方,也許我們可以查查鐵路局在施工時,是怎麼處理這些問題的.

  5. 給花中的前輩,謝謝悉心的指導,感謝提供這門專業上的解說。衷心期望我們如此言之有物的各項領域優質公務員,能夠多多出來發表見解,不僅是公路工程方面,尤其是此項建設所要達成的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各層面。

     

    我的個性比較急,等不及將落在肩上的工作立刻處理,因此昨晚其實打了一篇希望從我本身的背景的角度回應,無奈夜深之後頭腦不清,上傳之後出了一個莫明其妙的錯誤,頓時心血成泡影。

     

    我相信前輩楊桑(先生?小姐?)對於公路安全的見解,不過仍然對如此長距離的(89公里長的蘇花高,7成以上屬於隧道與橋樑) 隧道安全,以及施工中近十年對於蘇花公路造成阻塞,引發的時間成本增加,及施工中增加十年繞行運輸成本,還有最後上千億的工程費用,對於通貨澎涱的影響等等,擔心我們的政府如何因應?政府這個巨大的怪獸,是否更加龐大且浪費資源?

     

    如今我們花蓮人被政客誤導人民將蘇花高闢建與否,等同於「花東的繁榮與落後、生機與衰敗、希望與幻滅、公義與自私、開發與環保的水火不容」(陳玉峯,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執政者粗糙地浪費鉅額民脂民膏,誠實納稅的我實在無法安心,蘇花高速公路未來將產生的更嚴重的問題。

     

    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已收棄凱因斯理論的國家控制制高點的方式,為何我們台灣仍要縱容政府怪獸來切割、控制我們呢?我們應有權利主張自己的稅金要如何運用,照顧貧困而不是進行這種投資,我反對蘇花高! 先回應這些,敬祝前輩健康喜樂。

     

  6. 答覆方方 , 對不起,我今天才看到您特別回應我的文章,所以現在才回你的話。

    妳是依交通部網站上張貼的2005年資料,上面有註明「里程係根據公路普查數字,依公路法規定,凡不屬公路系統如市道農村道等均予剔除。」所以妳的計算基礎是省道,還有公路局所養護的縣道,你根據的是只是公路局的業務範圍內的統計,不能拿來做為數據參考,以台北市來說,只有忠孝東路(台5)中山北路接仰德大道(台2?)羅斯福路(台9)是屬於這個範圍外的道路 但是這以外的所以台北市區道路都不屬之,那妳對比日本東京的基礎更是完全不存在。

                   西部地區高速公路的死亡件數與蘇花公路的落石坍方死亡件數也是沒有比較上的意義!應該統計的是東西部坍方死亡件數,或是東西部的每千人車禍死亡率吧(這可以比較出道路狀況)。 花蓮人口少妳看到的總死亡數不多,但是以比率來看非常可觀,而高速公路的車流量大,也應以比率的方式對照車流量小的蘇花公路.

     

     

            "發展觀光事業,是從整個旅遊過程的景觀鑑賞品質",我同意,現在的中橫九曲洞就是「截彎取直」,確保車輛的快速安全通過,而行人可以在舊路線上漫步賞景,蘇花公路這二十年來也做了不少類似的工程,這就是我所謂的「安全的蘇花高」(開挖隧道?)的方式。

     

     

            「花蓮有全國最高的車禍死亡率」有不少是您說的砂石車造成的,這彰顯了專用道路的重要性,減少路口交織的專用道路是一種選擇,鄰近的宜蘭的砂石車專用道減低了許多事故可功參考.

    寬敞的公路不是死亡車禍的原兇,問題在於道路設計與交通規則的守法程度,東華大橋預留了三線車道,但是前後都是兩線道當然容易發生事故,我唸書時,台北市的大度路是飆車的聖地,但是自從將慢車道分隔開來,又加裝了測速照相機,現在的大度路就安全許多,所以,在東華的你,應該是以此為借鏡要求公路局變更路型才是,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跟此無法類比吧.

