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瓊斯的自由國度」四項平等公義原則(中英對照)

馬修麥康納 瓊斯的自由國度.jpg - 日誌用相簿

2016年11月上旬,改編美國歷史同名小說,傳奇農夫解放黑奴真實事件的電影「烈火邊境」在台北只上映一週就下片,其實它是部可看性極高、探討美國種族歧視、黑人長期遭受不平等待遇問題的影片,可惜靜悄悄的上映,又快速的下片。

該片由影星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 )主演,飾演一位在美國南北戰爭時(1861.04-1865.05),因為不喜歡當南方大地主維護蓄奴種棉花獲利的前線卒子,當了逃兵,又結合黑奴與受迫害的白人小農,成立了一個被南方政府追剿、北方政府不顧的自由聯盟,對抗南方殘暴軍隊的白人領袖。

電影英文片名是「Free State of Jones」,大陸譯名為「瓊斯的自由國度」,我覺得比台灣的譯名「烈火邊境」更直接顯示片子要旨。

瓊斯在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沼澤(Pascagoula Swamps)以北、enterprise以南、珍珠河(Pearl River)以東,直到阿拉巴馬州邊境的土地,建立「Free State」,自給自足並保護區內黑、白人民。可惜美國統一後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反而遭受財閥與三K黨的迫害,命運多舛。

他在這個「自由國度」裡,揭櫫了四條要奉行的平等公義原則:

1.不應該讓一個人的貧窮來使另一個人富有

No man ought stay poor so another man can get rich.

2.沒有人可以告訴另一人應該為什麼而活、為何而犧牲

No man ought tell another man what he’s gotta live for or what he’s gotta die for.

3.你種到土裡的,是歸你照料和收穫的,沒有人可以從你手中拿走。

What you put in the ground, is yours to tend and harvest, and ain’t no man ought to be able to  take that away from you.

4.每個人都是人

Every man is a man.

不過,我看除了那段時間在瓊斯的自由國度有實現這樣的原則外,經過151年,美國還是個種族歧視嚴重、政商勾結綿密、貧富不均惡化的國家,難怪這次美國大選,只能從「騙子」與「瘋子」中選一個人出來擔任總統,領導一個稱不上公平正義的國家。

官方預告片

烈火邊境

Free State of Jones

上映日期:2016-11-04

類  型:動作劇情戰爭歷史/傳記

片  長:2時19分

導  演:《飢餓遊戲》蓋瑞羅斯(Gary Ross)

演  員:《星際效應》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 )《震盪效應》古古瑪芭塔勞(Gugu Mbatha-Raw) 《末路車神》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 《不可能的任務III》凱莉羅素(Keri Russell)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雅各洛弗蘭德(Jacob Lofland)《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克里斯多夫貝瑞(Christopher Berry) 《不存在的房間》西恩布里吉(Sean Bridgers)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湯瑪斯法蘭西斯墨菲(Thomas Francis Murphy)

發行公司:采昌國際多媒體

官方網站:https://cciitw.pixnet.net
https://www.facebook.com/ccii.com.tw

 

分享文章

3 則留言

  1. 回應文長,分三段:

    第三段

    但這次的川普的當選,似乎又是社會基底種族主義和保守主義的興起。也許距離全世界的真正和平仍然還是很遙遠遙遠的一段路。威爾遜的晚年相當的病弱,一如在病榻中的羅斯福。有人認為威爾遜的一生是和平主義的表率,但威爾遜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還是存在了很多自己也無法解決的偏見。雖然,在大部分的人眼中,他已經盡力了。如果說當年美國南北戰爭是導因於種族立場和產業發展立場所演變的全面性的衝突。其實現今川普當選以及加州因為反對川普所產生的諸般示威甚至暴動等等可能還有更多複雜的因子。但是相信有一部分是長期以來被壓抑的保守主義所和威爾遜主義之間交雜拮抗的複雜心緒。類似《烈火邊境》這類歷史電影其實所談論的深度相當地深切,但就像過去曾有的《冷山》、《與狼共舞》等等,其實這類片子在台灣雖然會有一定程度的追片者,但往往比不上那些商業片。這是有些可惜的。

  2. 回應文長,分三段:

    第二段

    我們知道威爾遜主義(Wilsonianism)可說對於後來國際性和平組織的運作以及許多任美國總統的外交施政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爾遜其實並無力阻止英法等老牌區域強權國家為戰敗國的報復作為,歐洲各國也有很多嘲笑威爾遜主義的天真和空想。但是他有不少的主張在羅斯福的時代真正實現了。而且其實威爾遜之後的多位總統或多或少也都受到威爾遜主義的影響,包括胡佛、羅斯福、尼克森、甘迺迪或雷根等等。

     

    只是,種族的問題、社會階層的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內部問題,甚至就算是極度追求理想世界和平的威爾遜,也仍然對黑人有著頗多的偏見。像是他曾經力主阻止『過多的』黑人族群擔任公職,因為『這樣會製造社會混亂』。在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期間,威爾遜也曾經以校長身分勸阻黑人學生申請入讀,因為他覺得『他沒把握保證這些黑人學生進入校園後的校園寧靜秩序』。這位即便可以在對外國主張殖民地和奴隸制度是無理的、沒有公義的總統,但卻仍舊對境內的不同族群懷抱著偏見。而美國也依然花了很多很多年才有了歐巴馬的入主白宮。

     

     

  3. 回應文長,分三段:

    第一段

    分享賴鵬智老師的好文章。其實我一直覺得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之間,美國能夠從一個區域性的霸權國家轉變為世界性的秩序維護者,那是因為接連有幾位不錯的領導者出現,像是威爾遜、小羅斯福以及雷根等等,這些總統正好是肯於去協助國際和平者,而一定程度對世界和平具有理想主義者。否則美國若只有曾經積極展開侵略擴展的老羅斯福總統這類型的領導者(雖然老羅斯福是早期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催生者,但無疑地他年輕時期也同樣是好戰份子);或是像門羅、杜魯門這類較為強調自掃門前雪的總統。那美國即便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勢所趨,只怕也還是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區域強權(就像過往的大英帝國或是德國強盛時期之類的),而無法成為後來持續甚久的秩序維護者或制定者。長久作為盟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