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0604~20160610)(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0621才提供)

人工濕地可提升生物多樣性.JPG - 日誌用相簿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0604~20160610)(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0621才提供)

報告顯示歐洲空氣品質進展與待改進處(20160601_RIVM 連結1)

歐洲經濟委員會長程跨界空氣污染公約(UNEC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日前發表最新報告的數項發現,國際空氣污染防制政策已在歐洲產生良好效果,過去35年來該區空氣變得更乾淨,較清潔的車輛與工業設施是排放減少主因,而農業來源已成為更重要的污染源。由於環境措施和能源政策的合併實施,歐洲民眾平均預期壽命已延長12個月,且因為氣候、能源及空氣污染政策的合併實施,該區空氣品質預期在未來數十年仍會進一步改善。空氣污染持續是跨國界議題,許多國家正考量將空氣品質的責任分配給城市,然而這種責任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不會產生足夠效果,因為地方來源只貢獻城市懸浮微粒濃度的10-20%,國家與國際層級的措施仍屬必要。另外,歐洲臭氧霧霾尖峰濃度天數已減少,但北半球平均臭氧濃度並未出現下降趨勢,漸升的平均氣溫是主因之一。

國際組織聯合推出「食物損耗與廢棄計算與報告標準」(20160606_ UNEP 連結2)

在西元2016年全球綠色成長論壇(Global Green Growth Forum, 3GF)峰會中,國際組織聯合推出「食物損耗和廢棄計算與報告標準」(Food Loss & Was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為歷來首套公司、國家及其它團體可依照以一致並可靠地測量、報告及管理食物損耗與廢棄之全球性定義及報告要求準則。由於越來越多政府、公司及其它團體皆開始做出減少食物損耗與廢棄的承諾,故推出此標準。依照該標準建立清冊是發展有效減少食物損耗與廢棄以及長時監測進展策略的關鍵基礎;同時,它也有助於政府及公司達成包括巴黎協議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等國際承諾,特別是永續發展目標之目標12.3要求在西元2030前減半全球食物廢棄,連同其它食物損耗減量。另外,該標準也有助於私部門減少食物損耗與廢棄。在西元2015年,代表全球70多個國家400多家最大型零售商及製造商的「消費性商品論壇」(Consumer Goods Forum)通過決議,成員將使用該標準建立基線與測量進展,在西元2025年前減少50%營運食物廢棄。

德國建議歐盟修改化學品法規以充分涵蓋奈米物質(20160601_ UBA 連結3)

至今除少數例外,歐盟物質相關立法中並沒有針對奈米物質的專屬規定,使奈米物質之特定環境風險無法被適當地描述或評估。德國聯邦環境署為此建議,依奈米物質的特異性修改化學品安全法規及其相關風險評估工具,以更安全的評估其環境風險。該署認為,有必要在化學物質既有法規(REACH)、殺菌產品及植物保護產品法規、以及人類與動物藥物產品相關指令中進行修改,雖然這些法規基本上已涵蓋奈米物質,但並未經妥善修改以適用於1-100奈米尺寸物質。此外,德國聯邦環境署也呼籲建立歐盟層級之含奈米物質產品登錄制度,特別當化學品安全法規尚未經充分修改時。奈米物質並不一定代表危險或風險,但卻有異於其它化學品的獨特性質,奈米物質的環境行為與衝擊不僅受其化學組成影響,也受到如尺寸、形狀和表面特性等性質的影響。由於奈米物質及其應用正蓬勃發展,生產量與日俱增,被釋出後可能造成人類和環境負擔增加。

科學家利用衛星發現未被通報之重大二氧化硫排放源  (20160601_Science Daily 連結4)

美國太空總署、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遷部及2所大學使用衛星資料,定位出39個未被通報之重大人為二氧化硫排放源。目前,二氧化硫監測活動包括利用地面測量和燃料使用等資料產生之排放清(emission inventories)的使用,這些清冊會被使用於評估空氣品質改善監管政策,以及預測可能隨經濟及人口成長發生之未來排放情境。然而,為取得全面性與準確的清冊,企業、政府機關和科學家首先必須知道污染源的地點。報告首席作者指出,現在可藉由檢視二氧化硫的衛星照片發現其熱點,使估算排放更為容易。此39個未通報排放源是藉由分析西元2005年至西元2014年的衛星資料而發現,它們為燃煤電廠、熔冶廠、石油與天然氣營運群聚,主要位於中東,也包括墨西哥與俄羅斯部分地區。此外,這些地區通報的已知來源排放有些比根據衛星方法的估算值還低2-3倍。

歐盟研究開發出自廢棄液晶回收銦的新技術(20160603_ Europa 連結5)

歐盟已確認包括銦(indium)20種具有經濟重要性和高供應風險的關鍵稀有物質,銦主要用來生產液晶螢幕,其供應大多來自中國。此歐盟執委會資助的研究詳細說明自廢棄液晶面板回收銦的開發,描述如何自廢棄液晶面板溶出液回收銦的研究。研究人員透過化學置換程序(cementation)自液晶面板回收銦:首先將面板破碎成小塊並篩除玻璃和塑膠碎片,並以強酸溶出銦,之後再添加鋅金屬粉,使銦與鋅產生置換程序反應形成固體。整體而言,使用酸鹼值(pH) 3溶液可獲得最佳銦回收效果。在酸鹼值(pH) 3的環境下,銦的回收率為:添加低濃度鋅(2-5 g/L)98%、中等濃度鋅(15-20 g/L)98.9%、高濃度鋅(100 g/L)則為99.9%雖然使用最高鋅濃度可取得最高銦回收率,但以較少的鋅進行銦置換程序的資源效率較高。生命週期分析顯示,大致上自廢棄液晶回收銦比掩埋或焚化皆更具環境效益,焚化的全球暖化影響成本最高。而以自然資源耗用的角度來看,銦回收也具有淨環境效益。

