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蜂鷹是大型猛禽,在台灣已經發現多個巢位,因此留鳥的身分沒有問題,但其他是過境鳥或冬候鳥則因研究資料並未健全,所以尚無定論。
東方蜂鷹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較茂密的天然闊葉林,不過人類擾動過的林地如人工林、次生林、果園也可見到,甚至有少數能生活在2千公尺以上的高冷山區。牠的食性多樣,蛙類、蜥蜴、蛇或雛鳥都是牠的食物,但之所以取名「蜂鷹」,就是因為最愛吃蜂類(如虎頭蜂、胡蜂、馬蜂、蜜蜂)的蛹及巢片。牠臉部的羽毛特化成硬的鱗片狀,可以避免蜂類螫叮,而且發展出較小的頭部及長頸,還有較細長的嘴喙,便於將蜂蛹從小小的巢室中挑出,所以能獨樹一幟的以蜂蛹為主食。
東方蜂鷹現在屬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最近幾年,蜂鷹發展出與人類關係更密切的覓食行為。蜂農以蜂箱養蜂,蜜蜂繁殖狀況好時,就會在巢箱外也築巢,是為「贅巢」,這些贅巢對蜂箱管理無益,蜂農為了管理巢箱,割下贅巢片棄置於地上,而蜂鷹就會伺機前來啄食贅巢片裡的蛹,清理後的贅巢片,蜂農還可以拿來做其他利用,這時東方蜂鷹變成與蜂農互利共生的角色。但若蜂農來不及清除蜂箱的贅巢,蜂鷹已來啄食,吃完後還會想要往蜂箱裡吃,或是想吃蜂農餵食蜜蜂的花粉團(牠們的嗅覺對花粉非常敏感),就會破壞巢箱,造成蜂農極大損失。而生氣的蜂農就會製作陷阱,使蜂鷹斷肢或是抓到後處死,造成蜂鷹傷亡。
有一些拍攝鳥類愛好者,其目的不是為了推展鳥類保育或自然教育之用,只是為了炫耀難得的照片,因此常會無所不用其極的以不自然的狀態拍鳥(例如打燈光、誘食、播放鳥音、修剪巢位、黏膠固定鳥……等)。當他們知道蜂鷹有到蜂場覓食的習性後,就到蜂場付租金「包場」,再將贅巢片放置於樹上誘鷹站定預設位置(就是構圖優美的位置),以此攝得博取網路上無數按讚的鏡頭。這種勝之不武,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鳥類沙龍照,完全沒有生態教育意義,卻是時下常見拍鳥的手法。
台灣猛禽研究會為了讓蜂農與蜂鷹的關係正常化,讓蜂農平常可以割捨贅巢片供蜂鷹取食,但又能彌補蜂鷹有時破壞巢箱的損失,因此想要發展以友善蜂鷹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帶著遊客走訪鄉間賞鳥,並進入蜂場,請蜂農講解蜜蜂生態與蜂蜜生產過程,若能在蜂場用餐、活動,甚至採購蜂場產品(如蜂蜜、花粉、蜂王漿),讓蜂農有因蜂鷹帶來的「觀光財」,蜂農更會友善蜂鷹,不再造成蜂鷹無謂死傷,也可能就無須賺取不當攝影的租金,也間接減少鳥類「擺拍」(逆自然攝影)的行為。如果生態旅遊能讓蜂農與蜂鷹確實互利共生,生態旅遊促進猛禽生態保育與提昇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就都達到了,因此想要發展以「友善蜂鷹」為主題的生態旅遊。
2017年10月7日,台灣猛禽研究會在新北市三芝區舉辦友善蜂鷹生態旅遊試遊活動,這是內部試辦性質,參加者以猛禽研究會成員為主,我則因擔任此案顧問,也到場了解與學習。難能可貴的是主管野生動物保育事務的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及承辦人謝書綺,也犧牲假日全程參與,現場了解民間團體在鳥類保育事務上的推動作為。
這次主要場地在新北市三芝區牧蜂農莊,該農莊以養蜂為主,兼種蔬果,生產的蜂蜜經過農委會農糧署與台灣養蜂協會的「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食品安全有保障。牧蜂農莊的主人是非常友善蜂鷹的,他認為蜂鷹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養蜂本來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分牠們吃一些也沒有關係。
以下以影像介紹當日活動情形: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一早在三芝遊客中心集合,該處不在主要道路(淡金公路)旁,位處偏僻,路標不明顯,不是很容易找到。
參加者在三芝遊客中心前相見歡(左二是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
無毒、友善、健康,這應該是再自然不過的農業生產方式,但現在卻成了稀有且必須強調的重點,人類環境還能有多久的生存機會?
蜂場主人簡德源家族是福建漳州來的福佬客,但現在口音已完全是宜蘭腔。他很熱情的解說蜂類生態及養蜂經驗。
在非花季期間,蜂農必須餵食砂糖花粉團(由花粉、黃豆粉、砂糖及水混合而成),保持蜜蜂健康與活力,以及持續繁衍,這樣在花季來臨時才有勇健的蜂群吸蜜回來「報恩」給蜂農。
您可點flickr網路相簿「20171007台灣猛禽研究會蜂鷹生態旅遊試遊」看更多相片
將來正式推出友善蜂鷹生態旅遊行程時,我會刊登在本網誌,歡迎隨時注意。
參考資料: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上)P453-458
中文名:東方蜂鷹、蜂鷹、鳳頭蜂鷹、鵰頭鷹
英文名:Oriental Honey Buzzard
學名:https://taibif.tw/zh/namecode/404628
- Animalia 動物界
-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 Aves 鳥綱
- Accipitriformes 鷹形目
- Accipitridae 鷹科
- Pernis 蜂鷹屬
-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延伸閱讀: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