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荒謬管理現象

長白山是中國名山之一,位於吉林省東南邊境,是中國與北韓(北朝鮮)的界山。它也是一座複合式盾狀休眠活火山,歷史上有過數次噴發,火山地質與地景特徵明顯,景觀壯麗;加之森林廣布,水系綿延,生物豐盛,又是滿族、漢族、朝鮮族……多種族文化交會處,自然與人文風情薈萃。 這樣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她原本不是大眾觀光區,而是自然保護區,現在成了熱鬧喧囂的大眾觀光區(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但實際身分還是自然保護區(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聯合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這真是弔詭的事?怎麼會變成這樣? 

長白山衛星空照圖-加東西南北坡-後製-google earth.jpg - 日誌用相簿

 

長白山森林以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為主要植被類型,是北半球同緯度保存最好的溫帶林,也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源頭,在地質、地理、火山、冰川遺跡、植物、動物、氣象、水文、生態、文化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因此在1960年4月成立了「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南北最大長度為80公里,東西最寬達42公里,總面積1964.65平方公里(196,465公頃),是中國早期成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1979年12月,長白山成為中國首批(長白山、鼎湖山、臥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定為「人與生物圈」計畫中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進入國際級自然保護區之列。

長白山重要名銜的歷程如下:
1960年建立長白山保護區
1979年長白山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絡
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審確認為具有全球意義的「國際A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長白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2005年6月成立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 
2006年長白山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國家級自然遺產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也因為長白山自然資源與景觀保護得好,加之神秘天池名聞遐邇,當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時,便面對龐大的觀光遊憩壓力,而從東北地區倡導綠色經濟開始,自然保護區的旅遊業成爲了部分地區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業成爲了各級政府拉昇GDP的主要手段。 

長白山旅遊旺季是每年的7-9月,遊客集中且量大,旅遊相關產業大賺。一年中主要只做三個月生意,旅遊產業如何生存?原來當地流傳一句話:「磨刀九個月,宰客三個月!」以前旺季期間所有交通、住宿、飲食及其他相關服務的費用都大漲,而在僧多粥少的服務資源下,遊客也只能任人宰割,無從選擇。 不過在旅遊局大力整頓下,對這方面的監管十分嚴格,所有銷售的特產、飯店餐食、旅館都明碼標價,之前的價碼亂象基本消除了,現在差價最大主要還是旅宿業,因爲旺季時一房難求,不過就算旺季房價高也都在合理範圍內。 

長白山景區有實施遊客總量管制,北景區是25,000人,西景區是20,000人,遊客數一到管制量即停止售票。但因為遊客長途迢迢到達山門且排隊半天卻進不了景區,火氣一定很大,幾年來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最旺季期間,總有與票口衝突的情況發生,就靠在景區成立的派出所員警維持秩序及排除糾紛。不過即使入園尖峰期進得了景區,遊客火氣還是很大的,因爲各處人山人海,排隊的人太多了,而現在的遊客還沒慢遊休閒的概念,只想快點去遊覽風景,拍照到此一遊,心浮氣躁,易動肝火,因此摩擦衝突難免。

長白山門票銷售情形.jpg - 日誌用相簿網站顯示門票銷售情形,可以看到熱門時段是上午。 

雖然設有遊客總量管制,但長白山主峰南、北、西三坡頂觀看天池的土地面積很小,如果在景觀第一排都站滿人,大概就百來人肩並肩可以,如果不管是否看景,站滿坡頂整個容許空間,也應該不可能超過五百人。目前遊客量最多的北景區採用遊客分段進入的措施,天池邊遊客過多的時候,分段排隊,用無線電聯繫,山上遊客減少後,才放行在山下山門等待的下一批遊客到山頂遊覽。實在很難想像一天25,000人或20,000人的絕大部分遊客在尖峰時段(早上8點到中午12點前)入園,步道及山上擠滿人流的「災難」畫面。(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總體規劃報告估算長白山一年遊客量約595萬人次,最高日容量為16.6萬人次;天池一年遊客量約3百萬人次,最高日容量為3萬人次。)

長白山西坡頂天池邊同一時間一百餘人活動尚還有觀景空間,但若超過三百人就沒有觀光品質可言。北坡與南坡類同。(東坡是北韓領土,未開放旅遊。) 

底下二個短片是2017年8月拍攝的,可以看到景區不同轉運站都一樣人潮洶湧,當地人笑稱真像電影《屍速列車》場景!