美國首次藻華毒素「國家湖泊評估」挑戰舊假設(20160531_ USGS 連結6)

美國首次有害藻華毒素的「國家湖泊評估」(National Lakes Assessment)挑戰數個長久以來抱持的假設,包括有害藻華毒素之普及程度、分布及組成。美國地質調查局與美國環保署進行的評估,共在全美1,161個內陸湖泊與水庫採集水樣。科學家指出,有些人認為有毒的藍綠藻有害藻華只是一種在地方或區域發生的現象,但此研究顯示,它們遍及全國各處湖泊。此評估檢測3種藍綠藻毒素包括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及蛤蚌毒素(saxitoxin),發現樣本的4%含柱孢藻毒素、32%含微囊藻毒素,以及7.7%含蛤蚌毒素。科學家表示,之前的研究聚焦在微囊藻毒素因為它們最常發生,並認為微囊藻毒素是其它毒素存在的良好指標。然而,此研究只在0.32%的樣本中發現這3種毒素同時存在,因此僅檢測微囊藻毒素可能導致未評估到其它藍綠藻毒素的風險。另外,目前世界衛生組織臨時性微囊藻毒素休閒健康風險指標建議使用葉綠素量來估算微囊藻毒素含量,但「國家湖泊評估」發現,依據葉綠素的方式會高估微囊藻毒素風險。

升級污水處理是減少氮污染的關鍵(20160602_ Scientific American 連結7 )

全球用來生產肉類與乳製品的氮,超過90%會排入環境,而用來生產糧食作物的氮,也達80%大部分人類攝食之農作物與牲畜的氮是以污水方式離開人體,而這些污水未加以妥善處理,就成為氮污染的主要來源。各國都市政府近年來已持續聚焦於提升污水或下水道的處理方式。提升污水處理設備以及家庭化糞池系統可能所費不貲,但這種方法可大幅讓水體回復健康狀態。學者表示透過適當的污水處理,人類進食後排泄進入環境的氮,大約可減少一半。美國人均氮足跡為41公斤/年,比許多歐洲國家如荷蘭的24公斤/年與奧地利的20公斤/年大很多。荷蘭能顯著改善其人均氮足跡的關鍵是污水處理,高級的污水處理系統透過去氮(denitrification)流程,將活性氮轉換成氮氣,可移除高達78%的氮,遠高於美國5%的移除率。

義大利研究顯示人工濕地可提升生物多樣性(20160603_ Europa 連結8)

人工濕地被許多國家用來做為處理污水的綠色基礎設施,但最新研究顯示,它們也可能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研究檢視1座位於義大利城市區域的人工濕地,發現該濕地使植物種類,包括數種具有保育重要性的植物,增加超過200%該人工濕地完成建構不久後,植物定殖(colonization)便開始出現,並逐年增加,第1年與第2年的增加率最高。為期8年的研究中,物種的數目每年平均增加14%。研究的最後1年,學者發現共有275種類型的植物(比第1年增加224%);濕地的植物種類占整個地方公園植物種類一半以上,包括許多當地原生種類;有6種不同組群之原生植物可以充份利用濕地鹽性且富含氮的棲息地生長。學者也發現不少外來物種,西元2013年外來物種約占整個濕地植物群的12%但這些外來物種似乎並未對原生物種帶來負面衝擊。該研究顯示,在10年之內,該濕地已成為基因多樣性的儲存庫,因此能提供維持和強化生物多樣性的額外利益。

加拿大與美國確認出8種五大湖最受關切物質(20160531_ ENS連結9)

加拿大與美國當局已在五大湖水域確認出依「加拿大-美國五大湖水質協議」可列為雙方共同關切的8種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環境或兩者都具有潛在危害性。經過全面性的科學評估過程與公眾諮詢,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長與美國環保署署長共同宣布8種最受關切化學物質:六溴環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 HBCDD)、多溴聯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長鏈全氟羧酸(long-Chain 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LC-PFCAs)、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汞、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與短鏈氯化石蠟(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SCCPs)。一旦1項化學物質被確認為最受關切物質,2國必須發展並實施解決有關此化學物質問題的策略,並每隔3年向對方與民眾報告處理狀況。

中國大陸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20160531_ Reuters 連結10)

中國大陸國務院在日前發表的行動計畫中表示,正尋求在西元2020年前遏制惡化的土壤污染,並在西元2030年前穩定和改善土壤品質。該院網站指出,中央政府將設立處理土壤污染的專屬基金,以及另一項用以升級重金屬產業技術與設備的獨立基金;政府也將持續淘汰老舊的重金屬生產技術及設備。中國大陸當局一直苦於無法吸引民間基金投入土壤整治工作。根據美聯社,依處理1公頃土地的平均業界費用估計,整治中國大陸全部受污染土地至適合耕作和畜牧,必須花費大約5人民幣,但主管機關一直難以決定誰應支付整治污染土地的費用;目前大部分費用都由貧困的地方政府承擔。根據市場分析人士,目前中國大陸有100項進行中的主要土壤整治計畫,估計總費用高達5,000億人民幣。在沒有自然利潤誘因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的情況下,大部分的清理計畫都依賴政府資助。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分享文章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