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推動友善農業旅遊-陳永松撰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監事、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永松老師於2017年5/6月青芽兒雙月刊撰寫一篇跟永續旅遊、生態旅遊及農業旅遊有關的文章,獲其慨允轉登於此,敬請大家參閱。

 

結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推動友善農業旅遊

陳永松

宜蘭大學 生技與動物科學系/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刊於:青芽兒 78:20-24(2017 5/6雙月刊)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宣示2017年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Development)」,倡導環境資源、產業發展、文化價值、社福經濟的永續旅遊發展。這是自現代旅遊和旅遊業產生以來,世界上首次以聯合國名義確定的主題旅遊年,將旅遊與永續發展聯結起來,標示著旅遊和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環境永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單元。臺灣在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與人文歷史上,是婆娑之洋上著名的美麗之島,也是中外旅人慕名之地。臺灣具有高度豐富且珍貴的生態及人文風情資源,深具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交通部觀光局今年亦順勢啟動「2017生態旅遊年」的活動,整合跨部會及地方資源,全力發展全國四季賞螢、賞鯨豚、賞候鳥、賞鷹、紫斑蝶等在地深度自然體驗活動,希藉促進生態資源明智利用與在地經濟的永續發展。

    現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無不積極尋求加強經濟和拓展產業的機會,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以增加外匯並減少失業,其中旅遊業更成為發展經濟機遇的重要動力。然而旅遊業為旅遊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效應可能是正負面皆有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一方面遊客花費的錢可轉而投入在地人的相關收費、利潤和工資等形式的經濟影響。另一方面,經濟聯繫可以通過將在地供應商與旅遊業聯繫起來,有助於保持目的地旅遊業的經濟效益。旅遊中花在吃飯或食物上的經費約占1/3,所以各種在地食物代表了在地農業與旅遊間的連結,若能加強此連結,旅客將願意花超過1/3的旅遊費用於食物,若相反則表示這些食物並不受青睞。然而常有的迷思也在於認為遊客不會喜歡當地食物或食品的誤解。以印尼有三家不同規模和所有權(當地人和國際客)結構的酒店為例,分別是四星級希爾頓酒店(Sheraton Senggigi Beach Resort)、五星級的天鹰酒店(Aquila Prambanan and the Peti)、當地無星級馬斯賓館(Mas Guest House),雖然他們都具有購買在地食品的能力和潛力,反而是當地無星級的馬斯賓館較前兩者有星級的旅館購買了更多的在地產品。同時也注意到每個酒店或旅館的採購模式與決策者也可能會影響到購買量,例如希爾頓酒店的新任行政總廚比較熟悉當地的食品生產商,並與這些商家訂了更多訂單。其中供銷管道的便利性增加也有助於鼓勵大型酒店在當地購買食材,如希爾頓酒店得便受惠於該公司在峇里島市場和度假區之間運送食品的冷藏運輸卡車。

   旅遊與農業彼此間的影響面向大致有以下數項,僅以個人經驗分享些心得:

 

社會面向:

   旅遊業和農業可以串聯起來形成強有力的產業組織,不僅有助於減少因農業過多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還可以增加對在地生產食物的旅遊質感。

