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學概論-王鑫老師文章

底下這篇文章是王鑫老師在1995年撰寫的,我們現在回顧20多年前王老師對教育部鄉土教學計畫的建言,對照現在的教育體制與內容,有多少是實現了王老師的期待?有多少是反而退步的?

鄉土教學概論

王 鑫

 

一、前言 

    依據「八十四年度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實施計畫」,將於民國八十四年至九十年間,辦理: 

  1.鄉土教材之編撰。

  2.教學媒體之製作。

  3.鄉土教學活動之設計。

  4.鄉土教學之研習等。 

這些計畫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國民中、小學各校實施鄉土課程時所需的教材、教學媒體、教學設計,以及相關的師資和教學資源蒐集、建檔等事項,俾使鄉土教學順利進行。 

    這項計畫是為了落實八十二年九月修訂、公佈自八十五學年度逐年實施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以及八十三年十月修訂、公佈自八十六學年度逐年實施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在上述國民中、小學修訂課程標準的作業中,十分重視鄉土教育之實施,因此在國民小學自三年級開始,增加「鄉土教學活動」;另外在國民中學方面,則在一年級設置「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期以正式的課程規劃,進行鄉土教學,以培養國民中、小學學生愛鄉土之情操。 

    這項計畫的實施方式是以直轄市以及各縣市政府為單位,邀請各單位於八十四年三月底以前提出申請計畫報部,並擬於八十四年年底前將審查結果分函各相關單位辦理。

 

二、鄉土教學的興起及定義 

  「鄉土教育」、「鄉土教學」、以及「鄉土教材」等名詞早已出現在教育界的文獻裏。民國四十四年,王志宏撰寫的「實施鄉土教育」;民國四十年,姜琦撰寫的「本省鄉土教材選擇標準及其綱目」;民國五十六年,林永森、李園會撰寫的「鄉土教育的原理」等,就是幾個例子。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裏,我國的國民教育確實出現了一些弊病,因此導致學校教育脫離生活、學生觀察能力薄弱,只重強記,並欠缺體驗和實證能力等問題。隨著政治、社會、乃至文化環境的變遷,以及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全國民眾都已警覺到教育體系急需調整,教育主管當局也在反省中力求改善,以因應時代的需求。因此,在李總統重視社區文化發展,文建會全力推動社區重建的同時,教育部郭為藩部長也提出「鄉土情、中國心、世界觀」的國民教育理念。這一項理

念更應合了李總統所提「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的宣示。現今在國民教育階段積極地且紮實地建立「鄉土情」,這正是在歷史脈絡的演繹之下,再三反省而得的教育目的之一;同時,這也正是數十年來我國國民教育中較偏弱的一環。因此,從歷史脈絡中界定「鄉土情」、「鄉土課程」的內容,較能釐清這一課程的意義,以及與其它課程整合的途徑。 

    在已公佈的鄉土教學課程中,鄉土教學活動包含五大類別的內容:

 1.鄉土語言

 2.鄉土歷史

    3.鄉土地理

    4.鄉土自然

    5.鄉土藝術 

    這五大內容仍然疏漏了許多「鄉土文化」的內涵,例如:宗教、習俗、休閒、娛樂……等。因此,筆者認為「鄉土」兩字應確實融入各科課程中,要求各科教材中所舉例子應加重地方性、生活性。「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則應採用實地參與以及「做中學」的教法;並以培育「鄉土情」的情意教學為範疇。 

    周國屏(1995)認為「鄉土」乃是一個人長期居住的生活空間。由於長期的生活接觸在此空間內,對此空間環境最為熟悉瞭解,因而產生一份特殊的情感,即所謂「鄉土情」。 

  鍾喜亭(1993)認為「鄉土」就是人類居住生活的本鄉本土,包括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自然景觀等等。 

  尹章義(1993)更清楚地指出:鄉土教材就是探究本鄉本土(居住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教材,它是因時、因地、因事制宜的教材。

    黃政傑(1994)則指出鄉土都是我們生長和工作時極容易接近的地方,鄉土內的事物都是我們可以經驗的。 

  根據上述學者對「鄉土」的定義,我們可以歸納成兩條簡單的原則:

1.鄉土教學的內容是本鄉本土的(居住環境)。

2.鄉土教學的內容是可以經驗的,以感官教學、經驗教學為重心。 

  對生長在台灣的國民中、小學學生來說,鄉土教學的內涵似乎應以日常生活中交通可抵達的範圍為界,而以感官能經驗的事物為主。因此「鄉土課程」之外,才是「認識台灣」、「認識大陸」、「認識世界各國」、「認識宇宙」……等漸行漸遠的課程。 

    所以,在中、小學階段,生物、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課程,應以身邊實例談起,再逐漸提升層次。因此,也就自然地融入鄉土生物、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音樂、鄉土美術….等。 

  獨立於上述課程之外的是鄉土實查活動(戶外教學、環境教育)以及蘊涵其中的情意教學與技能教學。 

  筆者認為新設的「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即應以鄉土教學的情意面及技能面為主要內容。前者培養欣賞、關懷的興趣,後者培養觀察及研究的能力。 

1964年菲尼克斯( Phenix )在他所撰寫的一本書( Realms of Meaning )中指出:教育是一種使人瞭解意義的過程,而所要瞭解的意義包括六個範疇,分別是: 