         

  7. 老師您好:小弟已經加入連署了,以下是小弟個人的感覺,還請老師多多指教。

    台灣近年來為加速經濟發展與縮短城鄉差距,不斷的大興土木,建造更便捷的公路網絡,南北二高及雪山隧道的開通,台灣高鐵的通車,都確實的縮短了地域間的距離,也加速了物資的流通,造就了台灣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其所達到的經濟效益及帶給民眾的便利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這些眼前的便利之下,確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台灣是一個島嶼地形,有著多樣性的物種分佈,當年葡萄牙人發現台灣時,稱它為「福爾摩沙」,意為美麗的島嶼,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還有資格被稱為「福爾摩沙」嗎?這個答案可能會因人而異,但在人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大肆的開發與破壞,確也造就了台灣自然生態的浩劫。

    島嶼生態本身就比較特殊,台灣在長期與歐亞大陸隔離之下,生物為適應當地的生活條件,經過了長年的演化,於是產生出很多特有的亞種生物,也豐富了台灣物種的多樣性;但島嶼上的生態體系本身就較為脆弱,些微的環境改變,就有可能加速了某些物種的滅絕,棲地破壞及族群分割,更是生態環境改變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區因人口稠密,為供養眾多住民的需求,致使土地過度的開發,嚴重的破壞自然生物的棲地,而道路的興建,更是造成物種族群分割的重要因素;族群被分割後,因為基因庫相對的減少,將會加快物種滅絶的速度,也許可能因此產生新的亞種,但這通常比不上滅絕的速度。

    破壞總是比建設容易,每次的人為開發,都要讓大自然花費很長的時間去恢復,我們這代人也許看不到這漫長的傷害,但遺留給後代子孫的確是長久的傷痛;也許有一天,我們要帶著孩子到動物園去,指著那些被判終生監禁的動物說:「孩子啊,那就是什麼,這又是什麼,而他們在我小時候常在野外看到,而現在只能這裡看到了。」;後山東部是台灣的後花園,別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傷害它。

    蘇花高的興建可以加速東部地區的開發,但對自然環境破壞確是無法度量的,千萬別只為了人類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

    人們啊!多為自然生物想一想,終究,會看紅綠燈過馬路的生物有限,一條公路的興建會讓多少動物妻離子散,將心比心,地球只有一個,讓我們好好的愛惜他吧。

     奮起湖  阿煌  敬上

    畚箕湖文史工作室
    TEL:(05)2562388
    FAX:(05)2562488
    https://tw.myblog.yahoo.com/sujacob-ali/
    我們紀錄了奮起湖的點點滴滴,歡迎您來參觀,感恩!!

  8. 各位好朋友,

    我(方方)因為課堂作業,在搜尋自然資源的哲學發展,因此從「人與自然」開始展讀,感謝老師給我這個指定作業,讓我莫明其妙地,回過頭來重拾國高中當年背得爛熟的先秦諸子的思想言論。

    有關於老子這一位比孔子有些年長的智者,在後來的思想家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等的著作當中常被指及,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學者黃克劍著「由命而道」是去年(2006)出版的新書,生動地將名詞的「道」是動詞「導」的靜態化和實體化,從價值導向看「道」之所「導」向,在於順應自然而不刻意造作。

    上述一書指出「自然」也不只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而是顯現於萬事萬物之盎然生機的某種動勢和天趣」,所謂「自然」是指森然萬象,自是其是,自然而然。道作為「道路」的昇華,「如何就此道路給予我們的啟發進到一個更深層的層次。」「道路是行走者走出來的,總會朝著某個目標,導向某個方位」因此導的意趣就產生了。

    目前我們面對的政策蘇花高速公路,真是對於古訓有夠徹底的忘本了!忘了我們老祖宗的教誨,忘了我們身為人的使命是要盡善的德性,對自然承擔崇高的責任與義務,對自然界的依賴與敬畏,以關懷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之開發的價值觀。

    曾幾何時西方的以人類為中心的開發思維已經失敗了,西方的思想潮流已經回歸原初的尊重自然的價值觀,而我們卻才正要追趕西方國家過去粗暴地破壞、剝削自然的心態。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無法離開自然界的環境與條件,我們將如何對待大地,大地亦會回報我們相同的報應或報酬。”以天地之心為心”的人心,不就是不忍之心嗎?

