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特殊物種應有行前說明

行遍天下月刊「賴鵬智的野FUN體驗」專欄2007五月文章

生態旅遊  辦行前說明會

近十年來,因為生態保育觀念較普及,而有機農作的推動也使土地毒化速度有減緩趨勢,螢火蟲在野外的數量增加了,尤其螢火蟲可以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也促使許多地方保護螢火蟲棲地,希望能營造大量螢火蟲,然後到了四、五月,台灣各地就會推出賞螢活動,藉以招徠遊客。

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因螢火蟲之名而到花蓮鯉魚潭、新竹內灣、嘉義瑞里等著名的賞螢景點一遊,帶來的商機不可小覷。但許多時候,看到的是遊客將一隻隻提燈小可愛裝入透明塑膠袋、保特瓶,為的是帶回家關燈欣賞。可憐這些無辜的小生命,沒有達到繁衍的目的,反都慘死在都會叢林。而賞螢旅遊地在天亮後常會看到垃圾滿地的情形,令當地居民怨嘆。

愈來愈多的旅行社、飯店或民宿業者,推出觀賞野生動物的遊程,無論是賞鯨豚、賞飛鼠、賞青蛙、賞螢火蟲、賞八色鳥,都是以觀看特殊物種為號召,帶遊客一睹野生動物可愛又有趣的萬種風情。但絕大多數業者,都是把遊客直接帶到現場,有的尚會稍作解說,有的則是「放牛吃草」,未做任何規範要求或導覽解說,任遊客自行觀察與走動,造成對野生動物極大的干擾或威脅。

因此,業者最好能在帶遊客觀賞目標物種前,先進行一小段時間(十五到二十分鐘)的「行前說明」,讓遊客對該物種生態有初步的認識,進而在觀賞時更能明白解說人員的講解。另外,透過說明使遊客知道觀賞野生動物可能「槓龜」的狀況,避免遊客預期心理有太大的落差而產生不良的印象,畢竟自然生態之旅,本來就不一定會看到想看的物種;同時建立遊客對生態與環境應有尊重與愛護的態度,充分了解觀賞特定物種應遵守的規則與注意事項。

經過行前說明,遊客到達觀察場地時,抱持的心態一定與沒聽行前說明者大不相同。他會知道什麼行為對自己不利(例如隨意踏進草叢可能遭蛇吻),也知道什麼行為對動物不利(例如抓青蛙或螢火蟲、餵食海豚、照射飛鼠過久),更能清楚瞭解動物的行為意義(例如螢火蟲發光與青蛙鳴叫是為了求偶),如果干擾就會害牠們沒有後代。於是拿保特瓶裝螢火蟲的遊客就會大量減少,並知道賞螢就要將手電筒包覆紅色玻璃紙,而賞螢回家後仍知道螢火蟲為何會發光及為何要發光的道理,保有看到萬點螢光的悸動與知性收穫。

行前說明與現場解說效果不同,現場解說有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行前說明則有半強迫性質,集體留置一處觀看相關文字、圖片、影片及口頭說明,遊客精神集中,並在事先瞭解行為規範,不至於在現場有所閃失而造成解說員困擾。

觀諸目前帶遊客看特殊物種的旅遊地或相關業者,除了花蓮獲得賞鯨標章的業者會進行行前說明外,百分之九十九的行程是沒有觀賞前說明的。一來是業者沒有這方面的認知,二來是旅客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三來是相關公部門也無推動。

為了讓螢火蟲、青蛙、飛鼠、鯨豚、鳥類等野生動物不受嚴重干擾或迫害,也為了讓相關生態遊程可以永續經營,希望業者從現在開始都能實施行前說明。

(註:我原來的題目是「觀賞特殊物種應有行前說明」,但編輯改為「生態旅遊  辦行前說明會」,會讓人誤以為是出團前的行前說明會,所以我還是喜歡用原來的標題。)

底下是我們團隊為阿里山光華社區賞飛鼠行前說明製作的掛圖: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