    對資深旅人來講,體驗異地文化的好方法之一是通過食物。一個優質旅遊業者的口碑或行程要令人難忘,強調的不僅是訪客體驗吃正宗食物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在當地文化的底蘊為何,而這個連結的意涵才是旅遊業長久經營後希冀有利潤豐厚的利基,而這點卻常被忽視。未來隨著旅客對旅遊地繼續要求更真實的活動和經驗,旅遊業應可預期旅客對在地生產好食品的需求益為增加。過往常批評旅遊發展會對接待(或寄宿)的在地社區造成文化認同的失落,但若能適當建立或加強旅遊與農業之間的部門聯繫則反而對接待社區將產生不錯的正面影響。在台灣這些具有異質文化的地區首選當屬許多原住民部落,包括蘭嶼達悟族的飛魚食用習俗與飛魚文化,在地生產的地瓜、芋頭、小米等皆有與在地文化緊密的連結。還有身處白雲故鄉的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及司馬庫斯部落皆因此有甚佳的生態旅遊條件。如當初石磊部落自己定位就是有機農業結合生態觀光來帶動部落的產業,採用自然農法獲得優質的有機農產品,也用心規劃生態導覽行程,讓族人可以藉由帶領遊客導覽與體驗而賺取經濟收益,並促使年輕人回鄉就業,讓更多人願意留在家鄉發展。因此,通過旅遊與農業間的聯繫,能為接待社區或部落提供在地農業以維護其文化的潛在機會。過去個人參訪過的中國大陸愛農會組織所安排的土食材之旅,以及國內不少方興未艾的小農組織都有安排類似的農村參訪,不僅得緣認識新農業也與這些新農民有較深度的互動,兩相幫襯可提高生產者的能見度。再者,接待社區或部落也有機會與遊客分享在地獨特的農產品,增加接待社區隨之而來的自豪感,進而培養這些過程的教育經驗,讓當地或部落的風土民俗因受到鼓勵而得以維護下去。

 

環境面向:

    在發展旅遊時,在地社區必須經常考慮到他們在使用土地方面的優先順序,因旅遊業與農業通常會競爭使用土地。建立旅遊與農業之間的聯結有利於增加當地農產品、土地和相關產業的價值,這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並透過刺激消費而使旅遊發展從中獲益,如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的有機米、銀川米,以及就近六十石山的有機金針,皆因保護了優質的生產環境,不僅有優良的農產品產出,也得以有相關附加價值且可為時長久的生態旅遊金雞母,可持續給予當地社區下金蛋。此外,這些互動或將導致旅遊與農業之間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導致每個行業對土地利用的合作和理解。例如,或可借鏡近來台東池上的案例,原在伯朗大道旁的農地為取得更快的土地獲益,之前於農田上改鋪石頭或柏油路而規劃為自行車停車場,因不符農地農用政策,業者遂招致縣府或鄉公所的罰單,業者在不堪重罰下據報載已於日前回復為水稻田原貌,此事件彰顯的不僅是公權力得以落實,更是地方政府了解永續經濟的內涵在於人文及自然風貌,炒短線的經濟操作得以被抑止,最重要的是土地為所當用的倫理價值得以被彰顯。而這放在宜蘭諸多以農舍做為民宿經營的業者而言,實是難以自圓其說並符合正當性的一道枷鎖,但當初在發展觀光的大旗下卻也取得合法經營權。未來該如何做,或許宜蘭縣政府可仿效台東縣政府的作法,如恢復非法農舍的加價房屋稅以遏止農舍的蔓延。近來諸多移民到宜蘭的小農常被夾擊在農舍林立的處境中,影響耕作及水田生態的完整性,而諸多小農願意以友善耕作來減少鳥類誤食農藥,如微笑農夫小鶹田董米的哲安皆願意養田伴鳥,陪伴更多的老農邁向友善耕作,他們也不約而同的開啟個人導覽的農村生態小旅行,如以大眾運輸的公車進行在地員山鄉深溝村為主的小旅行,建立多友善生產與友善消費兩端的橋樑。

 當然不當的旅遊也受到廣泛的批評,因為肇致的環境惡化可能是由於對當地社區過度的參訪,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建立旅遊與農業之間良好的聯繫,必須在安全、衛生、健康的環境中生產食物,以確保高品質的食物或食品。如果旅遊業不信任自身環境的食品生產環境,則更有可能只好進口食物以因應。

    

經濟面向:

    如果旅遊業能與在地社區或聚落緊密結合讓多數的收益回歸到旅遊地,亦即以經濟流失最小化的方式發展,則旅遊業的經濟效應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例如從南投桃米生態村或嘉義達邦部落等早期發展生態旅遊迭有聲譽的社區,到近年已有更多的社區產業往環境友善生態旅遊模式靠攏的不錯成果,例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多年來結合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等在社頂公園力推生態旅遊,經過在地社團多年努力,不論是在社區產業有良性發展,亦在物種復育(梅花鹿)上開創契機。還有嘉義縣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周邊社區在嘉義林管處結合社區區民與專業團隊進駐輔導後,成立園區生態旅遊解說服務單一窗口,讓園區周邊業者、居民陸續加入策略聯盟的旅遊服務行列。聯盟成員藉由單一窗口的輪流分派機制,除避免削價競爭導致服務品質低落外,生態旅遊服務系統也更加完備,且成員依聯盟規範須提繳回饋金以作為未來環保公益使用。結盟經營者服務項目包含餐廳、港口社區導覽、早期漁具展示解說等。如此讓遊客能更充分地體驗鰲鼓濕地生態之美。而另一個人較熟知的宜蘭深溝社區近來亦有新的農村經濟機會,在早期穀東俱樂部的青松在地耕耘多年後,帶動倆佰甲等新農社群友善耕作風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個小村落,連帶地其中幾年前開張的小間書菜或新近的美虹廚房等皆有基本的消費支持者,因為可以吸引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前來領略農村的新價值,不論是懷舊派的中年族群或是新理想主義的青年皆可從中找到他們的嚮往。這些皆值得其他有意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借鏡,思索如何利用在地自然生態景觀,發揮自我獨特的社區人文風情,讓遊客有更深刻的生態旅遊體驗。

如上述農業和旅遊業之間通常可建立經濟的後向聯繫(註:Backward linkages指若投資在某一產業會刺激對上游產品的投資,則稱該產業有後向聯繫),為旅遊地提供了將旅遊經濟效益分配給當地農業相關產業的機會。若沒有這種聯繫,酒店和餐館則會自外地進口他們的食品,導致更大的經濟流失。

 

臺灣配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的作為

在臺灣積極推動相關生態旅遊產業的民間組織代表之一是於2001年成立的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he 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 /TEA),致力於透過生態旅遊推廣臺灣自然及人文生態資源之永續明智使用,其中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農業,只是並未特別強調農業與生態旅遊間的聯結,但其實是在各項輔導的生態旅遊行程中內化了農業或對在地農產品的支持。因為生態旅遊的特色之一是要能對旅遊地有適當的經濟回饋,參加的學員亦多認同並以購買行動來支持永續利用的理念。

    回到本文初始因應國際旅遊發展趨勢及交通部觀光局配合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的策略,TEA於本年430日透過辦理「2017年生態旅遊之國際推動思維與跨境合作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推動生態旅遊之相關學者專家,以促使臺灣生態旅遊的國際化及產業化的發展。透過貴賓分享國際生態旅遊案例,提供國內生態旅遊操作者學習與創新經營元素。希望經由此次臺灣生態旅遊協會與全球生態旅遊聯盟(Global Ecotourism NetworkGEN)的交互觀摩,得以提高臺灣在生態旅遊推廣的全球形象,並且呼應聯合國的2017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而我們也將思考如何在生態旅遊的大範圍或架構中放入農業的元素,不論是國際友人或我們國人自己也可以多認識臺灣農業的價值,或許從挑選餐館與食材就是一個好方向,如林務局太平山莊餐廳加入宜蘭大學有機中心的輔導的有機之心 美食餐廳行列,使用宜蘭的在地有機食材。

 

展望未來 

未來仍希望藉由永續生態旅遊的觀念來傳遞與推廣農業、農民、農村等三農的價值,以創新的思考導引,細說臺灣農業之美,讓大眾重新發掘與發覺對這片土地獨特自然資源、農業文化或鄉村地景的珍視情感,喚醒大眾愛鄉愛土的農業意識,並培養每一個人支持在地農業的思維與行動。

 

參考文獻: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Creating Linkages

社團法人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官網

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Development)

有機之心 美食餐廳

 

延伸閱讀

本網誌「生態旅遊或觀光遊憩」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