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生態旅遊培力開始—鰲鼓濕地鄉親成長與改變的告白

改變-從生態旅遊培力開始.jpg - 日誌用相簿
 

2012年4月,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野FUN生態實業公司進入在嘉義縣東石鄉海邊剛成立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輔導周邊社區(鰲鼓村鰲鼓社區、四股社區、港口村港口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人才培力、產業輔導、機制建立、行銷宣傳逐一進行,三年後,在地生態旅遊產業鏈、單一窗口及運作機制都已成熟,現在持續正常運作中。(單一服務窗口預約電話:0975-922678

全世界都一樣,任何社區營造很難也很少是全村都動員、參與的,所以社區裡的「關鍵少數」就會是成就某一偉大目標的重要因素。而在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產業過程中,社區解說員因為接受訓練最多、受到啟發也最深,因此解說員就是成就社區生態旅遊上路與永續發展的「關鍵少數」,透過他們影響家人、鄰居,逐漸凝聚社區共識,共同關心環境資源、支持生態旅遊甚至生態保育業務的推展,而讓生態旅遊的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及社區福祉的價值可以在社區生根、茁壯

七位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在經過三年培力後,告白他們及家人的轉變,看到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更堅定我們當初選擇陪伴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為公司業務重點的信念,因為生態旅遊比較可以吸引人來接受「洗腦」,而洗腦後的「蝴蝶效應」可是非常巨大的。

以下是七位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在地解說員的告白,請參閱:(依姓名筆畫排序)

鰲鼓濕地解說員-丁振管-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丁振管(港口社區)

    我會踏入鰲鼓濕地生態旅遊這塊領域真是件很意外的事,因我本來是生態旅遊的反對者,我反對的理由有二:一、1964年鰲鼓濕地還未形成前,這裡是個天然的泥灘地,我們都靠這塊泥灘地的豐盛海產為生,自從圍堤造陸後,一切生機都沒了。二、當年台塑要來開發為六輕工業區,造就在地就業機會,又被相關單位及保育團體以維護生態為由反對,趕走六輕,使人更加怨恨。三年前林務局規劃建設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打算培訓在地解說員,嘉義林管處聘請輔導團隊來港口社區招募解說員,我是被輔導團隊的耐心與鼓勵感動,剛開始是以捧場的心態去參加。當我上幾堂課後,不得了呀,我才知道原來生態保育對人類、地球及後代的子孫是多麼的重要,那時我才覺醒,一定要好好的上課學習,為這個已經生病的地球做點功德。 

    因為已經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在記憶力及學習能力上,沒辦法一次把上課內容完全記起來,所以我就聽我兒媳的建議學電腦來輔助,把課程錄影存在電腦,有空就打開電腦複習,應該對我學習會有幫助。在我兒媳規劃下,從安裝電腦開始,一步一腳印,終於學會了一些電腦基本技巧,收發電郵、上網找資料,電腦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

    在此也要感謝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聘請這麼優秀的輔導團隊,很用心的把每次上課全程錄影,整理好放在網上寄給我們複習用,我才有今天的小小成績,謝謝。

鰲鼓濕地解說員-王美錦-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王美錦(四股社區)

    剛開始接觸導覽解說這個工作時,雖然四股社區有淑麗和文賢兩位老師的大力幫忙相助,但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還是要靠自己去瞭解及融會貫通,如何表達讓遊客們瞭解才是一門學問。我解說時最怕不知所云,頭說一段,尾說一段,最後變得冷場。還好林務局來培訓在地解說員,讓我有學習進步的機會,還引進最頂尖的輔導團隊、最優的師質、最完善的課程及書籍,很快的讓我有更多的信心來面對遊客。從拿起麥克風手會抖、緊張到頭腦一片空白,到現在能把自己想講的,順暢的講給遊客聽,對我而言就是一種進步。每當解說完一次,就有更多的自信來繼續面對後面的遊客,當看到遊客們帶著對鰲鼓濕地更深更好的印象回家時,心裡還滿有成就感的。

