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東石港口村阿拉丁的故事

嘉義東石港口村阿拉丁的故事 

前言

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丁振管,也是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輔導的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員,曾提及其先祖具有阿拉伯血統,而且有一段「吃豬肉不孝,不吃豬肉不忠」的祖傳口述野史。經由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旅遊輔導團隊求教曾經到過台灣阿拉丁在大陸泉州陳埭(音「帶」)祖籍地參訪的古蹟文史專家姚其中老師,請其講解,輔導團隊並整理講課內容成為嘉義東石港口村阿拉丁典故的參考資料。 

姚其中老師講課錄音整理稿-20140522

丁家祖先賽典赤‧瞻思丁1211 -1279),在十三世紀時原是阿拉伯帝國(地屬今日烏茲別克)的貴族,於成吉思汗西征時被收服投靠。後來元朝成立(編按: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首都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1264賽典赤‧瞻思丁也到北京來任官,派到雲南擔任第一任「省長」,當時官名叫做「平章政事」,在地方興修水利、減免稅賦,備受當地民眾愛戴,1279年死後由元世祖追封為「咸陽王」。身後800多年了,雲南人還是很懷念他,在雲南昆明可以看到賽典赤‧瞻思丁的衣冠塚。 

賽典赤‧瞻思丁家族從北京慢慢搬遷至雲南,後代子孫開枝散葉,其中有一支到了泉州陳埭鎮,務農經商,改姓丁,融入漢人社會。包粽子過端午,吃月餅過中秋,吃豬肉代表已經完全漢化。 

東石丁家口述祖傳一段野史:先人曾在朝廷為官,眾朝臣宴飲,唯獨丁氏先人不吃豬肉,皇帝垂詢:愛卿為何不吃豬肉?丁氏先人答以:回教徒吃豬肉對不起祖先是不孝,不吃皇帝所賜豬肉是不忠,陷於忠、孝兩難。後經皇帝賜吃豬肉,免除回教徒吃豬肉的罪惡感,丁氏後代遂逐漸脫離回教徒不吃豬肉的制約。 

泉州陳埭丁家祠堂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匾額「陳埭萬人丁」代表陳埭有上萬個姓丁的(很多的意思),門楣上有阿拉伯文和吉祥鳥圖案,是穆斯林的一種吉祥象徵,又稱不死鳥。據傳穆罕默德成立伊斯蘭教,因為是異教徒曾經被追殺跑到山洞躲藏,追兵到洞口要進入搜查之際出現一隻鳥,鳥本該是怕人的,如果有人跑進山洞早就飛離,追兵推測洞裡應是沒人,因而沒再入洞搜查,救了穆罕默德,後來伊斯蘭教就把這個鳥叫做吉祥鳥,漢人的祠堂是不會出現這隻吉祥鳥的。 

祠堂旁邊有間清真寺—「陳埭清真寺」,可見當地人祭拜祖先是漢人的習俗,但同時不忘祖先原來的信仰。這裡拜祖先不用豬肉,在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時,丁氏穆斯林在先祖墓前舉行祀祖儀式頌可蘭經。伊斯蘭教因是回族人的信仰,中國人就稱伊斯蘭教為回教。 

從元朝以來陳埭丁氏出了進士十四人,最後一位即是第二十世的鹿港進士丁壽泉,同治癸酉(1873)先科舉人,光緒丁丑(1877)再科進士任廣東即用知縣,掌白沙書院(在彰化孔廟旁),教育很多優秀人才,鹿港老街還有丁進士第。

姚老師講課影片請點閱: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延伸閱讀

1. 丁仔登山部落格https://blog.xuite.net/tnwinsto893/twblog?st=c&p=1&w=5087728

2. 百度百科有賽典赤‧瞻思丁的詳細參考資料:https://baike.baidu.com/view/1624368.htm

3.本部落格「鰲鼓濕地生態旅遊地特寫」專欄各文。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