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後杭愛省的烏濟湖(Ogii Lake)有重要的生態地位,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是日本政府對開發中國家經濟援助的執行單位,組織龐大,2010年初有1664名員工)於2005年4月開始投入資金與人力和蒙古國自然、環境與觀光部(Ministry of Natur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合作,在烏濟湖西岸建置環境教育中心,分有「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Ogii Lake Wetland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在地發展中心(Local Support Center)」及「濕地研究中心(Wetland Research Center)」三個中心,每個中心各有一棟房舍,嶄新的建築物在2010年3月完工,以太陽能板供電。
「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有各種環境教育資料展示,也有一間教室。「在地發展中心」則是社區工藝品展售處,也可做DIY。
該中心配有5名職員負責計畫執行與中心運作,薪水是由自然、環境與觀光部支付,主要任務就是推廣環境教育,讓居民與大眾(包含遊客)知道周邊哪些生物需要保護,也做社區人力的培訓(如省政府配置每天2名生態巡守員巡邏湖區、手工藝品製作),以及生態旅遊的推廣。
該環境教育中心在2005與2006年間進行過湖區水陸全面的生態資源調查,2008年至2010年則是執行生態旅遊發展計畫。
生態資源調查結果,記錄了266種植物(plants)、20種哺乳類(mammals)、3種爬蟲類(reptiles)、1種二棲類(amphibian)、129種鳥類(birds)、15種魚(fish)、83種水生昆蟲(aquatic insects)。
該中心推動烏濟湖的生態旅遊活動有三種:健行(Hiking)、騎馬(Horse-back Riding)與羊毛工藝DIY(Felting Making in Nomadic Culture),收費10%歸中心,90%歸操作的居民。
底下是該環教中心的相關相片與說明,請參考:
#1烏濟湖畔的環境教育中心由日本「國際協力機構」與蒙古「自然、環境與觀光部」合作建置,並推展各項生態資源調查、環境教育、促進地區經濟永續發展(如生態旅遊)等計畫。
#2嶄新的房舍
#3使用太陽能
#4庭院燈也使用太陽能
#5瞭望台便於觀察周遭環境(不過我覺得還不夠高)
#6該中心有三支單筒望遠鏡供調查與監測用
#7這一棟是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Ogii Lake Wetland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8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招牌
#9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展示室掛有日本與蒙古國旗,這是最好的外交宣傳。
#10展示室一隅,展示內容都以蒙文與英文雙語呈現。該中心展示內容與方式沒有台灣進步,台灣公部門現在設立的遊客中心、自然教育中心、生態展示館、博物館等展示深度、創意與互動手法都非常先進,不過蒙古能在大漠荒野中成立這樣的環境教育機構,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11展示室一隅
#12蒙古難得一見的禁菸標誌,讓我好生感動!蒙古室內沒禁菸,我被歐洲遊客燻怕了。
#13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在此地貢獻的說明
#14此牌說明這個中心的建設是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對蒙古科技合作計畫中的一部份
#15該中心舉辦成人或兒童環境教育的紀錄圖片
#16此海報訴求「力行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對你與後代子孫都有好處!」
#17世界濕地日訴求海洋保育的海報
#18植物調查結果,計有51科167屬266種,其中27種在水中、12種在河邊、34在湖岸、42種在草地、15種在沼澤地、79種在岩壁、57種在乾草原。另有鳥類、二棲類、爬蟲類、昆蟲、軟體動物、哺乳類等紀錄說明。
#19展示烏濟湖區基本的生態資料
#20蒙、日雙方合作進行的研究、調查、監測
#21此掛圖說明烏濟湖呈現縮小狀況
#22此掛圖說明拉姆薩濕地公約及登錄的蒙古11處重要濕地
#23此掛圖說明蒙古配合「國際鳥盟」登錄的「重要野鳥濕地」(IBA)
#24烏濟湖是重要野鳥棲地,所以日本人提供資金供蒙古人對遷移性鳥類作衛星追蹤,瞭解各種鳥類的遷徙路徑。
#25斑尾鷸的遷徙路徑
#26白枕鶴的遷徙路徑
#27簑羽鶴的遷徙路徑
#28草原鵰的遷徙路徑
#29教室兼會議室
#302010年8月7日台灣「遊牧綠」網站版主鄭國威先生在這間教室與烏濟湖附近的居民溝通環境議題與環保、保育的重要性,以及公民參與的可行性。
#31教室窗景
#32在地發展中心(Local support Center)支持附近居民將工藝品拿來這邊展售
#33在地發展中心招牌
#34遊客也可在居民的引導下製作簡單的羊毛產品
#35展售在地工藝品
#36生態旅遊遊程內容及費用:「羊毛工藝DIY」2個半小時每人美金15元、「騎馬」2小時每人美金10元。
#37結帳處,左邊這位我們同行的泰航美女是這次參訪該地最有經濟貢獻的大戶。
#38烏濟湖濕地資訊及訓練中心展示室擺設樂捐箱
#39我們這三人團遊客捐錢後也在樂捐簿上簽名留念
#40該中心摺頁
#41該中心摺頁(另一面)
您可點閱https://www.flickr.com/photos/wildfun/sets/72157626152338990/看更多照片
延伸閱讀:
蒙古系列7:蒙古的野鳥 20110311
蒙古系列4:蒙古烏濟湖Ogii Lake的美麗與隱憂(附遊客行為管理規則) 20110302
蒙古系列3-蒙古國家歌舞學院舞團的精彩表演 20101001
蒙古系列2:蒙古眾生相 20100906
蒙古系列1:蒙古大漠中的牲畜 20100906
到蒙古旅遊,除非是在大城市,不然都是住在蒙古包的。
環境教育中心是教育及做事情的地方,所以要蓋成房子形式,這是必然的。
至於木頭,蒙古已經很少森林了,我想建設用的木頭應該都是進口的,就像台灣一樣,都砍別人的樹。(而日本人以前就砍我們的樹)
既是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中心,就以為會住到蒙古包說~~是說蒙古草原哪來這麼多木頭蓋木屋啊?
很有擴展視野與印證自然中心、環境學習中心在世界各地,促進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感謝分享!
這個酷,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