    當解說員除了學到更多以前沒學過的知識,更能面對很多遊客,學到與人應對相處之道,是我最大的收穫,而這個收穫也應用在我的家庭裡,我發現把對遊客的圓融用在與先生的相處也不錯,至少不會再為一點小事就爭論不休,會更平和的講話,這也算一個改變吧。

    有時候先生會問我一些鳥的問題,我覺得夫妻間聊的話題更多了,像前幾天他還告訴我在我們魚塭看到鸕鶿飛過,我說應該不是,因為鸕鶿現在都北返了,可是他卻說是,我沒看到自然也不與他爭辯,也許是沒北返的亞成鳥吧。可我覺得他也慢慢的在注意自己住的故鄉環境,認識一些動植物了,這也算另一種收穫吧。我希望能透過導覽解說不僅讓外面的遊客認識鰲鼓濕地,也能讓我的小孩更清楚知道鰲鼓濕地的美,這是我的目標。

鰲鼓濕地解說員-林火文-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林火文(港口社區)

    之前我是個專業獵鳥人,當北風吹起,候鳥南遷,正是我大展身手的時候。有時候一晚可捕獲幾百隻雁鴨,還曾經為此蓋了很大間的鴨寮。當時完全不知道各種雁鴨的名字,只知道體形的大小決定牠的價碼,當時獵鴨的工具就是一些竹竿、網子、繩子,還須每天不斷的轉換場域,才不致於使這些雁鴨驚嚇飛跑。

    政府頒布野生動物保育法和後來林務局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輔導團隊的進駐,經過無數次的保育課程,讓我逐漸了解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一般民眾並不知道要如何保護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接收到的都只是口號而已。就像我一樣,之前完全不知道生態保育,除非有踏進這個領域。所以我認為,生態環境保育的工作是需要被教育的,更是要從小就開始,透過教育的普及化,各個學校單位列入生態環境保育課程,而且這個課程是每個人必修的。

    期許我們保育的行列有更多人的加入,如此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有救了。

鰲鼓濕地解說員-林韋秀-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林韋秀(鰲鼓社區)

    不願當個「電視媽媽」就報名參加林務局的鰲鼓濕地解說員培訓課程。雖是在地人,但我對這片濕地的環境、生態及鳥類的認識都是一片空白,一切從零學習起,更為了能複習上課的影片及尋找資料,去學電腦。常常為了打一個字,ㄘ、ㄙ注音符號搞不清楚,這對已不再年輕的我,學習上真的很吃力,但我相信勤能補拙!就這樣鳥課、植物課、螃蟹課、昆蟲課……等,還有港口宮的歷史演變等課程,都去聽。為了怕上課「肚估」(打瞌睡),跑去坐在老師前面。

   夏天鰲鼓社區主要街道電線上有大量家燕停棲過夜,這已很多年了,村民一直排斥它,因會下「黃金雨」(鳥糞)。身為鰲鼓濕地解說員必須擔負環境及物種監測的任務,而我負責監測家燕,剛開始當我在數家燕的數目時,鄰居都笑我瘋了,但到後來大家會陪著我數,還會討論燕子幾時來、生幾個蛋等……,哈!我還可以幫鄰居們上個免費的家燕觀察課喔。

    出外旅遊,免不了要有吃的,所以這段時間我也做了十幾餐的風味餐,當客人來用餐時,我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友人看待,不惜成本,只要看見他們歡愉的笑容,我也跟著高興。最後,因場地難求,只好放棄做風味餐的生意。

    拿到解說員證,正式上手時,曾被導遊現場要求換人,這讓我難過好一陣子,但也不能怪人家,只能說自己功力不好,以此鞭策自己,要加油。現在的我,或許還不是很理想的解說員,但我會努力學習,為自己,也為解說團隊加油,因為我不想當一鍋飯的老鼠屎。

    很慶幸自己沒有在課程中途落跑,也有幸成為解說團隊的一員,大家從最初的點頭之交,到後來都成為好伙伴,這該歸功於輔導團隊,因為他們無私的教誨及鼓勵,凝聚了團隊的向心力。

    而最讓我感心的是我家老王,一直在背後支持我,孩子們也一直鼓勵我。有空時,也會陪我一起去濕地巡守,撿小垃圾。當然我也會賣弄一下講鳥功力,唬得家人一愣一愣的,直說「媽媽妳好棒!」(嘻~)