  1.符號科學:如語言、數學、儀式、手勢、眼色….等。

  2.實證科學:自然及社會科學。

  3.美學學科:藝術、音樂。

  4.個人感性學科:直覺及非理性行為,哲學、文學、宗教、心理….等。

  5.倫理學科:倫理與道德。

  6.綜合學科:哲學、宗教、歷史、地理….等。 

這六大範疇包括了一個人如想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所須具備的知識(施添福,1982)。 

  從上述的架構中,我們可以討論並界定鄉土教學課程的性質。「鄉土情」當然落在個人感性學科和倫理學科的範疇裡。「鄉土」則包含了各個範疇的內容,也確實地需要綜合。 

  如果再考慮中、小學生的認知與道德發展,那麼在小學階段應當強調的當然是對鄉土的覺知和情意的培養了。

  「覺知」可以透過實地的觀察和活動達成。戶外教學活動原本就是一種親身參與的感官活動和經驗活動。那些經過規劃、有目的的戶外感官經驗最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終身地影響他的態度和行為。在鄉土環境中從事戶外教學無疑地是培養鄉土情的最有效途徑。

 

三、教法:經驗教學(Experiential Learning 

  「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和經驗,而獲得較持久的行為改變的一種歷程」。為了達成教學的目的,我們仍需透過「練習」或「經驗」兩條學習的途徑。以往,數學、語言、自然、史地等都依賴作練習;甚至音樂、美術也靠練習而達成目的。 

  在「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中,我們似乎應當暫時拋開「練習」,而全然以「經驗」的方式處理它。讓孩子嘗試做過這件事,做過那件事;而不是除了讀書之外,黃金的年華中全是一片空白。孩子們可曾擁抱過家鄉宗祠前的大樹?可曾在田裏種花、種豆?在溪邊看魚?在花園中追逐蝴蝶?在野外尋找小昆蟲?甚至看雲、看星、看天空中雲彩的變化?和同學一起躺在校園中的草地上看雲?這些可都是令人終生難忘的體驗。 

    總之,校園步道、門前的小溪、後山的樹林、廟宇、祠堂、博物館、古街….等都是鄉土教學的場地。

 

四、教學內容  

    「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如以培養鄉土情為重點,而以經驗教學為方法,那麼教學內容可以取自周遭環境的任何議題。前文述及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或是歷史、地理、自然、藝術、語言….等都可做為題材。如果以鄉土為核心,把圍繞它的環境逐項標示出來,我們可以描繪出一個鄉土地景生態系統,如下圖所示:

 


鄉土地景生態系統示意圖

  

鄉土教學活動的認知領域學習包含地景生態系的每一個組成因子,以及其間的互動關係。鄉土教學活動的情意和技能領域學習,則可自每一個地景生態系統組成因子中取材。 

  在鄉土教學活動中,實可融入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個領域的學習。只要掌握生活化、地方化、以及趣味化的原則,其實這種每週一堂的課程不需要對學生進行評量,而是要對課程設計作評量。

 

五、教材 

  「鄉土教學活動」課程適用的教材就在你身邊,俯拾皆是。台灣地區的鄉土資訊遍佈在旅遊手冊、地方雜誌、縣市文化中心、以及民間社團的刊物中。報章雜誌尤其經常刊登地方文獻。只要教師用心,善用曾經習得的教學技能,就可以得心應手。 

  公共電視台所播放的節目中有非常多的鄉土節目,只要稍加設計,配合課程適時地展現,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全省各地的師範院校、大專相關科系、民間社團等,都是可以諮詢的單位。省市新聞處、文獻會、文化中心也能提供多項服務。同時,位於台北市的國語日報社,也已成立了鄉土教育資料中心,可提供大眾查閱相關文獻,預期它將可發展成為一處全國性的鄉土性資料中心。

 

六、地方感/鄉土愛 

    生活環境構成你我的鄉土。在鄉土裏記載了你我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些經驗的累積使我們產生了熟悉的情境,也因而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點點滴滴的故事,建構了鄉土的意義,形成了地方感。 “There is no place like this place in this place.” 因此在鄉土的活動經驗建構了地方感、家鄉感、鄉土情。 

  鄉土情和對「家」的感覺有些相似的地方。家是私密性的,可以隱蔽自己、提供棲身的地方。家是比較溫暖的,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它和我們的嗅覺、味覺、觸覺十分貼切、親近。家裏有各種滿足我們自己的事物。回到老窩,不但親切、溫暖,更能稱心如意! 

  鄉土教育課程的內容提供學生學習聯接這種鄉土經驗的能力。鄉土情意的培養才是鄉土教學最終的目的。

 

七、鄉土教學參考文獻: 

 1.八十四年度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實施計畫。

 2.教育部國教司。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

 3.師大教育研究中心,1994。「鄉土教育」系列研討會。

 4.周國屏,1995。地理科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桃園高中編:地理科教

   學研究專輯。

 5.姚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 ── 一項理論建構的探索。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75-94頁。

 6.崔德新、葉于釧,1995。落實國民小學鄉土課程與教學之探討。「邁向21

   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教育部、政大教育所合

   辦。

 7.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1995。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期。

 8.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1993。國小自然鄉土教學資源學術研討會。

 9.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教學資源研究中心,1995。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

   文研討會。

10.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3。鄉土教材教法。 

11.蔡文川,1991。空間、地方與心理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 期,125-137

   頁。

延伸閱讀

本網誌「王鑫老師文章專輯」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