201708長白山北坡山門轉運站人潮畫面。本片限此處點閱,禁止轉載、複製、連結播放

 

20170813長白山西景區遊客中心開門人潮。本片限此處點閱,禁止轉載、複製、連結播放 

其實長白山景區的管理我是覺得不錯的,除了有遊客總量管制(雖然這數字似乎高了些),還有將小客車全部擋在山門停車場,換搭接駁車上山、接近坡頂的通道架設棧道減少踩踏脆弱的苔原土壤、景區有錄音重複提醒遊客行為規範、各種行為禁止或警示標牌林立(雖然樣式紛亂且太多,但以目前遊客水準還是需要這樣的方式)、路標清楚、公廁維護良好、接駁車乾淨整潔……,這些都是我欣賞的。  

各種行為禁止或警示標牌林立 

但為何我要寫「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荒謬管理現象」,其實我要講的不是上述遊客行為管理細節,而是上一層的管理制度結構問題。大家一定很奇怪,明明是自然保護區,而且是「國家級」的,為何變成大眾觀光的場景,跟一般大眾觀光景區毫無二致?而遊客到了長白山,上到了主峰看天池,卻大有可能連回家後都還不知道所到的長白山景點都是自然保護區,以為長白山就是個風景名勝區,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明的管理制度問題,也應是全世界少有的荒謬管理制度。
保護區的主要交通動線也是觀光旅遊動線及景點所在,全部劃在實驗區(台灣稱「永續利用區」)與緩衝區
 

前面提到,為了有效保護長白山珍貴的自然環境與資源,1960年4月就成立了「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設了「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管理單位,在2006年未改組前,設有勞動人事科、計財科、衛生科(含衛生院)、審計科、監察科、基建科、科技科、環境保護管理科、資源保護科、多種經營科、宣傳教育中心、科研中心、博物館、路政管理站、通訊管理站等業務單位,以及白河、白山、頭道、頭西、池西、維東、峰嶺、橫山等八處管理站(外站),也有公安局(森林警察)、檢察室、法庭,還設有路電工程公司與生活服務公司,加上政治性單位,編制將近五百人,是個規模龐大、機能齊全的保護區管理機關。

現在弔詭的事情來了,吉林省政府看到長白山蘊含發展觀光的豐盛資源,想藉長白山之名大搞觀光建設,改善居民生活並以提昇的GDP作為政績表現,於是在2005年6月,吉林省委以「加大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加快培育吉林省旅遊優勢產業,理順各方面關係,實現對長白山的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的理由,經2005年第7次省委會議討論同意,成立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2006年7月1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進一步明確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管理體制和職能許可權,根據吉政發〔2006〕30號文件,調整「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為「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簡稱長白山管委會),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正廳級建制,吉林省政府將長白山管委會按市(州)對待和管理,具有相當於市(州)的行政管理職權,享有省政府授權、委託的部分經濟社會和行政事務管理職能和許可權。辦公地點設在池北區(原安圖縣二道白河鎮)。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統合管轄包括吉林省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安圖長白山旅遊經濟開發區、長白山和平旅遊度假區、白山市撫松縣撫松長白山旅遊經濟開發區、長白縣長白山南坡旅遊經濟園區。管轄面積6,718平方公里(671,800公頃)後來又調整轄區為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池北經濟管理區、池西經濟管理區和池南經濟管理區,具有相當於縣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和許可權。2007年11月又將長白山管委會的規劃管理範圍界定為規劃指導區、規劃管理區和自然保護區。規劃指導區即為協調區,面積約13478平方公里(包括:和龍、白河、露水河、泉陽、松江河、臨江、長白縣林業局,長白森經局和自然保護區);規劃管理區即直管區,面積約3278平方公里(包括:自然保護區、環區路以內及外側1000米、三坡旅遊環路以內及外側1000米、指導區內旅遊公路兩側各1000米、旅遊服務基地、主題功能區及按規劃需要統一管理的其他區域);自然保護區即控制區,面積1964.65平方公里。