    期待在解說的生涯中,也能聽到這樣一句「韋秀,妳好棒!」,自勉之。

鰲鼓濕地解說員-黃月英-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黃月英(鰲鼓社區)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是一種巧合嗎?現在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參加解說員培訓轉眼已經邁入第四年了。在還沒有進入鰲鼓濕地解說員培訓之前,我是一個生活沒有目標的家庭主婦,每天面對的只有公婆、丈夫、孩子、煮三餐、當然還有我最痛恨的副業—剝牡蠣,生活圈極小。那時聽到社區廣播說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要培訓解說員,心想自己是個家庭主婦,有可能參加嗎?唉!(麥肖想)! 後來遇見了錦麗,她告訴我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星期六在港口宮上課,當時心裡想,帶著三個孩子的女人會有人要嗎?婆婆會答應嗎?先生會贊成嗎?……腦海裡浮現難、難、難三個字。

    由於錦麗再度上門鼓勵我,我便帶著三個小孩一起去上課,那時上課的人非常的多,有的年紀很輕,有的也是家庭主婦,甚至有50多歲的大哥、大姊也來上課。自已就帶著孩子躲在最角落,隨時見機行事(落跑)。

    還記得第一堂課是鄭清海老師的螃蟹課,小孩為了獎卡努力的爭取答問,結果我的獎卡也是最多的,再加上輔導團隊給我一種親切的感覺,就這樣每次上課時間一到就找藉口出門,最後多次失蹤不在家,引起婆婆的不滿,先生倒沒表示什麽意見(隨便妳啦)。那時的我再度想放棄,又捨不得,難道我要一輩子生活在那閉塞的空間嗎?不不不,我不要失去這麼好的機會,這才是我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家人瞧得起我。對!我一定要堅持,不管如何,我都要突破。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當我從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廖一光處長手中接到解說證的那一剎那,真是興奮,我辦到了!現在的我可威風了,出門走路都會有風,因為婆婆都會很臭屁的跟左鄰右社說:「這是我的媳婦」。雖然先生還是一直保持沉默,但不論在金錢和精神方面,他都是默默的付出及支持。

    這三年訓練下來,口才雖然沒有一流,但與人交談還算可以,至少生活視野開闊許多,對自已也比較有自信了,感謝林務局的培訓,感謝台糖有這麼大的土地讓我們使用,更要感謝輔導團隊的付出,對我們所有的愛。

鰲鼓濕地解說員-黃錦麗-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黃錦麗(鰲鼓社區)

    因好奇參加說明會,當場就報名解說員培訓,剛開始只想學一些鳥事,什麼環境教育,聽得霧沙沙。林務局阿沙力的送了精裝本「美麗的意外—鰲鼓濕地」一書,才知道家鄉有這麼美的地方,竟然從未多停留些時間好好欣賞它、關心它、愛惜它。上了幾堂課深深的被吸引,雖然愛上它,卻心有餘力不足,先生罵得要命,說那是有閒的人在搞的,妳那麼忙,上什麼課!下午二點的課,雖請假,還是不敢先回家,偷偷上課去。每每下課一大堆的家務,做到三更半夜,但是我歡喜做甘願受。林務局免費培訓,增長智慧,何樂不為?終於排除萬難,完成上課時數,參加考試,領到證書,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後續的在職訓綀再精進,加上巡守、監測、公關義務導覽、參與工作假期樣樣沒少。

    開始了業餘解說導覽工作,那一包包的解說費,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和信心,也增加了家庭額外的收入,將這積少成多的資本存放信封袋內,上個美容院、為自己或家人添購衣裳,那種歡喜心是難以形容。家人也忙著接送,協助家務,甚至陪同巡守,一同去賞夕陽,談著生態、生活以及生產的故事,不亦樂乎!

    在家人幫忙下,現在下了班,餐桌多了熱熱騰騰的菜,電鍋裡的飯還炊著火呢,不知何時衣服也幫忙洗好了,魚池岸開始種起絲瓜、南瓜、木瓜又甜又香,春不老也長大了,蝴蝶來了、高蹺鴴來了、小燕鷗也來了。當小鸊鷉築巢時,家人會告訴我要記得去觀察哦,大夥跟著記錄孵育幼雛成長過程,培養自然觀察的興趣,無形中生活多了樂趣!

