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鰲鼓濕地落翅鸕鶿喘氣散熱(影片)

落翅鸕鶿(漁具割傷)喘氣散熱-嘉義鰲鼓濕地-蔡文章攝-201607311030-縮-後製.jpg - 日誌用相簿

鳥類的體溫約42度左右,對高運動量的鳥類而言,熱能的迅速轉換和吸收是很重要的,因此身體高溫會幫助或提高體內新陳代謝及轉換能量的速度。鳥類沒有汗腺,不像人類一樣用汗腺排汗調節體溫,鳥類主要透過呼吸系統散熱,所以在炎熱天氣可見野外鳥類張嘴,喉部快速振動,這就是在散熱。

鸕鶿在台灣屬於不普遍的冬候鳥,出現於沿海及平地的淡水域地帶,遷移及覓食時也會在沿岸海域出現(「台灣鳥類誌第二版」)。

照說盛暑時節不應該在台灣看到鸕鶿,但現在在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還有二隻鸕鶿,沒有跟著族群北返,牠們不是因為亞成無須北返而留在鰲鼓濕地,而是因為在鰲鼓濕地水域潛水抓魚時,被沒有公德心的釣客或網魚者拋棄的漁具割傷,導致羽翼斷裂下垂,無法長途飛行才留了下來。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輔導培力及督考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都是濕地周邊在地居民,平常負有巡守濕地勸止釣網魚的任務,以實踐生態旅遊核心理念「生態保育」的作為。

2016年7月31日上午,頂著烈日,解說員蔡文章先生巡守途中,看到其中一隻落翅鸕鶿站在水中枯枝上,便以高倍率類單眼相機錄影記錄,這也是在地解說員除了巡守濕地外,同時有興趣拍攝濕地生態影像,提昇自己專業能力,有時也可作為解說補充材料。

以下影片就是蔡文章先生拍攝的影片,請參考:

蔡文章先生攝影

延伸閱讀

鰲鼓濕地解說員林韋秀、黃月英拍攝鸕鶿熱鬧景況影片

鰲鼓濕地解說員拍攝鸕鶿群飛影片及白琵鷺相片

鸕鶿北返前配對求偶及啣草生態影像紀錄(影片)

嘉義鰲鼓濕地鳥況熱鬧(影片)-20151228

鰲鼓濕地清晨鸕鶿活躍(影片)

鰲鼓濕地下雪了(相片)

鸕鶿邊游邊晾翅(影片與相片)

鰲鼓濕地特色條列

普通鸕鶿與丹氏鸕鶿辨識特徵(相片)

人工濕地玩出來的生態:澳洲昆士蘭Mareeba濕地的自然旅遊(影片與相片)—有黑腹蛇鵜相片

本網誌「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生態旅遊或觀光遊」、「一分鐘生態小電影」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