為了要更強度的利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資源,管委會進一步弱化保護區管理局與林業局的功能,於是一套人馬同時掛保護區管理局與林業局的招牌,而保護區管理局原有的幾個重要編制單位則改編為獨立單位或改隸其他單位,例如科研中心改制獨立為長白山科學院長白山自然博物館改隸長白山科學院(這裡有網路博物館)、宣傳教育中心改為直屬管委會的文化傳播中心、公安局(原森林警察)改隸管委會的公安局,並將分權後原有的自然保護和森林防火職能分離出去設置了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但保護區管理局名義還在,視對外行政需求而用)。剛成立管委會以後的幾年還是有主要領導兼職保護區管理局的主要職位,不過隨著政府對兼職方面有了嚴格的規定,於是這幾年逐漸的沒有了保護區管理局的局長、副局長職稱。而分權後設立的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主要負責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和森林防火工作。雖然長白山主要旅遊景點都在自然保護區範圍,但所有旅遊景點不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是由管委會所轄的公營機構長白山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景區內所有車輛是由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 

自然保護管理中心與林業局在同一辦公區。

保護機構原有健全機制被削減,最應該存在的部門成了空殼,但留在保護中心的人員仍堅守保護區應有的保護作為,這些年保護區的自然保護管理方面還是頗有成效的,野生動物種群較2005年有明顯增長,森林防火工作已經達到56年沒有重大森林火災。不過現在確實受到機構整編影響,今後保護區工作在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國際化層面上若沒有眾多部門的支持和科研方面的技術支撐,就很難有所突破與提昇。

長白山管委會目前轄屬機關共設有3個經濟管理區、17個機關部門、8個中省直單位、16個事業單位、2個企業單位。規劃區總人口約7.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約6.4萬人,有漢族、朝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

經濟管理區:池北區、池西區、池南區。

機關部門:黨群工作部、辦公室、紀工委(監察局)、政法委、機關黨委、經濟發展局、環境與資源保護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遲輸局、旅遊管理局、社會管理力、公室、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國土資源局、招商局、教育局、市計局.

中省直單位:長白山公安局、長白山工商行政管理局、長白山地方稅勞局、長白山國家稅勞局、悵白山食品筠品監督管理局、長白山壓量技木監督局、社會保險事此管理局、長白山司法局。

企事業單位:長白山開發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行政服務中心、綜合執法支隊、人社局、長白山科學研究院、文化傳播中心、北京辦事處、長春辦事處、公路管理處、運輸管理處、長白山生態環境監測站、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彩票管理中心、接待辦公室、信息中心。   

實務上,改制後的長白山管委會也並非一無是處,大陸保護區管理體制是國家林業局-省政府-省林業廳-地方政府這樣的科層管理。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插手保護區事務。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保護區地跨延邊州、白山市,本身一個正處級單位無法協調,也沒有力度處理跨區事務。但是成立後的正廳級確實在跨多個行政區的問題上得到了解決,周邊延邊州和白山市開始重視與保護區的互相合作了,成立之初出發點和成效還是不錯的。

保護區現存最大的問題是,藉著改制將原來在一起的部門拆離了,很多部門的工作職責發生了變化,服務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應該由保護區管理局管理的幾個部門,如科學院、森林公安、宣傳部門分離出去成為平行單位,不受保護區管理局的監管與業務配合,所以在科研、執法、宣教方面都存在不能以服務自然保護區為主的情況,各自為政,與整體長白山自然生態保育需求脫節,加之旅遊部門強力的促銷長白山,於是變成長白山是個大景區卻已幾乎沒了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格局及作為,這是極為令人擔憂卻又無可奈何的事。

雖然今年底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將可能單獨成立爲一個實實在在的部門,而不是之前只有名稱沒有實質機構,但換湯不換藥,外表似乎名正言順了,裡子卻還是虛弱不堪,是隻沒有爪子的老虎,如果不將與保護區息息相關的部門進行整合,對未來長白山保護區的生態保護發展、生態旅遊轉型、林業執法和公衆宣教方面還是起不了大作用的。

這就是大陸國際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荒謬現況! 

延伸閱讀

長白山自然特色與保護成果(影片)

長白山天池、西坡、梯子河及王池(影片與相片)

長白山天池、南坡及鴨綠江大峽谷風光(影片與相片)

長白山北坡風光(影片與相片)

長白山的植物(相片)

長白山的義大利蜂(影片與相片)

長白山森林防火瞭望塔景觀(相片)

本網誌「中國大陸系列」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