    愛護環境,請用生命熱愛動物、植物與生態,大家一起做環教,成績一定呱呱叫!

鰲鼓濕地解說員-蔡秋萍-賴鵬智攝-縮.JPG - 日誌用相簿
蔡秋萍(四股社區)

    鰲鼓濕地是我與家人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們四股社區的後花園,鰲鼓濕地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是鰲鼓濕地卻孕育著有錢也買不到的風景與生活方式和人文故事。

    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團隊成立前,我們四股社區已經有四位解說員在帶領遊客解說,遊賞四股社區與鰲鼓濕地。一開始是因為自己的家人淑麗阿姨也是四股社區的解說員之一,就是她啟蒙我加入解說員的領域。本來只是單純的跟著淑麗阿姨出門,看她如何向外地來的遊客介紹自己故鄉的美景與在地的生活方式,只在一旁看著跟著,我從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有當解說員的一天。

    那年加入鰲鼓濕地解說員是因為自己剛生產完在做月子的期間,淑麗阿姨告訴我說林務局要培養在地的解說員,問我要不要參加,當時的我也是受到淑麗阿姨的鼓勵與邀約才參加培訓課程,心想可以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有何不好。

    三年的學習,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一年。第一年的室內外學習課程時數高達將近一百個小時與無數次的公眾論壇開會。學習了那麼多的課程後,面臨最後的關卡就是筆試與口試,大家都很緊張。還記得部份的夥伴是年長者有不識字的,為了筆試他們也是努力的認字。口試的部份是野外解說,考核大家基本認鳥功力,考核還限制時間內要找鳥還要解說。還有港口宮的解說考核,有限制夥伴講過的項目不能再說,還必須面臨三位主考官。第二年與第三的學習壓力不低於第一年。

    三年學習與要求下來,讓我明顯改變的地方是,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出門要帶自己的杯子與碗筷,現在已變成習慣了。以前也不會在意用的產品是否會破壞環境(因為本身從事美髮業,不知道用了多少破壞環境的產品了),現在多少會注意產品對環境的傷害。上課後才發現原來現在的人都嚮往無毒的生活環境,而這樣的環境越來越少了,而生活在鰲鼓濕地的我們比起市區的居民幸福多了。

   現在的我如果課程許可,我也會帶著我三歲多的孩子一起參與,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體驗我自己小時候的生活故事。 

 

延伸閱讀

本部落格「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18 則留言

  1. 超級感人的分享,很高興看到大家的成長。
    有您陪伴真好。
     
    希望未來,國外人士都來臺灣看我們的蛻變。
    為環境努力是每個人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

  2. 七位解說員,七個不同的故事,但對鰲鼓濕地有相同的熱情與執著。環境的美好,與人群接觸時真實的感動,會化作人生美好的泉源。動人的故事分享給電腦螢幕前的您!

  3. 鰲鼓夥伴們的表現,
    總是那麼令人驚豔,
    從他們身上,
    可以感受到最深刻的紮根,
    最不做作的鄉土之愛,
    及最真誠的熱情,
    您付出的心血,
    換得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同,
    造就一個全盤皆贏的局面,
    欽羨!

  4. 生態旅遊的成功關鍵,就是有一群愛護自己家鄉的居民一起投入,鰲鼓濕地周邊的幾個社區,花了三年的時間學習,付出時間心血,他們的成長相信只要參加過活動的人都能有目共睹,也歡迎大家點進這篇文章,來看看他們這段時間的心得與改變。

  5. 每個解說員都有他(她)成長的故事,私下聊天時都被他們的故事感動不已,真希望其他人也趕快提筆寫,為自己留下見證。

  6. 每位在地解說員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有人從討厭生態旅遊轉變成全新投入
    有人借此機會找到自己
    這些在地人
    從原本對生態無感 到 發自內心愛惜、欣賞
    這不就是我們野人們最樂見的嗎?
    感動的我都要哭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