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環保署永續發展室
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60319~20160325)(環保署沒效率的在20160407才提供)
國際環保合作論壇將探討亞洲如何解決廢棄物問題(20160323_ Eco-Business 連結1)
「2016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論壇及展覽」在3月底舉行,會議主題為「綠色經濟新動力-廢物管理創商機」。論壇主講者之一丹麥專家Torben Kristiansen指出,有2個錯誤觀念阻礙亞洲新興經濟體永續且多流廢棄物管理系統的發展,包括認為技術是廢棄物問題的解答及不願意支付更多在先進廢棄物管理系統。他認為各國應將重點放在完善組織工作如物流、法規、財務機制如投資與稅收以及執法措施等。另來自瑞士的主講者Walter Stahel則指出,循環經濟為廢棄物業具有巨大潛能的新興商業模式,它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不需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也能增加國家經濟競爭力。然而,循環經濟在亞洲起步卻很緩慢,因為循環經濟並非亞洲決策者的優先施政項目;另外企業並沒有開創更多具高資源效率商業模式的誘因,因為中產階級的興起代表商品需求沒有短缺,因此也沒有提出新的、循環式想法的動力。
印度實施新車輛銷售稅以減少空污(20160321_ Pollution Solutions 連結2)
印度政府在2月底宣布實施新車輛銷售稅,以改善空氣品質,藉由遏止都市以及鄉村地區的塞車情形,來減少運輸相關的污染。新德里最近才被點名為全球最污染的城市,其空氣品質經常超過美國或歐盟標準的15至20倍。專家認為,此新措施顯示印度開始改變其對污染的態度,也是德里與印度實施一系列減少污染之最新的措施。此新稅制將對較小型以及引擎小於1,200cc的汽車徵收1%的稅,引擎小於1,500cc之柴油車徵收2.5%,而運動休旅車(SUVs)以及其它大型柴油車則徵收4%。此新制除能幫助減少塞車情形和降低污染外,預計也能為政府帶來約300億盧比的稅收。
英國有意將零排放目標入法(20160314_ The Guardian連結3)
英國能源部長Andrea Leadsom日前向國會表示,英國政府相信有必要將巴黎會議零碳排放目標進一步制定成法律,且重點在如何達成。英國已受其「氣候變遷法」的約束,必須在西元2050年前削減排放80%,倘若英國進一步制定削減100%排放的法律,將代表大幅提高其企圖心。但剩餘的20%被視為最難削減,因為必須來自如農牧業等不如發電廠容易減碳的產業。在巴黎會議上,近200個國家承諾在本世紀後半段達成人類排放源之碳排放與溫室氣體匯(sinks of greenhouse gases)之碳移除平衡的目標。聯合國氣候科學小組也表示,零排放必須在西元2070年前發生才能避免危險的暖化。
歐盟發表使用同物質之不同奈米形式資料的方法(20160323_ECHA連結4)
歐洲環境署、荷蘭國家公共衛生暨環境研究院及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共同發表報告,說明如何使用在同一物質登記內之不同奈米物質形式(nanoforms)的資料。在歐盟層級,此報告提供監管機關、研究人員、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如何科學地證明1種物質單一奈米形式的研究可用來預測此物質其它形式之危險性質的方法。此報告概述使用同一物質登記之不同奈米形式資料的方法,故允許針對同物質之數種奈米形式進行危險性評估,以減少所需之測試包括動物實驗等,也因此可降低成本。此方法將成為歐盟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未來制定奈米形式危險評估指引的基礎。
中國大陸將推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20160318_ China Daily 連結5)
中國大陸已擴大對抗污染的行動,並首次將土壤污染包括在內。其第13個5年計畫(西元2016-2020年)將實施具體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而目前環保部也在制定第一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環保部長陳吉寧表示,將以「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來支援此立法程序。他表示,由於欠缺土壤污染的基本資訊,該計畫耗費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擬定。環保部為達成計畫目標,已進行改組,刪除污染防治與污染物排放管制2部門,並建立3個針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辦公室。此外,5年計畫也首次列出污染管制的約束性目標,例如至西元2020年前,338個城市的良好空氣品質天數必須大於全年天數的80%,細懸浮微粒(PM2.5)也必須降低18%。專家指出,既有針對空氣和水污染防制的行動計畫皆按照計畫順利進行,空氣品質的改善非常明顯,連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都觀測到。