    古人看過7000年的文明興敗,2000年前的先秦諸子已經明白的提醒我們,自以為優越地高居萬物之上,對萬物實行控制掠奪和破壞,是忘本的行為。因為儒家都說:「天生萬物」、「天道」、「天德」,「人不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而是實現其內在價值的實現者。」

  9. 我也覺得蘇花高不需要興建,大自然已被破壞太厲害,地球快完蛋了… >_<

    在什麼都快速的年代,速食文化、速食愛情、爆炸性進步的科技…

    去花東旅遊不需要那麼快速… 可以慢慢享受… ^_^

  10. 敬愛的版主,以及coby楊桑,

    實在不放心,因此又放下功課,上網查了UrMap,發現花蓮縣境內的台14,正是都在山岳之中!謝謝楊桑提醒。

       其實有許多是穿越山岳的道路,海脈山脈裏頭也有三條連接東西側的道路,因此實際的公路密度不是像上述的驚人,我的計算太粗燥了!但也絕不像交通部公布的那個數據,畢竟許多山路花蓮人一輩子沒走過,而住戶?可能也很待調查追訪。

    總之,這個議題很有趣。未來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作嚴謹一些的計算與檢驗。

  11. 謝謝回應指教!答覆coby楊桑, 對不起,我不得不回應,應版主要求。

    我也是很外行的!不過是依交通部網站上張貼的2005年資料,上面有註明「里程係根據公路普查數字,依公路法規定,凡不屬公路系統如市道農村道等均予剔除。」不知道您所指的「產業道路及林道」是不是包括在這之內? 不知是否有有心人士可以查尋一下,或是既然我已經涉入這個問題,我就得自己再仔細的鑽研,那麼請耐心等候,下個星期之後我才能有一些時間著手進行資料搜查。

            花蓮的聯外道路不止台8和台9吧(如果外縣是只有北部!),台11也是啊。

            基本上如果鐵路運輸夠發達(台鐵太對不起花東地區的人民了),依存公路的需要是可以減少的,真希望能有足夠的研究來比較:西部地區高速公路的死亡件數與蘇花公路的落石坍方死亡件數!結果一定不是您所指的那樣哦。

     

            我不知道您的需求是什麼?但是我以為的發展觀光事業,是從整個旅遊過程的景觀鑑賞品質,如果您是希望直接馬上到目的地就好,那您就可能會想去改造自然環境「截彎取直」等等,以我的價值觀而言,那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方式囉、更別說是您所謂的「安全的蘇花高」(開挖隧道?)的方式。

     

            最後,請別誤導人家,以為「花蓮有全國最高的車禍死亡率」是蘇花公路造成的。不是這樣子哦,那是因為我們後山較溫和善良憨厚的子民(不如大都市公民的飆悍),一直在忍受砂石車一部一部、又一部的用瘋狂的車速,把花蓮的河砂運往北部!無論是年輕的學子、高齡的銀髮長輩,大都是喪命於台8、台9和台11,死於蘇花公路的佔了少之又少…。不信的話請查閱花蓮縣消防局!

    另外,提醒您,花蓮最新聯外道路東華大學那一條,砂石車速一直都高於限速70,而這整條聯外道路在「東華大橋」上最寬敞!!北上南下各有三線道的寬度,幾乎每週都有車禍的啦!因我幾乎天天跑這條路,東華大學的學生也在橋上死了好幾位,我的學生也在那兒車禍傷得不輕…(那條聯外道路蓋好之後,車禍死亡率從台9線的飛機場前改寫到東華大橋上了,不變的是都是喪命於寬敞的公路上的喲)。

           我們大家都是善良的人民,只是希望生活更有人性一些,您我有一天都會老去,不要後悔年輕的時候支持了一項不智的政策。

     

  12. 你扣掉山地來算是失準的,因為花蓮有許多省道縣道及產業道路及林道是在山地上,相較其他縣市,花蓮不會是道路面積多的,這篇文章提到道路密度與交通事故的關係,花蓮就是因為唯一的連外道路台8線台9線,常有落石坍方的問題,而且道路標準太差,所以花蓮有全國最高的車禍死亡率,花蓮需要一條安全的聯外道路,不管它的名字叫不叫做蘇花高,你覺得蘇花公路做大幅度的拓寬.截彎取直,對環境的影響會比蘇花高小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