美國加州增加回收水使用能帶來多項環境與衛生利益(20160318_ ScienceBlog 連結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比較加州目前的節水措施與其它2種選項包括禁止地景灌溉和擴大替代水源如回收水(recycled water)的使用,結果發現,增加回收水的使用具有最大減少水與能源耗用以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潛能。此研究亦確定使用更多回收水所帶來的數項潛在公共衛生利益,包括提升市鎮維護綠地的能力以及降低空氣污染,而後者又可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目前,加州約52%的水用在灌溉,該州某些地區已使用回收水灌溉高爾夫球場和綠地,但大部分城市地區並無回收水用在大規模灌溉計畫的基礎設施。然而,雖然市鎮禁止地景灌溉已有助節省水與能源,這些禁令卻也可能導致有害的效果,如減少民眾可外出活動的城市綠地,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此外,學者分析海水淡化技術,發現這些技術使用的能源比進口水多50%,也比自「洛杉磯水道」(Los Angeles Aqueduct)取水多120倍。
研究分析綠色公共採購做為環境政策工具的效果(20160317_ Europa 連結7 )
綠色公共採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GPP)雖然在全球各地受到歡迎,但對環保政策的價值卻始終未被充分瞭解。此研究使用瑞典西元2009年至2010年間籌劃之機關內部例行清潔服務的採購案,分析以綠色公共採購做為環保政策工具的效果。研究主要發現為綠色公共採購案的設計(如使用不同的綠色條件)對於供應商是否參與以及投標廠商的數目只有相當有限的影響;此外,有關當局最後僅在10%的採購案中規劃繼續貫徹綠色條件。根據這些採購案的進行情形,學者發現支持綠色公共採購做為瑞典環保政策工具的證據有限,並建議應針對如何使用綠色公共採購以帶來最大社會利益進行更多分析,例如必須確保環保條件不會造成負擔不起的成本等。由於瑞典的綠色採購規定係依循歐盟採購指令,此研究的發現對於整個歐盟,乃至於其它正在使用、或考慮使用綠色公共採購做為環保政策工具的國家,可能具有參考價值。
全球半數人口至西元2030年可能面臨嚴重用水壓力(20160321_ UNEP 連結8)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資源小組(International Resource Panel, IRP)表示,除非用水能與經濟成長「脫鉤」,否則至西元2030年,全球半數人口將面臨嚴重的用水壓力。報告指出,依照目前的趨勢,至西元2030年用水需求將比供應多出40%,迫使各國政府每年花費2,000億美元在上游的供水上。某些國家已經證明讓用水量與經濟成長「脫鉤」是可以辦到的:例如澳洲在西元2001年至2009年期間,經濟成長超過3成,但水的消耗量卻減少4成。該報告列出數項會增加未來用水需求的因素,並提出改變此情況的工具與政策建議。根據報告,達成「脫鉤」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由政府建立將整個水循環納入考量的完整性水管理計畫:從源頭至分配、經濟用途、處理、回收、再使用以及回歸環境。具體來說要達成「脫鉤」,國際資源小組的建議包括:建立永續架構以提升用水效率並消除水污染;導入可抑制用水需求的政策,將水重新分配至可製造出對社會最有益之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同時確保弱勢團體受到保護等。
科學家估算海平面上升將造成的經濟損害(20160316_ Eco-business 連結9)
德國科學家已經建立海平面上升與未來海岸淹水之龐大潛在成本間的簡單關係。隨著海平面上升,人類經濟損失上升的速度將更快速。上個世紀海平面估計上升14公分,本世紀可能再上升多達130公分,全球海岸城市可能必須面對暴雨與洪水災害或海岸防災投資帶來的龐大費用。據之前的研究估算,至西元2050年因暴雨增加、洪災與颶風可能讓全球每年付出1兆美元的成本;另一個統計則認為,至西元2100年每年相關災損將高達100兆美元。由於每個海岸城市的差異很大,所面對的海洋危害也不相同,但德國「波茨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科學家表示,其計算程式不管是對孟買、紐約、漢堡市、太平洋區、大西洋或北海區,都相當適用。這些科學家將其測試方法用在丹麥哥本哈根,並發現即便本世紀中海平面只上升11公分,除非該市採取強化海岸防災的行動,否則經濟損失將增加1倍。
美國奧勒岡州玻璃製造商被認為與重金屬污染有關(20160316_ OPB 連結10)
美國波特蘭市藝術玻璃製造商Uroboros Glass已和奧勒岡州環境品質局簽署同意禁止使用砷、鎘、鉻與鎳等重金屬的協議,以便在該廠的熔爐裝設污染防制設備前,保護民眾健康。據樣本檢測結果,這家玻璃廠被認為是與重金屬熱點有關的2家波特蘭藝術玻璃製造商之一。另1家製造商 Bullseye Glass也已同意避免使用在其廠區附近偵測到的某些金屬,並宣布規劃安裝污染防制設備,不過尚未與環境品質局簽署協議。這項協議新增Uroboros Glass在重新使用某些金屬展開運作前必須符合的條件,包括在會使用到砷、鎘、鉻與鎳之熔爐安裝與測試1項或多項的污染防制設備。該公司的承諾是環境品質局通過玻璃製造業者新空氣污染法規前,防止有害金屬排放的權宜之計,而此協議也提供業者恢復營運的可行途徑。環境品質局表示,將與其它玻璃製造商,包括Bullseye Glass,協調簽署相同的協議。
本計畫由環保署永續發展室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執行
瀏覽人次: 1
我覺得現在已經可以感受用水壓力了
現在用水是一直很省很省
現在不養成省水習慣,未來沒水就會很痛苦
Thanks for sharing
台灣應該會比其他國家更早遭遇這項問題,政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到時就會很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